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到这一历史真相。”“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有
①西方列强入侵,掠夺金银、原材料
②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重农抑商政策扼杀了经济活力
④农民贫困,农业经营落后
⑤文化专制,理学束缚人们的思想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⑤ | C.①③④⑤ | D.①②④⑤ |
“自秦始设丞相,不旋踵而亡。……今我朝罢主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事皆朝廷 总之,所以稳当。”这里的“我朝”指的是
A.汉朝 | B.唐朝 | C.明朝 | D.清朝 |
明太祖曾作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明成祖设立了( )。
A.枢密院 | B.内阁 | C.三司使 | D.军机处 |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是
A.秦朝御史大夫 | B.汉朝丞相 |
C.唐朝六部尚书 | D.明朝内阁大学士 |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名犯了错误,他最有可能的理由是
A.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 |
B.丞相制度早在明太祖时已经被废除,所以称“宰相刘罗锅”会误导观众 |
C.刘墉既不是驼背,也不是宰相,所以剧名错误 |
D.他没有理由,只不过是哗众取宠 |
“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但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特别的政府部门”中的成员指( )
A.丞相 | B.殿阁大学士 | C.尚书令 | D.军机大臣 |
明朝《大浩》中规定:凡官吏违旨扰民,或相互勾结,陷害良民者,民众可“连名赴京状奏”,甚至可将害民官吏“绑缚赴京”。各地官府对于因之赴京状告者不得阻拦,否则官吏将受“族诛”。此规定的直接作用是( )
A.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 B.完善官员监察体系 |
C.预防地方割据出现 | D.利于规范官员行为 |
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 B.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 D.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
某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考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试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的理解。某考生的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 )
A.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
B.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 |
C.使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
D.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
历史学家钱穆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据此,可以作出的合理推断是
A.明以前政府权力完全被丞相掌控 |
B.废除丞相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
C.明以前实行皇帝与丞相分权制度 |
D.丞相制度经过六百多年才被废除 |
下列关于内阁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
B.起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的文渊阁当值 |
C.明太祖朱元璋设立内阁制 |
D.不能正式统率六部 |
清朝前期,通过《蒙古律例》和《理藩院则例》(适应于边疆各个民族和地区的正式立法)确定盟旗制度为蒙古地区的基本行政制度,各旗在自己的范围内行使清廷授予的权力。这体现清朝前期民族政策的特点是( )
A.沿用元朝的少数民族地区管理政策 |
B.依法治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
C.分而治之与因俗而治相结合 |
D.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A.皇权渐趋衰弱 | B.内阁取代六部 |
C.首辅权力失控 | D.君主集权加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