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90年代,天津武举李福明开办一家机器面粉厂,官府见生意兴隆,就存心勒索。李福明去官府讲理,结果被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革去武举功名,“交刑部治罪”。面粉厂被迫关闭。这一材料说明民族工业 ( )
A.发展迅速, |
B.受到本国封建势力的压制 |
C.内部管理不善 |
D.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 |
阅读《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时间 |
茶叶 |
生丝 |
鸦片战争前 |
5000(年平均值) |
5000(年平均值) |
1846年 |
7010 |
13220 |
1850年 |
8919 |
23040 |
1854年 |
14122 |
62896 |
A.中国的茶叶和生丝出口量持续增加
B.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取得优势
C.中国茶叶和生丝生产日益商品化
D.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898年9月21日《中外日报》报道:“宁郡通久源纱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因此招募女工,并造有房屋40余间,以备来厂女工居住。”当时这家纱厂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调整民间设厂政策 |
B.中华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
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
小明的爷爷生活在近代中国的通商口岸,他先在外商轮船公司打工,后来他到与之相邻的第一家中国从事江海运输业的轮船公司工作,那么他应生活在
A.广州 | B.天津 | C.上海 | D.福州 |
从生产力发展观点看,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的“近代”认识正确的是
A.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B.采用大机器生产方式 |
C.由商人、资本家出资兴办 |
D.以利润为生产目的 |
《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的学术专著。该书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这种中国特色的产业革命精神应该在于追求( )
A.完成工业化 | B.发展资本主义 |
C.实现民族独立 | D.实现民主政治 |
张謇说过,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因此,他把纱厂的名字叫为“大生”。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 )
A.发展民族工业 | B.应大力发展重工业 |
C.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 | D.儒家思想指导商业 |
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
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
C.一定程度上瓦解着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
D.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
《剑桥中国晚清史》载:19世纪90年代初期,清中央政府年收入田赋25,088,000库平银,关税21,989,000库平银,关税成为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收入来源。这表明当时中国
A.工业文明已成主流 | B.逐渐卷入世界市场 |
C.小农经济彻底瓦解 | D.贸易逆差得以扭转 |
“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A.国人重农抑商思想依然浓厚 | B.近代工业意识远未深入人心 |
C.近代工业地区发展极不平衡 | D.沿海地区近代工业发展较快 |
下表根据《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状况》—书数据编制,透过产业工人人数的变化可以窥见( )
A.清末洋务运动的足迹 | B.十月革命的推动 |
C.民国初年实业推进的步伐 | D.五四运动的影响 |
官僚地主杨宗濂兄弟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既投资近代棉纺织工业,又大量购买田产,增强自己的地主地位。杨氏如此选择的原因是( )
A.受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 |
B.受到近代工业利润的驱使 |
C.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
D.处于半封建社会转型过程 |
1910年,日本人对中国23个主要城市金融机构的调查结果表明:工商企业贷款平均年利率接近15%,广州更高达36%,远高于同时期欧美国家的水平。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后果是
A.金融机构竞争乏力 | B.政府外债急剧增加 |
C.阻碍区域经济交流 | D.制约民族工业发展 |
1920年上海第一家由国人创办的证券物品交易所成立,仅半年时间就赢利20万元。到1921年9月,上海有交易所70家,11月份又新增38家。时人说,报纸广告栏中,几日间有一交易所出现,十日间必有一信托公司成立。材料所述现象反映了( )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 B.实业救国理念深入人心 |
C.国民政府重视金融建设 | D.过度投机导致股市泡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