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下面的图表。据此,他在分析近代铁路营运效应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促进了近代新型城镇的兴起 | B.为工矿企业发展提供了条件 |
C.增强了地区性市场的影响力 | D.农产品的长途贩运不断增加 |
观察下面的江南制造局支出(1867~1894年)表,从中可知江南制造局( )
支出项目 |
金额(两) |
占总计百分比 |
薪工膏火口粮、购地造房 |
2048433 |
12.78 |
华洋工匠工食 |
4209619 |
26.26 |
购买机器 |
1055143 |
6.58 |
订购物料及预付各洋行定银 |
7934732 |
49.50 |
购买军火 |
720745 |
4.50 |
译书及办舆图经费 |
61117 |
0.38 |
注:根据魏之荣《江南制造局记》卷四的有关材料计算编制
A.管理上体现出以洋为师的特点 B.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为参与市场竞争做好了准备 D.经营上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
1895年之后,许多中上层文人虽未完全放弃追求学问,但也开始参与现代经济活动。陈璧、沈云沛、陆润庠和张謇等都是进士出身,又都办工厂。曾任帝师的孙家鼐和翁同龢,分别安排一子和一侄孙经商。这反映了( )
A.中国近代工业起步 |
B.政府废止科举取士制度 |
C.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
D.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
1906 年,清政府成立税务处,计划并入度支部(即原来的户部);并将原隶属于外务部的海关总税务司移交税务处管辖。清政府还声明不会改变海关内部制度。此举反映出清政府试图
A.从列强手中收回海关管理权 |
B.排除总税务司干预外交事务 |
C.摆脱列强对财政命脉的操控 |
D.改变屈辱的半殖民地的境遇 |
2007年热播的电视剧《大染坊》主题曲《把感动留在人间》唱道:“总以为泪水早已擦干……总以为彩虹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这一场锦绣年华欲说无言……”该剧讲述了主人公陈寿亭在20世纪初从一个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再到破产的历程。若要改变陈寿亭“心酸”“无言”的命运,关键是( )
A.引进外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解决技术落后问题 |
B.大量吸收外资、民间资本解决资金少、规模小、竞争力低下问题 |
C.成立营销团队,扩大运销范围,解决市场狭小问题 |
D.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 |
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
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
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 |
C.一定程度上分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
D.为辛亥革命到来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
读中国经济成分结构示意图。其中部分代表的是( )
A.自然经济 | B.外国资本 | C.官僚资本 | D.民族资本 |
下表中企业走向的主要因素是( )
1875—1884年洋务派创办煤矿企业状况
企业名称 |
开办年份 |
停办年份及原因 |
创办人 |
直隶磁州煤矿 |
1875 |
1883 退股 |
李鸿章 |
湖北兴国煤矿 |
1875 |
1879 经费无着 |
盛宣怀 |
台湾基隆煤矿 |
1876 |
1892 亏损 |
沈葆桢 |
直隶开平煤矿 |
1873 |
|
李鸿章 |
徐州利国驿煤铁矿 |
1882 |
1886 亏损 |
胡思燮 |
A.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B.自然经济的抵抗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封建官商合办的经营方式
阅读1934年长江流域四大航运公司轮船吨位数(百分比)对比示意图。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外国控制并垄断中国的内外贸易 |
B.中国水运交通近代化开始起步 |
C.洋务企业在列强排挤竞争中求生 |
D.外国资本扩张制约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
1894年,张振勋(后为张裕葡萄酒公司老板)在奏折中说:“当此库款支绌,财力困敝。问诸国,而国已无币之可拨;问诸官,而官已无款之可筹;问诸民,而民更无力之可顾。除息借洋款外,其能凑集巨资承办一切者,惟赖于商。”由奏折所言可知张振勋建议清政府( )
A.增加各项官民税额以偿付赔款 |
B.允许私人兴办企业 |
C.大举借款以偿付外债 |
D.应兴办民用工业以筹集资金 |
20世纪初,宣扬实业救国论的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人物。康有为在1905年把振兴实业、讲求物质说成是“救国至急之方”,攻击革命派的“自由、民主、革命、自立之说”,是所谓“毒溺中国之药”。上述现象说明实业救国论( )
A.正确揭示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
B.推动了中国的经济近代化 |
C.对中国政治变革将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
D.抵制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其中1912—1919年间中国第一、第二大工业分别是
A.纺织业和面粉业 | B.造纸业和烟草业 |
C.火柴业和榨油业 | D.钢铁业和煤炭业 |
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逐渐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最早出现在
A.东南沿海地区 | B.长江中游地区 |
C.华北地区 | D.东北地区 |
阅读近代中国国内工业统计资料(外国人办的企业除外)。出现表中商办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耍原因是( )
A.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
B.甲午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
C.清政府对内经济政策的调整 |
D.中国封建的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