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西汉时期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材料二 “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刚开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灾祸)乃至。以此见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
(2)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该思想有何进步性?有人说:在天人关系上董仲舒否定了孔子思想。结合董仲舒所处的时代背景说说你对这种观点的看法。
材料三 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宋代的科举制度完全确立,而且日趋完善和严密。科举向士大夫广泛开放,不重门第,只要文章和诗赋合格,就可录取。大部分科举登第者出身于乡户,即一般地主和殷富农民,一部分为工、商的子弟,世代为官的子弟只占少数。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3)阅读材料三,指出在追求公平公正方面宋代科举制的新发展。联系所学知识简析它对宋代思想文化的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尊儒兴学,制度教化,将教育、考试和选官三者结合起来,是武帝时代的大创造。孔子“学而优则仕”的主张,自此以后作为正式文官制度确立起来。
陆九渊在白鹿洞书院阐述办学宗旨时云:“学者之志,不可不辨也;科举取士久矣,名儒巨公,皆由此出。今为士者,固不能免此,然科举之得失,顾其技与有司好恶如何耳,非所以为君子小人之辨也。然终日从事者,虽曰圣贤之书,而要其志之所向,则有与圣贤背道而驰者矣。推而上之,则又唯官资崇卑、禄廪厚薄是计,岂能悉心于国事民隐,以无负于任使之者哉?”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下)
材料二   19世纪末部分书院教学内容简表

书院
正蒙书院
格致务实书院
求是书院
两湖书院和经心书院
教学
内容
国文、地舆、经史、时务、格致、数学、歌诗
天文、地舆,吏治、兵法、格致、制造
各种西学、算学、外语
经学、史学、地舆、算学、外政、天文、格致、制造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下)
材料三   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1)依据材料一,分析概括陆九渊办私学的目的是什么?(4分)从教学内容方面来看,相对于古代教育,中国近代教育有什么变化?体现出什么特点?(8分)
(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中国教育培养的目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儒家学说长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两千多年历史中,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吸收其他思想,以适应时代需要。
臣谨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于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为也;正者,王之所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为,而下以正其所为,正王道之端云尔。然则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终阳以成岁为名,此天意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
——《汉书董仲舒传》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子文集》卷七
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
——南宋孝宗《佛祖统纪》卷48
(1)汉代儒学已不同于先秦儒学。依据材料,说明董仲舒发展儒学的表现;并分析董仲舒的观点仍然属于儒家学说的原因。
(2)宋代儒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依据材料,说明宋代儒学发展的特点。康有为将《孔子改制考》进呈御览,并说明“臣今所作编撰,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之。”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康有为编撰《孔子改制考》的目的。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4分)教科书反映主流价值观念和社会现实,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弟子规》是中国古代启蒙教材,原名《训蒙文》,李毓秀(1647~1729年)作,“总叙”部分是:“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材料二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1901年初版),被誉为“百年语文第一书”。“电”的解释“阴阳二气薄而生热,热而发光日电”。“雷”的解释:“阴阳二电摩荡空际,鼓击而成声者为雷。”“议”的阐述:“谓欲事合于义,必群相论议也。因引中为风议谏议之议。今中国有事上闻,辄归部奏;泰西各国则归上下议院公议。”
材料三    下列是两个不同时期我国历史教科书对美国宪法的评价。

“国会是资产阶级和地主控制的, ……这部宪法保障了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可耻地保存奴隶制度,把种族歧视固定下来,使广大的劳动者失去了起码的政治和经济权利。它所宣布的‘自由’意味着种植主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巩固, 意味着剥削的自由。”
——《世界近现代史》(高级中学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 年版
“美国宪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宪法所确立的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共和制等原则,为美国在此后两百多年间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也为后来许多国家所效仿。
——《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年版

(1)材料一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联系作者所处时代分析编写此书的目的。
(2)据材料二,概括该书的特点,并分析其所体现的时代特征。(8分)
(3)据材料三分析两个不同时期我国历史教科书对美国宪法的评价侧重点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不同的原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图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读上述示意图,概括提取其中一项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提示:概括提取其中任何一项历史信息均可,说明时要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分)(25分)史料、史观和史论,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材料二   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
——选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哪个研究性学习小组的结论可以由所给材料直接推导出来?(2分)对于不能直接推导出来的另两个,请补充材料或修改结论,使之材料与结论相符(4分)
(2)由史料与史论的关系可以看出,研究历史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2分)
(3)假设材料一中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在宋代、明清两个时期出现了哪些新发展?(8分)
(4)结合西汉时期的相关史实,论证材料二的观点.(6分)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历程的认识(3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社会转型时期,思想界往往随之共振,并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德国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苏格拉底和孔子在思想原则方面“相通的地方”,并分析两者的思想对东西方社会分别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
(2)中国古代统治者的许多做法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甚至是扼杀人性,试从政策措施、思想方面举例说明。 
材料二: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伦理觉悟”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代表性事件;说明作者认为“伦理觉悟为最后觉悟”的原因。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既是中国所以取得成就,向“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三元并存互补的现代社会模式演进的原因,也是何以在社会转型中出现制度转换代价,蕴藏社会矛盾的原因。“旧辙已破,新轨未立”,这种转型社会的特点突显出社会转型的风险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  
——刘燕万欣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特点与缺陷》
(4)依据材料三,回答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在“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做了哪些理论创新?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说:“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材料二 洛克(1632—1704)认为: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因此人们缔结契约,组建国家,将政治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对外权。……法律一经制定,任何人也不能凭借自己的权威逃避法律的制裁。
材料三 孟德斯鸠(1689—1755)认为: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材料四 康有为在一份代拟的奏折中说:“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盖千百万之人胜于数人者,自然之数矣。”他在《日本变政记》按语中又说:“吾今于此,尚非其时也。”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这句话的核心思想以及在其统治期间的主要表现,简要比较董仲舒和黄宗羲两位思想家主张的异同之处。
(2)概括材料二中洛克的政治主张,并指出材料三中孟德斯鸠思想与洛克思想的联系和区别。
(3)材料四中康有为奏折的主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尚非其时”的社会原因。
(4)概括说明康有为的思想与材料一所反映的中国传统思想和材料二、三所反映的西方近代思想的关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三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一一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 “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顾炎武中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主张有何影响?为此,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朱熹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提出了怎样的认识论?
(3)据材料三,归纳黄宗羲的主要思想?
(4)据材料四,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料、史论、史观是史学研究的基本要素。其中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历史基础,是形成史论和史观的重要载体;史观是史学研究的统领;史论则是在正确史观基础上对史料的整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 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 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史论
李鸿章完全是在曾国藩的卵翼下成长起来的,他不仅是曾国藩反动事业的继承者,而且他是在反动统治集团的地位及其卖国行为,都超过了他师父,成为19世纪最后三十年中最大的一个卖国贼。
——胡滨《卖国贼李鸿章》1954年版
19世纪美国总统克利夫兰:李鸿章不仅是中国在当时所孕育的最伟大的人物,而且综合各方面的才能来说,他是全世界在上一个世纪中(注:指19世纪)中最为独特的人物……以从政三十年的政治家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繁盛的国家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位外交官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张明林《换一只眼睛看历史:外国人评点李鸿章》
材料三 史观
就对中国近代的的影响来说,洋务运动本质上是一场中国式的“工业革命”。之所以这样说……归根结底,当时的中国并非一个近代国家,政府不是一个近代化的国家政府,用旧有思维定式去带领整个国家走向近代化,注定是一场悲剧。
——李小庆《中国式“工业革命”的根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知识的共通之处。
(2)概括材料二中胡滨和克利夫兰对李鸿章的不同评价。你认为应该运用什么样的方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3)材料三中“旧有思维定式”指什么?请你运用阶级斗争史观、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和整体史观中选择两种史观评价这一思想。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儒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改变西汉前期的主流价值观,树立忠孝风尚,汉武帝把以前的举孝廉制度化。《汉书•武帝纪》记载:“今诏书昭先帝圣绪,令二千石举孝廉,所以化元元,移风易俗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汉武帝又大力提倡儒学,把五经教育官方化,在中央设五经博士,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地方上,汉武帝也推广文翁的做法,各郡国都设立学官,教授儒学,宣扬忠孝之道。
——陈辉《秦汉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转变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  朱熹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都作了道德规定。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前期的主流价值观及其宣扬的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在推广理学方面所做的努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推广理学的社会条件。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人文精神是中西文化中核心思想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古典人文主义是在对人性的探究与思索中逐渐形成的,其内在的本质是对人的灵魂的塑造和对理性精神的培养,倡导一种在善之普遍性原则指导下的生活。古典人文主义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化传统,它对精神迷失、“无家可归”的现代人尤其具有启示意义。
——黄伊梅《希腊古典人文主义的内涵与特质》
材料二 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这就是诚信。
材料三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史在西方现代化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对中西文化矛盾冲突的比较鉴别中,逐渐发展处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卢梭的天赋人权说赫胥黎的进化论对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知识分子来说,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文池《思想的灵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古希腊人文精神和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核心。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哲学家和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在思想上有何相同之处及其形成的社会根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及其特点。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韩愈是唐中后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当时皇帝崇信佛教,耗资大量财富。韩愈力加谏阻:“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止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当时士大夫热衷于辞藻绮丽、对仗工整但空洞无物的骈体文,朝廷亦将之作为选才重要标准。韩愈首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仿先秦散文,“文以载道”。在他看来,由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孔子、孟子依次相传的“道”,在孟子死后失传,他承担起了重续“道统”的责任。
韩愈提倡的“道统”就是孔孟的仁义道德思想,同事也做了一些新的阐释。他一面讲博爱,一面又讲“义”。他说的“义”,主要是指“君臣、父子之道”,旨在论证儒家的仁义道德是惟一合法思想,为其反佛提供理论根据。韩愈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提倡古文运动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韩愈对儒家发展的作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东西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材料二北宋开始,门第已不存在,和尚寺也衰落了,搜罗不到人才。禅宗的新宗教,不啻叫人回头,由真返俗,而进士轻薄,终于担当不了天下大事。在这情形下,须待北宋知识分子再来打开新风气,寻觅新生命。书院讲学,由此酝酿。他们要把和尚寺里的宗教精神,正式转移到现实社会。要把清净寂灭究竟涅槃的最高出世观念,正式转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传统人文中心的旧理想。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三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李贽
材料四 下图是清朝皇帝乾隆之女立的纪念牌坊——于氏坊。传乾隆女儿脸上有黑痣,算命先生说:“主一生有灾,须嫁有福之人才可免去灾祸。”朝中议论,只有圣人后代最妥,由于满汉不准通婚,乾隆让女儿认协办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于敏中为义父,改姓于后下嫁孔家。此坊为纪念于氏而立。

(1)依据上述材料,归纳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演变的过程。(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理学家的理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产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他们为打开“新风气”借鉴的理论。(8分)
(3)你如何看待材料三、四反映的现象?(4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不同时期的教育承载着不同的历史使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教育弟子有四个主要内容,“文、行、忠、信”。在文、行、忠、信里,文虽放在第一位,但行、忠、信却大都属于道德品质教育,实际上德育占有主要位置。孔子经常教导他的弟子要学礼,认为“不学礼,无以立”。他认为“学礼”是学习做人处世的根本。……他要求弟子首先做一个符合社会标准的人,其次才是学习文化知识。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汉代太学注重考试,并建立了一定的制度。此外,还在郡国兴办学校,亦以“五经”作为教材教授学生。
——摘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材料三 从17世纪中叶开始,长老会派控制的苏格兰建立了教区学校网,为各阶级的儿童提供学会读写和获得宗教知识的基本场所。1682年法国建立了基督教学校,教儿童教义问答和基本读写知识。英国圣公会以及其他新教各派也都建立起了“慈善学校”教育贫苦儿童。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下)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并简要评价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体现了汉代教育的哪些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指出西方近代教育起步时呈现的特点及其成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