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宋代有学者说,“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子法坏,则人不自知来处,以至流转四方,往往亲未绝,不相识一”。他们的主张是基于(      )

A.宗法制能够维系社会安定 B.宋朝时期人们的宗法观念淡薄
C.宋朝人具有迁徙的特点 D.宗法观念有利于理学的传播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周文疲弊”
著名学者牟宗三认为:“这套西周三百年的典章制度,……到春秋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叫它做“周文疲弊”。诸子思想就是为了对付这个问题,这个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它不是泛泛的所谓社会问题,也不是笼统地民生疾苦问题……他们是针对周文疲弊而发。从这个地方讲诸子起源的问题,才是中肯的。”
(1)根据材料,“周文疲弊”的涵义是什么?
(2)为什么到春秋的时候会出现“周文疲弊”的问题?
(3)儒家和法家提出了哪些解决“周文疲弊” 的主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  萧何治(建造)未央宫,立东阙、北阙、武库、大仓。上见其壮丽,甚怒,谓何曰:“天下匈匈(扰攘不安),劳苦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何曰:“……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超越)也”。
——《汉书·高帝纪》
材料二 “私居,执政、亲王曰府,余官曰宅,庶民曰家。……六品以上,宅舍许作乌头门,父祖舍宅有者,子孙许仍有之。凡民庶家,不得施重栱(立柱和横梁之间成弓形的承重结构)、藻井(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及五色文采为饰,仍不得四铺飞檐。庶人舍屋,许五架,门一间两厦而已。”                    ——《宋史舆服志》
材料三  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北方传统住宅的统称。这种院落,一般采用出入一个院门。平时,院门一关,处于一种完全封闭状态。
进大门后的第一道院子,南面有一排朝北的房屋,叫做倒座,通常作为宾客居住、书塾、男仆人居住或杂间。自此向前,经过二道门进到正院。正院中,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正房、厢房和垂花门用廊连接起来,围绕成一个规整的院落,构成整个四合院的核心空间。过了正房向后,就是后院,这又是一层院落,有一排坐北朝南的较为矮小的房屋,叫做后罩房,多为女佣人居住,或为库房、杂间。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萧何营建“壮丽”建筑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对房屋建筑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规定?体现出儒家的什么思想?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四合院的特点有哪些?分析中国古代院落式建筑与政治制度的内在联系。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确切的说,造成上述“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       

A.贵族拥有世袭特权
B.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的特点
C.郡国并行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
D.贵族兼并土地愈演愈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曾经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 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个概念,对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时期叙述 正确的是

A.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
B.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
C.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
D.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按照周礼的规定,男性贵族可以娶妾多人,但正妻只能有一个。如果元配妻子亡故,理论上男子不能再娶妻,再婚的配偶只能称作继室,而必须保留亡故妻子的元配正妻地位。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日:“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材料三  964年,宋太祖接受宰相赵普的建议:“令诸州自今每岁民租及筦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运京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周礼对原配妻子的规定源于什么制度?主要目的是什么?
(2)为解决材料二所述问题,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并据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
(3)据材料三,分析北宋采取了什么措施?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什么特点?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宗族制度源于宗法制,到了宋代乡村的宗族制度不断完善,修宗谱、建宗祠、立族长、订族规较为盛行和完备。“每有纷争,最初由亲友乡老和解,不服则诉诸各房分祠,不服则诉诸叠绳堂。叠绳堂为一乡最高法庭,不服则讼官矣。”从宋之后,宗族习惯法以成文的形式表现出来。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北大学者田成有认为:“宗族制,缘于礼,重血缘,建立在固有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上,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有其长期存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材料二 陈永平、李委莎的社会调查报告《宗族势力:当前农村社区生活中一股潜在的破坏力量》(《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5期)一文中指出:“宗族制群体作为一种松散的利益群体,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而由宗族群体所形成的宗族势力,虽与过去相比有了本质性的变化,但作为封建残余仍对农村社区起着一定的破坏性作用,成为农村基层社区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的破坏力量。”
请回答:(1)概述材料一的观点,并列举出材料一中论证该观点的论据。
(2)概述材料二的观点,并列举出材料二中论证该观点的论据。
(3)结合现实分析宗法制对今天社会生活的影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一面是现代中国人自觉的结果。一面是将来中国人自发的凭借。……第一件叫做民族精神的自觉,第二件叫做民主精神的自觉。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材料二   辛亥革命不仅打响了推翻千年帝制的“第一枪”,迈出了民主共和的“第一步”,而且引发了诸多社会革新和移风易俗的“第一回”。
——马敏《三种视野拓展辛亥革命史研究》
材料三   章开沅认为:“应该了解孙中山辛亥革命之前的100年,特别是辛亥革命怎么来的,孙中山的纲领怎么来的,它都是有依据的。同时还要盘点辛亥革命后的100年。还要研究从现在开始,往后的一百年。”
——马敏《三种视野拓展辛亥革命史研究》
材料四   现在这样的观点还写进了大学教材:“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必须有新的阶级领导和新的指导思想。在领导地位上资产阶级让位给工人阶级,在指导思想上民主主义让位给马克思主义,这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历史单纯的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弊端,片面强调了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否定了两者之间继承与发展的内在联系,实质上就是一种“你不行,由我来”的思维模式,并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和发展线索。面对新时期更富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年青一代,这种理论的说服力有多大,是很值得怀疑的。                —《不同视角下辛亥革命史教育价值刍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周朝采取什么措施来打破部落政治局面的?秦汉时期又采取什么措施来打破贵族政治局面的?
(2)根据材料一,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3)据材料二,说明辛亥革命打响“第一枪”、迈出“第一步”、引发诸多“第一回”的具体成果。
(4)根据材料三分析,对辛亥革命史的研究过去是什么视角?又提供辛亥革命史研究的什么新视角?(2)
(5)阅读材料四,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请从两个方面说明,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联系。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载:“夏氏革命,叉为九州,涂山之会,亦云万国。四百年递相兼并,殷汤受命,其能存者三千余国,亦为九州,分统天下,载祀六百,及乎国初,尚有千八百国,而分天下为九畿……其后诸侯相并有千二百国。”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从制衡向统一的君主专制国家过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从夏到商,中央王朝控制的范围越来越小
C.兼并战争在国家的统一方面客观上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
D.为有效削弱地方诸侯的权力,中央王朝鼓励诸侯之间相互征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反映我国原始社会最终被奴隶制的国家夏朝所取代的史料是(  )

A.《国语》中记载的“防风后至,禹杀而谬之”
B.《越绝书》中记载的“禹穴之时,以铜为兵”
C.《左传》中记载的“茫茫禹迹,划为九州”
D.《礼记》中记载的“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对古代的分封制和郡县制比较的表述最为恰当的是

A.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
B.都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但长官的出任方式不同
C.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长官都由最高统治者任免
D.都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对夏朝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认识,正确的是(    )

A.生产力提高所促使的社会进步
B.部落首领转变为奴隶主的标志
C.人类社会由文明时代进入野蛮时代
D.公有制被私有制代替的历史倒退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明清时期科技的衰落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