高中历史

下图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被国人嗤之以鼻的中学教师“范跑跑”的漫画。甲同学说:“求生本能使然,没有必要指责人家”;乙同学说:“丧失了一个教师应有的高尚品质,应受到国人谴责”。如果承认他们的说法都有道理,这与谁的观点类似(     )

A.泰勒斯 B.普罗泰格拉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希腊的某一思想家认为,“一切别的东西都系于灵魂,而灵魂本身的东西,如果它要成为善,就都系于智慧”。该思想家 (    )

A.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B.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C.鼓励人们独立的理性思考
D.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社会转型时期,思想界往往随之共振,并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德国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苏格拉底和孔子在思想原则方面“相通的地方”,并分析两者的思想对东西方社会分别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
(2)中国古代统治者的许多做法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甚至是扼杀人性,试从政策措施、思想方面举例说明。 
材料二: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伦理觉悟”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代表性事件;说明作者认为“伦理觉悟为最后觉悟”的原因。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既是中国所以取得成就,向“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三元并存互补的现代社会模式演进的原因,也是何以在社会转型中出现制度转换代价,蕴藏社会矛盾的原因。“旧辙已破,新轨未立”,这种转型社会的特点突显出社会转型的风险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  
——刘燕万欣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特点与缺陷》
(4)依据材料三,回答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在“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做了哪些理论创新?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凡真正知道善恶对错之人,必然行善,凡作恶者皆因无知。”下列观点与该句最为契合的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认识你自己”
C.“美德即知识” D.“与上帝直接对话”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哲学突破时代”的东西方思想巨人,各自影响着东西方思想的发展。两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
①强调民主的作用       ②重视道德的意义   ③追求社会的平等    ④肯定人的价值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普罗泰格拉等称自己为智者或“有知识的人”,苏格拉底则“自知自己无知”。这种差异反映出(    )

A.前者的文化素养更高 B.后者兼顾知识与道德
C.两者受教育程度不同 D.两者对知识认识不同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展现的是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边走边讨论的画面,你推测他们讨论的话题可能涉及(   )

①人是否应该理性思考
②人类是否是自然界中最高级的
③“人”和“有思想力的人”,哪一个才是真正的“万物尺度”
④是否实施“分权与制衡”,保护雅典民主政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情。”下列对这一观点分析正确的是(     )

A.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B.完全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追求功利
C.强调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D.认同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觉,一阵风吹过,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凉爽,难受与惬意,全在于人的感觉。”上述材料说明了(    )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知识即美德
C.认识你自己 D.人人生而平等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人文精神就是尊重人,尊重人的价值,以人为本。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子曰:泛爱众,而亲(接近)仁。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材料二    苏格拉底在雅典法庭受审时疾呼:“雅典人啊!我尊敬你们,热爱你们。我要教诲和劝勉我遇到的每一个人……你们不能只注意金钱和地位,而不注意智慧和真理。你们不要老想着人身和财产,
而首先要改善你们的心灵。金钱买不到美德,美德却能产生一切美好的东西。这就是我的教义。”
材料三

材料四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引导,就对运 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然而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然则,哪些限制是有碍启蒙的,哪些不是,反而是足以促进它的呢?——我回答说:必须永远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
——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1)依据材料一,谈谈你对孔子核心思想“仁”的理解。(4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格拉底“教义”的基本思想。(4分)
(3)材料三反映了近代欧洲的哪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该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4)材料四中,康德认为启蒙运动的目的是什么?(4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希腊某哲学家认为,“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受。”这种观点不具备下列哪一项作用(  )

A.强调了人的主体作用 B.忽视了事物的客观性
C.冲击了神学精神禁锢 D.遏制了个人主义思想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德性是人的本性,……(但)人并不是生来就符合人的本性,只有在理性指导下认识自己的德性,才能使之实现出来。”下列主张与上述言论基本一致的是(   )

A.“人性本善” B.“人性本恶”
C.“人是万物的尺度” D.“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亚里士多德不是对导师一味言听计从,唯唯诺诺,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敢于思考、坚持真理、勇于挑战。……亚里士多德为其哲学学校设立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他主张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且在不同时期各有所侧重。
——王成光《论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材料二   15世纪西欧的教育思想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教育家主张学校教育应让学生快乐而健康地生活,使学生成为一名负责任的公民。
——佛罗斯特《西方教育的哲学和历史基础》
材料三   18世纪的法国,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的酝酿,启蒙学者提出了丰富和较为系统的公民教育思想,以抨击封建专制教育,培养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合格公民。启蒙学者强调公民的政治美德,倡导公民对民族国家、民主政治和法律的爱,并从教育领导权、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以及方法途径等方面,构画了公民教育的蓝图。启蒙学者的公民教育思想,为推动封建臣民教育向现代公民教育的转变提供了思想先导,奠定了大革命后法国公民教育的理论基础。
——刘春兵《思想启蒙与公民塑造》
材料四  西方文明的一个伟大假设,即可以用教育来塑造人的个性发展。
——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1)据材料一概括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其对古希腊哲学的发展具有什么重大意义?(4分)
(2)材料二反映的教育思想体现了什么时代主题?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一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4分)
(3)据材料三回答法国启蒙学者提出公民教育思想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一思想产生的影响。(4分)
(4)综合上述材料,阐述教育是如何推动西方人文精神发展的。(4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大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材料三: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
材料四: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伏尔泰
材料五:如果我仅仅考虑强力,以及强力所得出的结果,我就要说: “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的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摆脱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摆脱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
——卢梭
请回答:
(1)请答出你所知道的苏格拉底的思想?
(2)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文学三杰”除了但丁还有是哪二位?请列举他们的一部代表作品?
(3)材料二选自文艺复兴高潮时期的哪部作品?其作者是谁?
(4)根据材料三、四、五概括孟德斯鸠、伏尔泰和卢梭的主要思想主张。
(5)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孟德斯鸠学说对美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他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苏格拉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