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地区久有蚕桑生产的历史,然而在清中叶之前养蚕户不过“十之一二”,“自同治初,人多植桑养蚕,辄获奇羡,其风始盛”。1878年,洋行四处派人收购苏南地区的生丝。遂致“家家载桑,户户养蚕”,民间流行“养好花蚕发洋财”之说。这种“洋财”属于( )
A.官督商办的洋务经济 |
B.外国资本主义的附属经济 |
C.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
D.民族资本主义的附属经济 |
他是晚清状元,主张实业救国,中日甲午战争后,他愤而辞官从商,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这位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代表人物是( )
A.林则徐 | B.张謇 |
C.李大钊 | D.鲁迅 |
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又具有妥协性,其决定性的因素是( )
A.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 |
B.近代民族工业技术极为落后 |
C.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单薄 |
D.本国封建反动势力沉重压迫 |
据统计,九一八事件时外国人投资有42.8%集中在上海;七七事变前,外国人的银行业投资有79.2%集中在上海,进出口和商业投资有80%、工业投资有67.1%。造成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
A.东部沿海受外国经济渗透最早 |
B.日本不断扩大侵华战争 |
C.国民政府忙于内战忽视建设 |
D.内地民族工业力量薄弱 |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说明在“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富强”两大任务上,正确的主张应是( )
A.先独立才能富强 | B.同时并举 |
C.先富强后独立 | D.都不可能实现 |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规模较大的钢铁、机器、电工器材等厂大多数设在湖南,其余金属矿、煤矿、电厂多选择川、陕等内地省份。电工器材厂,从原料和产品运销的角度来看设在武汉为宜,但却将其设在湘潭。这些举措( )
A.有利于国民政府对经济的全面控制 |
B.缓解了经济大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
C.创造了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历史最高纪录 |
D.为后来的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
读下表,对该表解读正确的是( )
1937~1942年西北工业发展情况表
年代 |
工厂 |
占全国比重 |
资本 |
占全国比重 |
工人 |
占全国比重 |
1937 |
19家 |
0.48% |
305.2万元 |
0.82% |
5787 |
1.26% |
1942 |
546家 |
20.56% |
16931万元 |
8.8% |
33074 |
13.7% |
A.西北成为我国近代工业重心
B.国民政府主动调整工业布局
C.抗日战争促进了西北民族工业的发展
D.中国近代工业布局趋于平衡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中,产生了一些新的因素,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A.官僚资本外国资本民族资本 |
B.民族资本官僚资本外国资本 |
C.外国资本官僚资本民族资本 |
D.外国资本民族资本官僚资本 |
1896年,荣氏兄弟看到大量免税外国面粉进口,销路甚广且投资小,见效快,遂决定筹办面粉厂。1900年他们与人合伙创办了第一个面粉厂,产品极受欢迎。1903年独资经营,1905年又开设振新纱厂,随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申新纺织厂、福新面粉厂、茂新面粉厂。以荣氏企业为代表的民族资本主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有( )
①民族资产阶级进一步壮大 ②推动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③民主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 ④有利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A.①②③④ | B.①②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据史载,民国初年“内则军阀干政,干戈迭寻,外则列强环伺,压迫有加。实业供其脧削……民间资金若无出路,壅塞于外国银行。在外商银行全盛时期,国人存款,多数无息,且有收取保管费者”。由此可见,“民间资金”寻求“出路”的主要原因是( )
A.“实业救国”政策的引导促进 |
B.中外反动势力的双重压迫盘剥 |
C.民族资本家获取利润的驱使 |
D.外国银行对中国资本收取保管费 |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取得了进一步发展。下列关于这一现象的描述最具有历史洞察力的是( )
A.光明大道,前途无量 |
B.回光返照,走向灭亡 |
C.缓慢发展的经济复兴 |
D.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
学者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 )
A.挽救民族危亡 | B.发展资本主义 |
C.提倡民主科学 | D.推动实业救国 |
观察华商、日商纱厂资本分配及变化表(单位:国币万元)
年份 |
华商 |
日商 |
||
实数 |
比重 |
实数 |
比重 |
|
1921 |
9482.2 |
75.9 |
1967.1 |
15.2 |
1931 |
15251.8 |
56.7 |
10851.1 |
40.3 |
1936 |
17294.6 |
44.2 |
19615.1 |
50.1 |
造成华商、日商发展变化的因素有( )
①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一系列发展经济措施
②一战结束后,外国资本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受到挤压
③日本加紧对华侵略,在华势力不断扩张
④华商发展缓慢,日商资本迅速增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中国早期的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主要原因是( )
A.沿海地区的人们思想开放 |
B.沿海地区便于发展工业 |
C.外商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作用 |
D.沿海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