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为简化教材内容,利用公式表示概念间的基本关系,下列表述基本正确的是
①小农经济=个体农业+家庭手工业 ②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雇佣关系
③发昌机器厂=地主阶级+近代企业 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垄断资本主义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下表为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华资企业增长表(据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编制)。指出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包括( )
时间 |
厂数(家) |
创业资本(元) |
工人(人数) |
1913年 |
698 |
330,824,000 |
270,717 |
1919年 |
1,759 |
500,620,000 |
557,622 |
①列强忙于一战,商品输出减少 ②国内反帝爱国运动推动
③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④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影响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②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之“近代”的含义,最主要的是由于它们
A.产生和发展于中国近代历史时期。 | B.受外商的刺激 |
C.不是工场手工业而是机器生产 | D.由私人投资兴办 |
“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入,使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率先迈向近代化,沿海口岸被迫开埠被视为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材料强调的是
A.中国沿海城市走向近代化得益于西方扩张 |
B.西方扩张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 |
C.客观评价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建设性影响 |
D.中国近代化城市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19世纪末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是( )
A.为戊戌变法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 B.严重威胁着清政府的统治 |
C.为清政府增加了大量的财政收入 | D.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
近代实业家陈启沅创办继昌隆缫丝厂时,“乡间缫丝,循用旧法,闻启沅提议创用汽机,咸非笑之。及工厂已成,果著成效,机房中有人鼓动风潮,谓此风一开则工人失业,生计立穷。无知乡民相率附和,几欲将(继昌隆)丝厂毁拆……当风潮最剧时,亲友危之,宗族议之。(启沅)亦绝不为动。”对材料中的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
A.资本家的沉重剥削导致了工人的反抗运动 |
B.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尖锐 |
C.新旧生产方式的冲突尖锐 |
D.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进一步瓦解了农村的自然经济 |
学者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 )
A.挽救民族危亡 | B.发展资本主义 |
C.提倡民主科学 | D.推动实业救国 |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工业主要集中于
A.长江沿岸地区 | B.西北地区 | C.沿海通商口岸 | D.华北地区 |
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发展。这“三次热潮”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表现是( )
①冲击了封建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②资产阶级维新和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③彻底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④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准备了阶级基础
A.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④ |
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
A.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
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
C.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
D.一定程度上瓦解着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
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具有先进技术的“制器之器”的工厂;1899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设厂自救”的棉纺织企业。它们的共同点是( )
A.深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
B.属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
C.属于近代洋务企业 |
D.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
郑观应在《商务叹》中写道:“轮船招商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股。办有成效倏忽变,官夺商权难自主。名为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作者实际上
A.赞扬商办企业取得的成就 | B.肯定商界企业主的积极性 |
C.否定官督商办的经营模式 | D.主张政府加强对企业控制 |
下图所示为中国近代前期先后出现的两种工厂组织结构简图,从图1到图2的变化说明近代工厂( )
图1 图2
A.生产分工更加细密 | B.管理体制趋于科学 |
C.未能摆脱封建性质 | D.工人地位低下 |
1898年9月21日《中外日报》报道:“宁郡通久源纱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因此招募女工,并造有房屋40余间,以备来厂女工居住。”当时这家纱厂得以发展的原因是( )
A.清政府调整民间设厂政策 | B.中华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 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