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中国古代的疆域发展经历不断发展变化过程,阅读下列三幅地图,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西周分封示意图

材料二: 秦朝疆域图

材料三:元朝行省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列举西周巩固统一的措施和影响。
(2)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一,与西周相比,秦朝加强对地方管辖采取的措施有何不同,并分析该措施的特征?
(3)根据材料三,说明元朝对地方管辖的措施及作用。
(4)由以上几幅地图可见,古代中国中央对地方管理发展有何趋势?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管子•君臣下》认为,人类最初由于无“君臣上下之别”,造成了“以力相征”的乱局。在相互争斗中,“智者假众力以禁强虐而暴人止,为民兴利除害,正发之德,而民师之”。
材料二 在历史上每一种社会制度、每一个社会运动的时候,……应当从产生这种制度、这个社会运动的条件和同它们有联系的条件出发。
——斯大林《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运用材料二的方法,谈谈对材料一的认识。(注:表明观点,说明理由,从经济、思想、社会三方面进行分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6分)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趋势,也是人们认识历史的重要视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古代中国的“现代化”,就是指造就中华帝国的那套“理性设计”,主要包括郡县制、法典化控制以及文官制度等……若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形态往后看,则春秋战国以至于帝国时代,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张树平《“理性政治知识”与中国古代政治的“现代化”》
材料二 通常认为,宋朝标志着旧的中世纪统治(其顶峰是唐朝时期)的结束和所谓“现代”发展的开始。……那种认为中国历史和中国社会体系“没有变动”的观点是绝对错误的。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宋朝时所发生的这些变动,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它们不但显示出典型的“现代”特征,而且预示着七八百年后改变欧洲面貌的种种变迁。
——罗兹·墨菲《东亚史》
材料三 戊戌启蒙运动以西方资本主义的天赋人权学说和自由、平等、民主的资产阶级原则来批判中国传统小农社会流行的君权观念、行为模式和伦理精神,显示了近代中国人批判理性精神的觉醒与成长;而其对传统宗法等级观念的冲击和对自我独立的意义、价值的推重,又体现了近代人文主义精神。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结合所学知识,以郡县制为例概述从宗周时代到秦汉时期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并据此指出材料一中“现代化”的内涵。(10分)
(2)从经济、社会、科技等角度概括宋朝带有“现代”特征的“变动”。(7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戊戌启蒙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戊戌启蒙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9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中华民国之宪法由国会制定”。
材料三 (法国大革命)废除了那样多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其他东西,这时,我便倾向于认为,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中央集权制“是旧制度在大革命后仍保存下来的政治体制的唯一部分,因为只有这个部分能够适应大革命所创建的新社会”。
——摘编自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1)依据材料一分析春秋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及其原因。依据战国时期的历史,说明“制度的重新建构”。
(2)从社会近代化的角度指出《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中华民国确立的政治体制与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有何不同?
(3)依据材料三归纳作者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大革命后至19世纪中后期政体演变的主要趋势及根本原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自秦以后历代封建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秦统一全国为郡县,意味着特定的中国“封建时代”体制基本终结。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相”是中央政府机关的首脑。在执政过程中,帝相之间难免发生矛盾。《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钱穆也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而宋代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
材料三:中国过去的政治,不能说皇权相权绝不分别,一切全由皇帝专制。我们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皇帝一个人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依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和秦朝所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别是什么?并说明秦朝地方行政制度与西周的相比最主要的差别。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汉武帝和唐、宋两朝皇帝分别采取的主要措施。并概括历代封建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
(3)依据材料三概括作者的观点,并分析“政府由皇帝一个人来独裁”对中国社会造成的消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所谓古代中国的“现代化”,就是指造就中华帝国的那套“理性设计”,主要包括郡县制、法典化控制以及文官制度等……若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形态往后看,则春秋战国以至于帝国时代,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张树平《“理性政治知识”与中国古代政治的“现代化”》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以郡县制为例概述从宗周时代到秦汉时期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并据此指出材料一中“现代化”的内涵。
材料二: 宋太祖时,遇某官出缺,他叫宰相赵普拟名,赵普拟后交给太祖,恰好这人是太祖平时最讨厌的,他愤然说:“这人怎好用”,就把这名纸撕了,掷在地。赵普不做声,把地上废纸捡起来藏了。过一两天,太祖又要赵普拟,赵普早把前日捡起的破纸用浆糊黏贴了携带身边,即又把这纸送上。太祖诧问:“如何还是此人”,赵普答道,据某意见,暂时更无别人合适。太祖也悟了,点头说:“既如此,便照你意见用吧!”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依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君相关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是否符合当时的真实情况。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树立了“国民全体”作为“国家主权”拥有者的崇高地位,……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   
——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革命党人为制约权力进行了哪些方面的设计?是否达到了其目的?
材料四  国学大师钱穆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然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要实现中国的民主化,我们首先要认识和了解祖宗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智慧。在此基础上,再去认识西方的政治制度,将适合中国国情的部分移植过来。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历程是如何印证材料四的观点的?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官僚制度是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支撑点,是古代中国极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这是对此项命令之再审查。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
东晋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数据来源于何怀宏《选举社会》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地方分权体制”指的是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为实现君主“独制”而推行的地方行政体制。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唐朝政治制度的名称。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与秦朝相比,唐朝的宰相制度有何特点?
(3)据材料一、二,说明官僚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中所起的作用。
(4)官僚制度中极为重要的是选官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所反映的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有人认为这一变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谈谈你的理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期国家的官制是建立在亲贵合一的基础上的,血缘亲族是任官的先决条件,世袭罔替,代代相承。在那种贵族参政、议政、辅政的情况下,官的权力界限也不分明。如西周主管政务的卿事寮可以辅政,也可以将兵作战,也可以主持重要的祭祀大典;而太史寮也可以辅政、将兵。官有一定的分工,但不够清晰严格,这是贵族政治的必然现象。
——韦庆远《中国官制史》
材料二 朱元璋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皇明祖训》)他进一步说,丞相“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敕问文学之士》)而黄宗羲则认为,明朝“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秦朝的中央官制与西周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朱元璋和黄宗羲对丞相制度的看法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1)材料一中孔子向往的理想社会有哪些基本内容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材料二  J.里夫金在《欧洲梦》一书中认为:“美国梦”代表着最大化的个人自由,最先进的物质进步和最丰富尤其是最平等的成功机会。美国梦是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致更好生活的理想,也就是人们必须透过自己的工作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 “欧洲梦”则不然,它强调生活质量、可持续性、安定与和谐。它所看重的并非是个人的物质积累,而是自我修养;并非是聚敛物质财富,而是精神的提升;并非是拓宽疆土,而是拓宽人类的同情。
——北京大学乐黛云《美国梦•欧洲梦•中国梦》
(2)指出材料二中“美国梦”与“欧洲梦”共同的思想根源并比较“美国梦”与“欧洲梦”的不同。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产生不同“梦想”的共同因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宗法制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时代。经过夏、商的衍化,到西周时最后形成严密的制度即宗法制度------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又一特色。
——《中国历史纵与横》
材料二、宗族制群体作为一种松散的利益群体,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而由宗族群体所形成的宗势力,虽与过去相比有了本质性的变化,但作为封建残余仍对农村社区起着一定的破坏性作用,成为农村基层社区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的破坏力量。
——陈永平、李委莎《宗族势力:当前农村社区生活中一股潜在的破坏力量》(《社会学研究》1991年第5期)
材料三、家族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着天然的联系,与中国国家政权之间具有较为广阔的合作空间,与现代化的主潮流并不处于截然对立的状态。然而,家族组织又是一柄双刃剑,以它为表现形式的族际冲突制(编者注:农村宗族械斗),以及由于政府处置不当而引发的普遍不满,很可能在家族组织复兴中成为某种破坏性力量”。
——杨平《湛江农村家族宗法制度调查》(《战略与管理》1994 年第1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2)评材料中关于宗法制的复兴或重建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二或材料三中的任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汉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青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年发耳,陛下发一朝之而许杀之,既如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 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引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以天下为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言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四 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翰廷总之,所以稳当。”
——《洪武实录》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据此概括唐初的君主专制制度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的看法上有何不同?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唐代和明代丞相制度的变革对中国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有什么不一致的地方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通过屋檐下的变革可以透视历史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家庭分家研究
我国传统的分家方式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一般家庭的分家有两个内容,即家庭财产的析分和家庭门户的传继。家产和家庭门户的传继是沿着直系血缘关系中的“父子关系”进行的。在亲生儿子继承家产、传延门户的时候,我国古代的传统是每个儿子都有相同的继承权,实行诸子平均析产的方式。
亲生儿子在继产承户的时候通常有两种具体方式。一种是多次性析产承户方式。从商鞅变法的时候起就开始推行这种方式,当时的法令规定,如果各家有两个成年男子必须分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子壮则出分”的习俗,就是要求随着儿子们长大结婚陆续分财异居。另一种是一次性继产承户方式。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分财产也不异居,到父母死了以后弟兄们一次性分清财产。入汉以后,不再强调家有二男就要分家,渐渐地由儿子结婚后暂时不分家发展到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分,加之儒家孝悌学说的倡导,一次性分家方式明显多了起来。
——摘自《中国家庭史》
材料二 近代中国家庭婚姻习俗研究
这一时期反对封建婚姻家庭思潮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青年知识分子特别是女界学生精英最为勇敢突出。秋瑾挣脱封建婚姻束缚,走出家庭的事例自不待言,其他如陈撷芬、梁绮川、徐慕兰、庄汉翅、宋雪君等都是在亲身反对封建婚姻家庭的斗争中,获得了革命的青春。至于留学生和国内学堂学生创办“自由结婚演说会”,带头举行文明婚礼,宣唱《自由结婚歌》,反抗家长压制之事,更是所在皆有,屡屡发生。
——摘自徐永志《晚清婚姻与家庭观念的演变》
材料三 新时期我国农村家庭制度变化
杨善华教授把农村家庭变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1991年,特点是人民公社制度废除和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得到普遍推广;第二阶段是从1992-2000年,这个阶段在伴随市场化的加速非农化;第三阶段是2000年至今,是城郊农村的快速城市化及其地域拓展。从总体而言,中国农村的家庭制度在发生变化,从传统父权家庭制度逐步转变为夫妻平权的家庭制度,这一制度转变的动因是农村的非农化,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是统父系父权制度的基础,市场化和非农化的力量,既动摇了传统家庭制度的根基,同时也催生了以男女平权为特征的新型家庭制度。
—摘自《屋檐下的宁静变革:中国家庭30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分家习俗的基本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原则形成的政治经济因素。
(2)根据材料一,两种分家方式选择的分家时间有何不同?由此推断战国时期的分家习俗存在怎样的弊端?综合思考,汉以后的典型农村家庭承担着哪些社会功能?
(3)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家庭婚姻习俗呈现哪些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三,杨善华教授农村家庭变迁阶段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导致这种变迁的历史因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婚姻、家庭观念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山东省安丘市庵上镇马王氏节孝坊。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据《马氏家谱》记载:王氏应父母之命结婚,未入洞房,夫染病身亡。王氏“奉亲守志,节孝两全”,终郁郁而死,马家“奉旨建坊,桂表节孝”。

材料二 妇女解放、倡导女权的思想和活动在中国早就有了,但那大都是男人们的声音。中国从来只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说,但1912年1月11日的《民立报》却传出了发自女界的另一种声音:“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一字之差却使人顿生换了人间之概。这是此前所不可能有的变化了。
一一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妇女由家庭带入社会,对她们传统家庭观念基础的动摇……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当机器成了一种使用没有肌力或身体发育不成熟而四肤比较灵活的工人的手段后,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第一个口号便是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
一一黄雪蓉《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妇女家庭观念在工业社会转型中的变化》
材料四 为着新社会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建设力量的增长,特别是为着解开一切束缚生产力的枷锁,随着全部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必须把妇女从婚姻制度的枷锁中也解放出来,并建立一个崭新的合乎新社会发展的婚姻制度,以促进一切意义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一一《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起草经过和起草理由的报告》(1950年)
(1)材料一中“奉亲守志,节孝两全”观念的经济基础是什么?
(2)据材料一、二,说明当时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推动婚姻、家庭观念变化的因素。说明婚姻、家庭观念变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篇》
材料2: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3: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诸多特征,这些特征又都具有浓厚深刻的宗法色彩。中国封建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又一特色。
——摘自《中国历史纵与横》
请回答:
(1)材料1、2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两种制度?这两种制度各有何特点?(6分)
(2)材料1、2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6分)
(3)根据材料3概括这种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8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日知录》
材料三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该制度有哪些特征?(6分)
(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4分)
(3)据材料四,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有哪些?(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官僚体制的认识。(6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明清时期科技的衰落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