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文法的意义在于按律判决,任何人不得随意解释法律。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是( )
A.《王位继承法》 | B.《十二铜表法》 | C.公民法 | D.万民法 |
之所以说《十二铜表法》是平民的胜利,主要是因为 ( )
A.这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 |
B.规定了极为严厉的债务奴隶制 |
C.法律内容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 |
D.按律量刑,限制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特权 |
《十二铜表法》第六表规定:“出卖的物品纵经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移转。”这一规定从本质上表明《十二铜表法》
A.是以往罗马习惯法内容的汇编 | B.保护物品所有者的私有财产权 |
C.限制贵族特权,维护平民利益 | D.深受西塞罗自然法思想的影响 |
罗马法规定:当事人若不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即不予受理;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一个被控有罪的人,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法官审判应重证据等。这些规定后来成为现代法治的重要原则。下列各项中,符合上述规定的是
A.法庭立案与否皆取决于案情 | B.证据是法官判案的唯一依据 |
C.被告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 D.被告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无罪 |
假如你是古罗马的一位执政法官,当你遇到以下的案子时,
①一个奴隶为他的主人工作了20年后,要求主人给予他自由,他的主人却不答应
②某自由民要求他女儿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
③某平民擅自将他富裕的大儿子财产的一部分,分给了他的小儿子
④一个拥有100个奴隶的罗马贵族,在急需劳动力的收割季节,到市场上去卖了20个奴隶,赚取了一大笔钱。
你判为合法的是( )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①④③ | D.②③ |
下列关于《十二铜表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在平民反对贵族的长期斗争中制定的 |
B.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
C.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 |
D.该法对平民的最大好处就是量刑有法可依 |
在全部罗马法的内容中,“私法”部分是精华,其特点是保护私有财产和承认个人人格。“私法”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 )
A.保证人人都能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 |
B.调节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 |
C.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
D.促进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
“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重视法律程序 | B.保留习惯旧俗 |
C.强调法官至上 | D.体现人人平等 |
公元前452年一450年间,罗马共和国先后铸造了十二块铜牌,详细列出民法、刑法、诉讼程序等许多方面的内容,公布于罗马广场,史称《十二铜表法》。该法律的进步性在于
A.—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利益 | B.消除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
C.调整了国内民族关系 | D.完全取消了贵族对法律的解释权 |
根据下图所示,其中关于罗马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十二铜表法》既是成文法的开端,又可以看作是公民法的典型代表 |
B.当公民法演变为万民法时,罗马的成文法已经比较完善,所以万民法基本上都是成文法 |
C.从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根本原因都是平民与贵族的长期斗争 |
D.罗马的公民法存在注重形式、程序烦琐等特性,可能与其存在大量习惯法有很大关系 |
古罗马的法律对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贡献是
①反对封建制度的武器 ②成为资产阶级立法依据
③推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奠定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A.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法律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5表 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第9表 不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罗马《十二铜表法》
(1)根据材料,概括罗马《十二铜表法》所体现的重要精神。
国王创造法律,而非法律创造国王,国王应居于法律和议会之上,不受世俗法律限制。
——英王詹姆士一世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英国《权利法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在王权和法律的关系上,国王和议会的认识有何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十二铜表法》第9 表公法中规定:“不得为了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对刑事判决不服的,有权上告……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这能够体现
①依法治国思想 ②自然法的基本原则
③保护平民的利益 ④城邦的民主化治理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你是中国秦朝丞相,当你与同时期的罗马元老院成员相遇时,在治国原则上的最大分歧是
A.“秦法”与《十二铜表法》 | B.“郡县制”与“元首制” |
C.“皇权至上”与“政事共商” | D.“三公九卿”与“公民大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