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
“(周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地名) ……于是封功臣谋士……封尚父于营丘……封弟周公旦于曲阜……”下列对该材料的理解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
A.周武王分封诸侯以巩固统治 |
B.先代贵族和功臣均可受到分封 |
C.姬姓贵族在分封对象中居少数 |
D.周武王认为姜尚是灭商的最大功臣 |
“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
A.分封制 | B.宗法制 |
C.郡县制 | D.三省六部制 |
“分封制同时给予中央集权和地方势力以合法性,至于哪种势力能够在激烈的政治搏斗中获胜,那就完全要看它的实力了。”下列地方势力的行为具有当时社会“合法性”的是
A.周显王三十五年,齐侯因齐自称为齐威王 |
B.楚庄王问“鼎之大小轻重” |
C.秦穆公加征鱼盐税收 |
D.“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
史载周公制礼作乐,以宗法维系封建制度的运作。有百世不迁的大宗,有五世则迁的小宗,如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封建与宗法关系的说明,何者最为恰当
A.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也以周天子为大宗 |
B.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其小宗 |
C.周天子是包括鲁国在内各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 |
D.周天子为一族,鲁伯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 |
《通典》记载:西周时期,“凡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凡杀其亲者,焚之;杀王之亲者,辜(磔)之”;“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龀者,皆不为奴”。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古代刑法( )
①维护权贵利益 ②重视宗法伦理 ③注重公平正义 ④保护私有财产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宋代理学家构建了一个自古至宋以来的儒家思想传承谱系,谓之“道统”,并宣称其阐释的理学思想是“道接千载”,下列人物不在他们的“道统”中的是( )
A.周公 | B.孔子 | C.孟子 | D.董仲舒 |
孔子认为周礼是理想之制度,“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一思想提出的政治背景是( )
A.诸侯不满封号,纷纷改称“王” | B.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
C.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 | D.王室衰微的迹象开始出现 |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 )
A.分封制和法律制度 | B.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
C.奴隶制和封建制 |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
据《春秋》记载,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鲁国时举行了一套隆重的策命典礼,并由司空(官职)“授土”,司徒(官职)“授民”。对这一史实最恰当的解释是( )
A.周天子用最高礼节接待鲁国国君 |
B.鲁国国君的地位仅次于周天子 |
C.鲁国国君权力源于周天子 |
D.周天子重视礼制建设 |
梁启超评道:“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周朝的革命”( )
A.标志着天下一统格局的正式形成 |
B.打破了血缘政治体制 |
C.统一国家在民众思想中获得一定程度的认同 |
D.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
古今中外地域中有很多带“州”的名称,下列对“州”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尚书·禹贡》记述了大禹划分九州的传说,九州是中国最早的行政区划 |
B.汉武帝时期,将全国划为十三个“州”进行监察 |
C.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的各州仍有拥有一定的国家主权 |
D.新中国成立后“州”的行政划区仍存在 |
下列选项体现了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①“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②“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③“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④“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