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曾这样评论颁布于19世纪后期的欧洲某国宪法:这部宪法“含糊不清,残缺不全。承认‘共和国总统’这一职衔,却没有明确规定政治体制,而且这部宪法还可以同样适合于君主制。”这反映了当时该国
A.政治派别复杂且各具实力 | B.启蒙思想不够充分 |
C.第一次工业革命尚未完成 | D.容克贵族势力强大 |
1908年底,德意志部分议员提出议案,要求详细规定帝国宰相的职责,规定皇帝的宣战权必须得到议会的赞同。这些议案没有获得通过,但帝国议会获得了在质询宰相时通过多数决议确定国会意见的权力,还可以宣布对宰相不信任。这表明当时德意志帝国议会( )
A.剥夺皇帝的行政大权 | B.政治作用得到增强 |
C.最终获取了立法大权 | D.决定宰相政治命运 |
《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材料反映出德国的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皇帝无权中止法律的执行 | B.皇帝兼任联邦议会的主席 |
C.德国立法权控制行政权 | D.德国的皇帝凌驾于议会之上 |
19世纪70年代资产阶级通过代议制维护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同时,也为工人阶级提供了合法的政治斗争的平台。在《德意志帝国宪法》中最能体现这一“平台”的是
A.联邦体制 | B.帝国议会 | C.联邦议会 | D.国家元首 |
根据《德意志帝国宪法》,统一后的德国为( )
A.君主立宪制国家 | B.联邦制君主国家 |
C.总统共和制国家 | D.君主专制国家 |
俾斯麦从19世纪50年代末以来就在考虑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制度,既能保持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利益互相融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这种设想在1871年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最终促成了德意志新体制的形成。上述材料表明
A.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 | B.德意志开创了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 |
C.统一后的德国制度更具有专制色彩 | D.统一使德国资产阶级利益全面保障 |
下面是近代法德两国政体的比较,表中数字处填写的内容应分别是
项目 |
法国共和制 |
德国君主立宪制 |
国家元首 |
① |
皇帝 |
国家元首产生方式 |
② |
世袭 |
国家元首任期 |
任期制 |
终身制 |
政府首脑 |
总统 |
③ |
A.总统、世袭、皇帝
B.总统、世袭、宰相
C.总统、选举、皇帝
D.总统、选举、宰相
下图所示宪法内容示意图反映出的政治特征是( )
A.民主与专制斗争激烈 | B.民主力量相对弱小 |
C.首相掌握国家实权 | D.典型的封建君主专制 |
英国君主立宪制与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相同点是( )
①国王(皇帝)可以世袭 ②国王(皇帝)为国家元首
③内阁总理(首相)由议会选举产生 ④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在德意志帝国,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军官均由皇帝任命,将军的地位高于政治家,议员都被讥笑为“绵羊脑袋”。被称为“骑士皇帝”的德皇威廉二世发出的第一道圣谕就是“致我的军队”。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的政治特点是( )
A.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 B.君权至上和君主专制 |
C.德国已走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道路 | D.将军享有国家最高的政治权利 |
近代以来,英、德两国通过不同方式,先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以下关于两国政治制度相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阁首脑对君主负责 | B.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
C.带有鲜明的专制色彩 | D.君主为国家最高元首 |
美国1787年宪法和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共同点是
A.避免了权力的过分集中 | B.保留了浓厚的专制残余 |
C.体现了民主共和的精神 | D.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
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普鲁士虽然有能力否决不利于它的议案,但其他中小帮也可以联合起来以多数票制服普鲁士,确保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甚至只要巴伐利亚、萨克森和符腾堡三个邦联合起来就可以否决对其不利的议案。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 )
A.分裂割据的局面未完全消除 |
B.由各邦分享军事外交大权 |
C.组织形式呈现联邦主义性质 |
D.体现普鲁士的专制主义传统 |
依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建立的政体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这部宪法内容中最能体现资产阶级代议制特征的是( )
A. | 帝国依据本宪法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 |
B. | 德意志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 |
C. | 联邦议会主席职位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
D. | 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