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现代化研究”在西方产生,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以15、16世纪到20世纪初的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为例,如果离开了“现代化”这个灵魂,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和现象就像无机、无序、无理的碎片,………我们紧扣紧扣“现代化”这个灵魂,在宏观整体层面梳理了应该关注的三个维度:
内涵:经济的、政治的、思想的现代化
辐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国际政治格局
进程:①孕育期(15-16世纪) ②降生期(17-19世纪早期)
③拓展期(19世纪中期前后)④跃升期(19、20世纪之交)
----摘自《历史教学》中《灵魂的追问》一文
以材料中“现代化进程”为例,任选2个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1)材料中所指的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是什么?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
材料二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材料三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3)作者说它“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经济依据是什么?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
材料四 当黄河岸边柳树荫下,犁间耕作的喘息与手摇纺车吱呀呻吟啥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时,英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吼叫出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当乡里人家赶着牛车、挑着扁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单调的生活时,西方的蒸汽机已经响彻天地驶入了全新的时代!
——《近代前夜的中国与世界》学习材料
(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进步的历史现象?据材料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6分)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一再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请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有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最重要的发明是什么?谁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
(2)两次工业革命在交通领域分别有什么突出贡献?请各举一例。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的成果是什么?
(4)两次工业革命分别使人类进入什么时代?对世界市场的形成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美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汇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材料二 经济的迅速增长,使英国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富裕社会。可由于社会忽视了公平分配的问题,多数人没有分得应得的成果。在整个工业革命时期,有1/3左右的工人家庭始终处于贫困……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成员平均寿命只有17岁……根据内务部每年公布的犯罪统计,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所发生的刑事犯罪数字为:1805年4 605起,1842年达到31 309起。工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得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并汇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摘自钱乘旦、刘金源主编《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
材料三 18世纪末19世纪初,正是现代化运动在西方蓬勃兴起、民族主义潮流汹涌激荡的时代,而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多人口和辽阔疆土的中国,却紧闭自己的大门,一如既往地沉睡在文化主义的梦幻之中。不难想象,一旦这两个不同的世界发生碰撞和武力较量,将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胡福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航路开辟怎样“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工业革命后英国出现的社会问题。(6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个不同的世界发生碰撞和武力较量”的直接结果是什么?(3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经由地理大发现而引发的国家竞争,拉开了不同文明间相互联系、相互注视,同时也相互对抗和争斗的历史大幕。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从(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之后,凯恩斯学派在西方世界就大行其道,并且占据了统治地位。这一学派……给资本主义经济开的灵丹妙方是:当经济出现萧条时,通过扩大政府开支、减税和降低银行利率等办法来刺激需求,促进生产繁荣。当出现通货膨胀时,则以减少政府支出、增税和提高利率等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的发展。这些办法在相当时期内,收到了一定效果。
——王斯德《世界当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 “新经济”事实上被人们在不同的场合赋予着不同的含义。最初,新经济是用来指美国经济在近几年所表现出的一种状态:在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基础上长期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后来,随着“网络股”的飙升,国内外的许多人正在许多场合把以信息、网络业为代表的所谓“新科技产业”或“科技板块”称为“新经济”。
——根据著名经济学家樊纲的相关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00年前后不同文明间的注视和对抗。(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凯恩斯学派和“新经济”的特点。(6分)
(3)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上述材料所反映的事件之间的联系。(6分)
16世纪以来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来往不断扩大并日益频繁。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从那里输入的新产品,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它们根本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世界各个地区都已卷入到资本主义的商品关系之中……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及它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垄断地位,意味着已经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下卷)》
材料三 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需的工业品。 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材料四 世界贸易总额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的重大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19世纪中叶“已经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主要原因及影响。(5分)
(3)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发展的基本特点。(6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两图分别为明朝北京城和19世纪英国伦敦城布局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两国城市布局各自的特点以及造成差别的原因,并指出其差别对世界格局演变的影响。
在史学研究中,人们对于同一历史事件由于不同的史观,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欧洲中心史观等,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关于工业革命起因的研究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简言之,种族的特殊性。我们将会看到,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简言之,从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中谋取好处。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
——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生态缓解”这一概念,在波梅兰茨的用法中,指的是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糖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因为食品、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这四项必需品均要占用土地来生产,当纺织机械的革命新增加了对于棉花纤维的需求后,必然相应减少了食品、燃料和建筑材料所能占用的土地,从而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价格。当食品和燃料的价格高于工资后,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也无法使工业革命持续下去,因为此时更多的土地和人力必须投入到四项生活必需品的生产中去,可见,孤立的技术革新无法形成持续的工业革命。美洲新大陆提供的“生态缓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 ——崔之元《生态缓解、奴隶制与英国工业革命》
材料三 持续的工业进步背后是欧洲特有的文化条件的结果。……工业革命从根本上说主要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不是纯粹的技术现象。这已经变得一目了然了。人们注意到,最先工业化的国家是那些与英国的文化和社会最相似的国家。
——奇波拉《工业革命前欧洲的社会与经济》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力量得以兴起的因素。“欧洲从亚洲悲伤往上爬”指的是?
(2)概括材料二中美洲大陆的“生态缓解”为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条件。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哪些“文化和社会”现象促进工业革命的发生。
(4)材料一、二主要体现了哪种史观?这史观在认识工业革命的起因上有何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十一月敕: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太和五年(公元831年)七月,左右巡使奏:“……不合(不应当)辄向街开门户,悉令闭塞。”
——摘自《唐会要》卷八十六
材料二 暨上海开埠,外人麋集。彼时中西隔绝,风气锢蔽,洋商感于种种之不便,动受人欺。时则有宁波人穆炳元者,颇得外人之信用,无论何人接有大宗交易,必央穆为之居间……及后外人商业愈繁,穆一人不能兼顾,乃使其学徒出任介绍,此为上海洋商雇用买办之始。
——摘自姚公鹤《上海闲话》
材料三 买办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投资情况(见表)
——美国学者郝延平统计
时间(年) |
类别 |
投资比例(%) |
1883——1913 |
轮船航运 |
54.5% |
煤炭开采 |
67.7% |
|
1890——1910 |
机器纺织 |
23.23% |
1872——1893 |
机器制造 |
27.68% |
材料四 19世纪40年代,英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大幅度降低了关税,同时与法国等国家签署了减免关税的双边协议,这一政策也推广到欧洲以外,用武力强迫中国等东方国家减免关税、开放市场……德意志经济学家李斯特曾尖锐地批评,英国自由贸易理论是把实力不同的国家放在同一起点上……
——摘自张跃发、刘养洁《民族国家与世界经济》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政府管理商业的举措。
(2)据材料二、三,分析中国近代买办阶层出现的原因。对买办的评价,一直有不同的看法:一、“买办是西方殖民势力侵华的工具”;二、“买办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三,一分为二。你赞同哪一种观点,扼要展开。(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3)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原因,评析这一政策的影响。
材料 “废除谷物法运动”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发生于英国的反对谷物贸易保护主义的历史事件。1815年英国议会通过一项“谷物法”,规定小麦价格未达到每夸特80先令时不准从外国进口粮食。这一规定,除地主阶级外社会各阶层的利益都会受损害。随着工业革命完成,工商业资产阶级越来越希望得到完全彻底的自由贸易。1836年伦敦一批激进派议员成立一个“反谷物法联盟”,但未取得任何成果。1838—1839年,曼彻斯特的工业家接过反对“谷物法”的大旗才使运动蓬勃发展。同盟主要靠宣传工作争取民心。最令人叹止的政治行动是制造选民,让这些选民选出支持同盟纲领的议员。为此同盟筹集大笔资金归到本不具备选民资格的人名下,让他们登记成为“选民”,从而夺取某一选区的选民多数,选出事先已定好的候选人。1846年议会终于废除了谷物法,一个“阶级的立法”终于寿终正寝。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反谷物法运动”取得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反谷物法运动”对英国政治民主化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商周开始,中国的城市主义就与国家的演进联系在一起。其城市的建设服务于国家的管理,大城市的规划要遵循“奉行天道”的原则。唐宋时期,中国的城市主义正在汲取新的营 养,有了新的内容。唐代通过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促进了商业性的大都市日益繁荣,如扬州、益州;宋朝鼓励贸易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国际性商业大都市的发展,如广州、漳州、泉州……然而到了1600年左右,从漳州的码头和货栈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城市的活力开始消散。
——摘编自《全球城市发展史》
材料二 就整个欧洲而言,工业革命之初的1800年,超过10万人口的城市只有23个,城市人口总数只有550万, 而到1900年,超过10万人口的城市则达到了135个,城市人口总数达到了4600万。城市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2.15 %。如果放宽尺度,把有一万人口以上的城镇,作为真正的 城市化的总标志,那么英国和荷兰就是欧洲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1946年,欧洲各国居住在一万人口以上的城镇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例,英国和荷兰为70%,意大利为53%,德国为47%,比利时为45%,而法国只占33%。
——都宏桂《城市化与近代西方的杜会变迁》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古代城市和欧洲近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依据材 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近代欧洲城市发展的最终结果或趋势,并从中外对比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铁路的发展对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5年时,欧洲人在非洲修建的铁路里程仅为760公里,1885年达到7030公里,1913年时,猛增到44309公里,其中英国修建的铁路长达27000公里。整个非洲大陆,通过密集的铁路网,被欧洲的殖民者牢牢控制着。
——《罗得斯纵贯非洲的铁路梦)>(2014年12月22日《国际金融报》)
(1)根据材料一以及所学知识分析,此时铁路修建迅速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在非洲铁路修建中能处于优势地位的原因。
材料二 如果没有铁路,英国是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统治印度的。铁路传播了腺鼠疫。……铁路还导致了饥荒频频发生。由于交通工具的便利,人们把出售的谷物送往价格最昂贵的市场。他们变得目光短浅,因此饥荒的压力增加了。
——甘地(1869—1948,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印度自治》
(3)依据材料二,如何评价英国在印度修建铁路的行为?(不得照抄材料)
材料三
年份 |
1894 |
1911 |
1927 |
1937 |
1945 |
1978 |
2006 |
中国铁路里程(千米) |
483 |
9800 |
11900 |
15500 |
24000 |
48600 |
770838 |
注:表中数据摘编自《浅谈中国近代铁路发展史》结题报告
(4)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材料三中你能得出哪些信息?
全球化对各国的损益是有差异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代世界体系是一个历史体系,发端于欧洲的部分地区,后来扩展到把世界其他一些地带也纳入其中,直至覆盖了全球。我认为,直到19世纪中国才被纳入了这一世界体系。
——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
材料二 英国既是工业革命的始作俑者,也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早在19世纪前半期,英国就率先放弃了传统的经济政策,转而奉行没有任何限制的自由贸易政策,……而且“在19世纪的英国政坛上,大部分政治家都认为贸易是国家的命脉,自由贸易对英国商人和消费者都有好处”,因此,“工业发展一直没有成为英国最爱宠的事业”。
——钟伟民《茶叶和鸦片在早期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观察19世纪中国危机的-个视角》
材料三 二战使美国的力量空前强大,为美国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政治经济利益的要求建立美国主导下的资本主义世界秩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这一秩序的基础就是能够带来世界经济繁荣的所谓“全球自由经济体制”,其核心内容是各国按照比较优势原则从事国际贸易,输出或接受跨国投资,以此形成相互依存的世界体系,这种经济体系又必须由新的国际权力结构加以保障。因此,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重点并不是对苏联的全面遏制,而是精心构建资本主义的全球体系。
——岳建勇《全球时代的美国与中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中国纳入全球体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纳入全球体系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客观推动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英国推动全球化的主要手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在18世纪末成为经济全球化主要推动者的有利因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二战后美国构建资本主义全球体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国采取的相应措施。
(4)综上所述,试揭示影响各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不同损益的主要因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经济造成的环境污染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空前规模的人为的环境污染,有的已酿成公害事件。这些公害事件的发生,引起了公民的骚动,也震动了当时的执政者。在一些工业发展较快的国家,开始制定防止大气污染和河流污染的单行法规。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不少国家制定了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还有很多国家在宪法里增加了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等)的内容。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各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的环境政策和立法指导思想。在立法上引进了旨在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和预防为主方针的各项法律制度,如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许可证制度等。
——摘编自金瑞林主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材料二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对我国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冲击,带来了自然环境、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的严重破坏。进入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在极“左”思想影响下,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对环境污染具有天然免疫力的谬论,在发展的同时不考虑环境保护问题,使环境污染在失控的状态下迅速蔓延。在国际环境事件的警示和国内环境恶化的双重严峻形势下,1973年8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拟定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并由国务院发布实施。1974年,国务院颁布了我国第一个防治沿海海域污染的法规。1978年我国首次将环境保护工作列入国家根本大法,把环境保护确定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责。
——摘编自薛惠锋等《世界、历史双重背景下的中国环境资源立法》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早期工业国家与现代各国在环境立法方面有哪些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推动早期工业国家和现代各国进行环境立法的原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改革开放前我国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原因。并指出我国这一时期环境资源立法的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二 从顺治元年至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的一百六十多年间,银钱比价表现出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始终是在一千文左右波动。在鸦片战争前夕,一两白银所换制钱已达一千二三百文,最高达一千六百文。1845年银价上涨更甚,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中国“银贵钱贱”现象日益严重。
材料三
图一
图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简析其原因。
(2)材料二中出现“银贵钱贱”和“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指出这些现象与世界市场形成之间的关联度。
(3)材料三中图一和图二之间存在怎样的因果关系?从图二中可以获知哪些重要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