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现代化研究”在西方产生,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以15、16世纪到20世纪初的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为例,如果离开了“现代化”这个灵魂,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和现象就像无机、无序、无理的碎片,………我们紧扣紧扣“现代化”这个灵魂,在宏观整体层面梳理了应该关注的三个维度:
内涵:经济的、政治的、思想的现代化
辐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国际政治格局
进程:①孕育期(15-16世纪) ②降生期(17-19世纪早期)
③拓展期(19世纪中期前后)④跃升期(19、20世纪之交)
----摘自《历史教学》中《灵魂的追问》一文
以材料中“现代化进程”为例,任选2个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1)材料中所指的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是什么?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
材料二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材料三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3)作者说它“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经济依据是什么?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
材料四 当黄河岸边柳树荫下,犁间耕作的喘息与手摇纺车吱呀呻吟啥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时,英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吼叫出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当乡里人家赶着牛车、挑着扁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单调的生活时,西方的蒸汽机已经响彻天地驶入了全新的时代!
——《近代前夜的中国与世界》学习材料
(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进步的历史现象?据材料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6分)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一再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请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有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最重要的发明是什么?谁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
(2)两次工业革命在交通领域分别有什么突出贡献?请各举一例。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的成果是什么?
(4)两次工业革命分别使人类进入什么时代?对世界市场的形成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两图分别为明朝北京城和19世纪英国伦敦城布局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两国城市布局各自的特点以及造成差别的原因,并指出其差别对世界格局演变的影响。
在史学研究中,人们对于同一历史事件由于不同的史观,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欧洲中心史观等,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关于工业革命起因的研究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简言之,种族的特殊性。我们将会看到,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简言之,从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中谋取好处。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
——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生态缓解”这一概念,在波梅兰茨的用法中,指的是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糖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因为食品、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这四项必需品均要占用土地来生产,当纺织机械的革命新增加了对于棉花纤维的需求后,必然相应减少了食品、燃料和建筑材料所能占用的土地,从而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价格。当食品和燃料的价格高于工资后,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也无法使工业革命持续下去,因为此时更多的土地和人力必须投入到四项生活必需品的生产中去,可见,孤立的技术革新无法形成持续的工业革命。美洲新大陆提供的“生态缓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 ——崔之元《生态缓解、奴隶制与英国工业革命》
材料三 持续的工业进步背后是欧洲特有的文化条件的结果。……工业革命从根本上说主要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不是纯粹的技术现象。这已经变得一目了然了。人们注意到,最先工业化的国家是那些与英国的文化和社会最相似的国家。
——奇波拉《工业革命前欧洲的社会与经济》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力量得以兴起的因素。“欧洲从亚洲悲伤往上爬”指的是?
(2)概括材料二中美洲大陆的“生态缓解”为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条件。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哪些“文化和社会”现象促进工业革命的发生。
(4)材料一、二主要体现了哪种史观?这史观在认识工业革命的起因上有何特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学者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过去二百年中,人类经历的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规模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个性化”。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某一次工业革命的特征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学者观点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最早拥有汽车的都是一些富豪。有人对此作了妙趣横生的诗篇:富人成双结对而至,而且坐的是罗尔斯—罗伊斯(一种豪华车型);他们谈论自己的事务,声音高大刺耳而又无休无止。
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致力于降低汽车的成本,实行流水线作业,使得原来需要花12小时28分钟组装汽车底盘的时间缩短至1小时33分钟。他于1908年推出第一辆农民也能买得起的“平民汽车”。这样,该诗又被添了几句:穷人乘坐福特而至,这些车子的外貌跟他们相似;他们笑个不停,因为看到那么多的老爷太太云集在此。
材料二 1960—1990年间美国的阶级结构分布(%)
(注:上表中1-5为白领阶层,与“蓝领阶层”相对,亦称“白领工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历史知识指出汽车流水线作业带来的变化。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劳动者结构的变化趋势并指出其影响因素。
(3)据材料归纳科学技术在哪些方面推动社会进步的。
(14 分)城市是经济发展的缩影,城市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阅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封位于汴水(汴河)两岸,汴水北通黄河,南通淮河、长江,因此开封市场上有来自江淮的粮食、沿海各地的水产、辽与西夏的牛羊,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酒、果品、茶、书籍,还有日本的扇子、高丽的磨料、大食(阿拉伯)的香料和珍珠。名闻遐迩的东京相国寺的庙会集市,各地来的商品琳琅满目,大山门内出卖飞禽走兽;第二座山门内出卖各种杂货;广场上出卖家用器物„„;近大殿处,出卖老字号名牌产品„„大殿后、资圣阁前出卖书籍、古玩。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材料二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上半期,英国离开农村的农业人口统计
|
1751-1780 |
1781-1790 |
1801-1810 |
1811-1820 |
1821-1830 |
1851年城乡人口比例 |
流动人口数 |
75000 |
78000 |
138000 |
214000 |
267000 |
52:48 |
1760—1851英国城市规模发展简表
|
5万——10万人 |
10万人以上 |
1760年 |
1个 |
0个 |
1851年 |
13个 |
7个 |
——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 “城市见证历史”关键词表
武昌起义 |
上海浦东开放 |
彼得格勒十月革命 |
鞍山钢铁公司 |
巴黎《凡尔赛和约》 |
上海中美《联合公报》 |
莫斯科《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
上海中共二大 |
南京解放 |
华盛顿《九国公约》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开封商业繁荣的原因。以相国寺的庙会集市为例,分析当时集市贸易的特点。
(2)材料二体现了英国一种什么样的历史进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并评价这一历史进程。
(3)根据材料三,从“城市见证历史”的某个侧面,选出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 运用这3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 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1763年到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作为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的时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据有显著地位。1763年时,欧洲仅在非洲和亚洲有一些沿海据点,还远远不是世界的主人。然而,到1914时,欧洲诸强国已并吞整个非洲,并有效地建立了对亚洲的控制……
欧洲之所以能进行这种前所未有的扩张,是因为其现代化进程一直在继续和加速。这一进程早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技术发展、资本主义企业的建立、国家建设和海外扩张以前就已开始。上述这些引起了以三大革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连锁反应;三大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推动力和力量。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关于“欧洲发展动力”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子晋凤笙调夜月,宓妃罗襪映朝霞。
何人贳酒青楼晓,几处寻春紫陌赊。
——北宋•杨亿《次韵和席衢州忆洛阳春游十四》
南宋偏安江南,已之为“行在”,临安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衣冠毕会,商贾云集”,“近坊灯火如昼明,十里东风吹市声”,城内有以天街中断为中心的闹市区和城南、城北两个大规模的商业区,还有不少专业性的商业街道,就是西湖也有个小小的市场,小小 钱塘也是“渔盐商贾都来往”。
——摘自李国锋《宋诗歌所反映的宋朝城市市场分析》
材料二 从1760年产业革命开始,到1851年,英国花了90年的时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基本实现了城市化(1830年初步完成工业化)……1863年,伦敦开通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便捷快速的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的金融服务、优良的港口区位优势,使得伦敦这个16世纪末的欧洲贸易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到1921年,英国城市化水平已达77.2%。可见,英国初步完成城市化用了90年时间,而从初步完成到成熟阶段用了大约70年左右的时间。
——马先标《英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与启示》
材料三 1949—1978年是城市化曲折发展时期,城市化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时期得到恢复和发展后,出现了长期的曲折停滞,总体上,城市化的进程缓慢。1949—1978年工业化得到相对高速的发展,而城市化发展却严重滞后……1978年以来,中国城市化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改革之后的城乡壁垒被市场经济逐步打破……政府对一系列制度、政策的修改,使城乡之间劳动力、人口、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日益活跃,原有的城乡隔离状态开始有所松动。农民可以就地发展工业,建设农民城市,形成了中国自己独特的农村城市化道路。
——吴清《新中国的城市化发展(1949—1991)》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两宋城市发展的特征及其原因
(2)据材料二、三,比较中、英两国城市化的特点,并谈谈你对城市化问题的认识。
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匹兹堡位于美国五大湖工业区,曾有 美国“钢都”之称;武汉位于中国长江中游地区,钢铁工业发达。两城市所在地区人口密集、制造业发达。
二战后的匹兹堡钢铁工业由于受市场和环境等因素影响,逐渐从辉煌陷入困境。为振兴经济,匹兹堡开始实施“复兴计划”(如下图)。
(1)据匹兹堡实施的“复兴计划”,简述武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借鉴的经验以及开发建议。
19世纪,美国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业出口贸易。19世纪晚期,美国工业力量上升,一些工业企业开始向海外寻求商业机会。最初是产品出口,进而直接投资设厂。到20世纪初,美国新兴的跨国公司在英国、欧洲及加拿大等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设有工厂和销售部门。
(2)依据材料,概括19世纪到20世纪初美国外贸发展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其发展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中美文化差异例举
|
价值取向 |
朋友关系 |
时间观念 |
社会关系 |
中国 |
集体主义 |
情深持久 |
比较怀旧,注重未来 |
更加正式、注重等级 |
美国 |
个人主义 |
较易改变 |
注重眼前 |
不够正式、注重平等 |
(3)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简要分析中美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里斯提尼成为大众领袖,……把所有居民划为10个部落,以代替原有的4个部落,目的是要使不同部落的成员混合起来,以便让更多的人可以参加到政府中来……实行三一区制,使每个部落都包括山地、平原、海岸三个部分,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之间不再对立,实现了部落不分彼此村社村民相视如一家。
材料二 忽必烈……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元朝健全统治机构。在中央,设中书省掌管行政、枢密院掌管军政、御史台掌管监督。中书省作为宰相机构……还设宣政院,专管吐蕃地区和全国的佛教事物。在地方,设行中书省,且改前代以山川行便为主的做法,明确“犬牙交错”为主导,史称行省制,或省院制。
(1)依据材料并结合自己的历史知识,指出克里斯提尼和中国元朝行政区划法和效果上的相同点,这种做法的主观目的上有何不同?希腊能够实行三一制、直接民主制的根本条件是什么?
有学者认为:二战后美国的对外战略(即全球战略)大致经历了四个主要发展阶段。
一、战后到60年代末的进攻性战略。 这一阶段,美国依仗它在经济和军事上的优势,采取一切手段,实现美国的霸权地位。如美苏冷战、 对于不听从美国指挥的国家不惜采取直接武装干涉、对中国从扶蒋反共到全面对抗新中国。
二、七十年代的收缩和防守战略。这一阶段,美国的全球战略可以概括为“维持均势,确保霸权”。一方面,美苏争霸出现了美守苏攻的局面。另一方面,美国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盟主,第三世界国家团结斗争,也动摇了美国的霸主地位。(主动改善美中关系就是这一时期)
三、八十年代的“以实力求和平”战略。 以实力为后盾,力争恢复美国的军事优势,立足于同苏联的全面对抗,同时不放弃“联系”与对话。如政治上对中国推行所谓的“一个中国两个政府”的政策、军事上制定了“星球大战计划”。
四、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以来实行“世界新秩序”和“三个支柱”战略。 即充分利用作为冷战后唯一的超级大国地位,在国际事务中全面发挥美国的领导作用,谋求对全球事务的影响力,试图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一级世界。
注1:“世界新秩序”: 1990年9月,在海湾危机爆发不久,布什即正式提出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战略构想。核心即建立美国领导下的世界新秩序。
注:2:三个支柱: 第一必须促进美国的经济安全,第二必须保持强大的防务力量,第三鼓励正在发生的全球民主化革命,并强调对国外民主和人权的支持能够而且应该是改善美国安全的一项中心战略原则。
(2)依据材料,并结合有关知识,解读二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演变过程。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英国和苏联的工业化道路
英国:1714年至1820年间,英国有超过600万英亩的土地被圈占。这意味着严重的混乱和苦难。……虽然圈占土地的过程是令人不安、令人不快的,但就工业革命而言,它履行了两个必不可少的职责——为工厂提供了劳动力,为城市提供了粮食。因此,圈地可看作是英国工业在19世纪居首位的一种先决条件。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苏联:为了摆脱危机和保障工业化计划的实现,1929年秋天,斯大林选择了加速全盘农业集体化的道路,……斯大林提出,为了保持工业化发展的高速度,必须通过“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入”工业。这是“一种类似贡款的东西”。从以后的实践看,农业集体化并没有在发展生产、增加产量上取得成功。而且由于冒进和对农民的粗暴剥夺,使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呈现出绝对下降趋势。
——肖冬连《加速农业集体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3)结合材料说明英国和苏联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有何异同。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经济优势历史悠久,但它对三个方面的侵蚀无能为力。首先,外国供销商能利用鸦片市场。其次,他们能找到中国进口商品的替代品——制造自己的瓷器和丝绸,种植自己的大黄,在别的地方如印度和斯里兰卡种植茶叶。最后,他们用工业机械化来超过中国的生产。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在19世纪发生的。从长期来看,这些变化中的最后一项意义最为重大。因为中国无法实现生产的机械化。
——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古老封建社会的催化剂,是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产生了变化。
——刘卫川《鸦片战争前后差异》
鸦片战争用火和剑的形式告诉中国人的使命:中国必须近代化,顺合世界潮流。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1)依据材料一,概述19世纪中国失去“经济优势”的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从社会转型的角度,说明鸦片战争是古老封建社会的催化剂。(6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一:1876年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
国家 |
代表性展品 |
美国 |
大功率发电机、电动机,电话,留声机等 |
中国 |
丝绸,茶叶,银器,雕花瓷器,景泰器等 |
表二:2010年中国上海世界博览会
国家 |
代表性展品 |
中国 |
载人航天技术,助残机器人,可食用环保包装材料,多媒体信息技术等 |
美国 |
将日光转化为电力,屋顶花园,再生竹制成的地板等 |
比较表一和表二,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族主义因工业革命而得到进一步促进,因为工业革命凭借其新的大众交流工具,使对公民进行有效的、无所不包的教导成为可能。因而,民族主义成为19世纪欧洲历史中的一个主要因素,以后又成为20世纪世界历史中的一个主要因素,随着19世纪的逝去,民族主义的性质起了变化。它起初是一种人道的、宽容的信条,这种信条不是建立在手足之情这一概念的基础上。但是,在19世纪后半世纪,它变得愈来愈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其原因在于社会达尔文主义(注: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和平主义者对民族主义的非难着重于民族主义运动的暴力行为、与军国主义结合以及因爱国侵略主义(Jingoism)与沙文主义(chauvinism)而在民族间产生冲突。在某些国家,如德国,民族象征与爱国性的自负因与过去的战争相关而名声大坏。因此权力争夺和权力斗争一直是国际战争的真正原因,民族主义、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之类的力量,不过是达到夺取权力这种目的的手段。
——摘编自凤凰网《民族主义解释》
材料三:这些“主权国家”以基督徒和“民族国家”的双重名义肆无忌惮地带着对自己以外的民族或国家的厌恶与藐视向世界宣战,用大炮说话,强迫文明古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就是民族主义中的扩张主义最初的外在表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民族主义内含的进步“民族独立运动”和“民族自治运动”,正是对民族主义中反动的排外主义、扩张主义进行反抗斗争的结果,“正义战胜邪恶”为人类社会的法理,因而各国独立运动取得“节节胜利”自然合天意,符法理,顺民心。
——摘编自凤凰网《民族主义解释》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随着19世纪的逝去,民族主义的实质有何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材料二中所提到的权力争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相结合会体现出什么特征?
(3)结合上述材料,谈一谈民族主义与战争、和平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