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明史·食货五》记载,永乐初,西洋刺泥国回回哈、只马哈没奇等来朝,附载胡椒与华商互市,有司请征其税,为皇帝所拒绝,并发表议论说:“商税者,国家抑逐末之民,岂以为利?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这说明

A.皇帝推行好客之道 B.华夷思想根深蒂固
C.清初海禁政策松弛 D.中外贸易盛况空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代户部尚书丘浚主张,“市者,商贾之事。官不可与民为市,非但榷(专卖)盐一事也。大抵立法以便民为本,苟民自便,何必官为。”该言论侧面反映出明代

A.私人市场自由 B.自然经济解体
C.法律观念浓厚 D.商品经济繁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依据该条约,下图属于中国管辖的领土包括(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判断以下电视剧场景,符合历史史实的有(    )

A.《康熙王朝》中,康熙派彭春率军平定了三藩之乱。
B.《鹿鼎记》中,清政府派施琅进攻台湾,并从郑克塽手里收回台湾。
C.《小宝与康熙》中,康熙帝御驾亲征,指挥清军取得抵抗外来侵略的胜利。
D.《康熙秘史》中,康熙帝在多伦、乌兰布通战役中打败噶尔丹,迫使其兵败自杀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统治者对长城有这样的诗:“万里经营到海崖,纷纷调发逐浮夸。当时费尽生民力,天下何曾属尔家。”“即论胜国何能守,说到秦人更可嗤。毕竟成城需众志,皇图巩固在于斯”。
材料二 康熙帝在上谕中指出:“昔秦兴土石之功,修建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其时岂无边患?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自固,所谓众志成城也。”
——摘自《清圣祖实录·康熙》
材料三 孙中山先生曾评价:“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上大禹治水等”。
材料四 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1368~1644),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世界遗产委员会
(1)材料一中清朝统治者认为“皇图巩固”在于“成城需众志”是否有道理?举出清朝史实说明之。
(2)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康熙、孙中山对秦始皇修建长城看法的角度有何不同?今天我们对长城价值的认识与康熙有何不同?
(3)材料四中世界遗产委员会高度评价长城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样评价的依据。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长城的修筑方法和建筑风格。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紫禁城建筑主体的色彩以红黄两色为主,这主要是因为(    )

A.黄色为五色中的中央正色,红色代表热烈喜庆的气氛
B.黄色是五色中央的颜色,红色是自然界中五色之首
C.黄色和红色代表着吉祥如意
D.黄色和红色是皇帝专用色彩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朝“折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主要是(    )

A.决策 B.行政 C.监察 D.司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考诸历史,政府机构的演变是复杂的、漫长的历史过程。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在斯图亚特王朝前期(1603—1688年),依托于枢密院而设立的“外交委员会”,是一个完全依附于君主、辅佐君主处理外交事务及其他重要国务的秘密机构。由于会议地点在王宫密室之中,而所议国务又颇为隐秘,故“外交委员会”又被时人称为“密室会议”、“内阁会议”或“内阁”。到斯图亚特王朝后期,即1689—1714年间的威廉三世与安妮女王统治时代,内阁已成为一个公开的、合法的政治机构,并事实上承担着中央政府的职能,这标志着内阁制在英国的形成。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内阁制的形成》
材料三 清代部分中央机构的变动表

时间
机构变动及其主要职责
1638年
改“蒙古衙门”为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及部分与外国通商及外事关系事务。
1729年
设“军需房”,后改名为“军机处”。
1859年
设“总税务司署”,并任命英国人李泰国为总税务司,是管理全国海关关税及海关行政事务的机构。
1861年
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管外交事务,兼管通商、海防等洋务事务。
1901年
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1906年
撤销了旧有的六部机构,改设陆军部、民政部、度支部、农工商部、邮传部、法部等。
1911年
正式取消军机处和旧内阁等机构,成立新的责任内阁作为君主立宪政体的最高行政管理机关。

——摘编自王云坚:《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
(1)据材料一,概括从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归纳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独揽事权”的方式。
(2)据材料二,指出斯图亚特王朝时期英国内阁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分析其变化的政治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清代前、后期中央机构两类不同性质的改革,评价晚清时期(1840—1912年)中央机构的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央机构演变的主要因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

A.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C.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D.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监察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乾隆三十八年(1773)将秘密立储制度化。为防止意外,“又另书密封一匣,常以随身”,并称“建储册立,非国家之福,召乱起衅,多由于此。”“不可不立储,而尤不可显立储。”该制度

A.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B.避免了皇族内部权力倾轧,利于政局稳定
C.摆脱了宗法观念的束缚,有助于选贤任能
D.有利于排除其他势力对皇位继承的干扰,加强了皇权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述及明太祖所设的殿阁时说:“皇帝不能一一亲自动笔,便口授大学士写出,这即所谓‘传旨当笔’。由皇帝吩咐下来,这事怎样办,那事怎样批,他们只照皇帝意见写下。” 材料中的“传旨当笔”反映明太祖的主要意图是

A.减轻负担 B.分化事权
C.加强皇权 D.削弱相权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一个国家该要有—个凝固的中央。开始是封建,四分五裂,慢慢地就统一集中。然而自汉迄唐,就已有过于集权之势。到宋、明、清三朝,尤其是逐步集权,结果使地方政治一天天地衰落。” 钱穆强调的是

A.从汉朝到唐朝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肯定了宋朝以后的中央集权措施
C.自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弊大于利
D.中央集权制度对分封制矫枉过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清朝前期的海防对象是海盗和海上的异己势力,且推行的是“重防其出”的海防政策,后来海防政策改变为“重防其入”。海防政策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A.海盗和异己势力的消失 B.海军力量的增强
C.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 D.西方列强的侵略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到这一历史真相。”“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有
①西方列强入侵,掠夺金银、原材料
②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重农抑商政策扼杀了经济活力
④农民贫困,农业经营落后
⑤文化专制,理学束缚人们的思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关于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所享有的权力,正确的描述是
①明朝内阁有专门的衙署,可以指挥六部等行政机构
②明朝内阁大学士可以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③清朝军机大臣负责承旨拟写,相当于皇帝的秘书
④清朝军机大臣可以参与制定军国大计等机要政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