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社会的影响”这一研究性学习课题,四位中学生各自拟定如下小论文标题,其中比较恰当的是
A.火药——摧毁欧洲封建城堡的武器 | B.指南针——西方工业文明的引擎 |
C.造纸术——欧洲近代科学产生的基础 | D.印刷术——文艺复兴的根本动力 |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评论《九章算术》时说:“从它的社会根源来看,它与官僚政府组织有密切联系,并且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员所要解决的问题,土地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是
A.重实用 | B.重理论 |
C.重民众 | D.重实验 |
古代中国是一个发明和发现的国度,许多门类的学科与近代西方科学原理相通,不过传统的学科思维模式难以用西方理论进行系统解释,与源于欧洲的现代科学不太相容。但是在今天的“非典”和“禽流感”中中国古代文明却日益受到重视,与之相关的代表性著作是
A.《九章算术》 | B.《齐民要术》 |
C.《伤寒杂病论》 | D.《授时历》 |
下面是“中国和西方国家科技发明占世界科技发明总量比重图”。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明占世界科技发明总量比重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①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②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③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④政府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公元1500年左右,欧洲出版了大约4万册图书,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求知欲。此种情形直接得益于
A.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 |
B.新教翻译出版圣经的需求 |
C.人文学者传播古典文明的需要 |
D.大学发展对图书需求量的增加 |
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 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
A.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
B.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 |
C.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 |
D.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 |
2009年7月30日~10月7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举办了“秦汉—罗马文明展”,下图是其中的一幅展品“东汉书信纸”。它原衬垫于铜镜之下,故呈圆形,推测为家书的残片。纸以麻为主要原料,并通过施胶等加工技术,改善了纸面的白度和平滑度,使得纸张厚薄均匀。以上介绍和图片说明东汉时
A.造纸技术有了一定的进步 |
B.中国的造纸术已经由罗马人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欧洲 |
C.普通百姓享有更多的受教育机会,拥有文化的人很多 |
D.纸已经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入欧洲推动其社会转型,其中“替宗教改革开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的发明应该是
A.印刷术和造纸术 | B.火药和指南针 |
C.指南针和印刷术 | D.造纸术和火药 |
以下是博希同学整理的“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
类别 |
1860—1899年 |
1902年—1904年 |
||
数量 |
比重 |
数量 |
比重 |
|
哲学、社会科学 |
123种 |
22% |
327种 |
61% |
自然科学 |
162种 |
29% |
112种 |
21% |
应用科学 |
225种 |
41% |
56种 |
11% |
A.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 B.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
C.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 D.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
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在证明《史记•殷本纪》时总结研究方法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此二重证据法,唯今日始得为之‛。王国维所言 “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分别指的是( )
A.前人笔记与碑刻史料 | B.古代书籍与竹木简牍 |
C.神话传说与出土文物 | D.文献记录与甲骨文字 |
根据下列文本材料所示内容,可以推断出的朝代是
A.秦朝 | B.汉朝 |
C.唐朝 | D.宋朝 |
《九章算术》的编纂者认为,“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的主要特点是
A.注重实验 | B.理论探究 |
C.适可而止 | D.注重实用 |
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的是( )
A.贾思勰 | B.徐光启 |
C.祖冲之 | D.李时珍 |
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是( )
A.《石氏星表》 | B.《齐民要术》 |
C.《农书》 | D.《农政全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