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能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 B.皇权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 |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
中国明朝设置内阁,近代英国实行内阁制度。有关两者比较结论的陈述,不正确的是
A.两者都是制度化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
B.两者都造成了国家元首行政权力的消长变化 |
C.两者体现的政治形态在本质上存在根本区别 |
D.明朝内阁反映专制统治的加强,英国内阁反映民主政治的发展 |
安徽凤阳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下列关于朱元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驾崩后庙号称“明太祖” | B.创立军机处以加强君权 |
C.开创内阁制以辅助丞相 | D.结束科举制以促进民主 |
有关明朝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明太祖朱元璋正式设立内阁 | B.张居正是朱元璋的首辅大臣 |
C.明成祖朱棣时内阁是虚职 | D.朱元璋时的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 |
从明初废丞相到清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说明( )
A.皇权日益加强 | B.皇权、相权矛盾日益加剧 |
C.相权战胜皇权得以恢复 | D.皇权、相权矛盾得到调和 |
当年明月的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中曾写道:“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朱元璋毁灭的“那个庞然大物”是为了( )
A.废除宰相制度 | B.建立内阁制度 |
C.打击勋贵集团 | D.强化君主专制 |
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这两项史实体现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
A.皇权受到制约 | B.君主专制强化 |
C.世袭制度消亡 | D.地方权力削弱 |
《明史》卷一六八《陈循传》:在比孝宗还要早的景帝时,“帝欲易太子,内畏诸阁臣,先期赐循及高谷白金百两,江渊、王一宁、肖镃半之。比下诏议,循等遂不敢诤而遵旨拟之”。这反映了( )
A.内阁大臣取得法定相权 | B.内阁对皇权的程序化限制 |
C.明代内阁仅是内侍机构 | D.明代皇权出现了弱化趋势 |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诛丞相胡惟庸为契机,对朝廷机构进行了改革,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朝廷政务改由六部分理。朱元璋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 B.打击地方势力 |
C.强化君主专制 | D.打击宦官集团 |
在紫禁城内,有一排称为“值房”的瓦屋,里面的办公人员既无品级,也无俸禄;但他们参与处理军政机要事务,受皇帝随时召见,完全秉承皇帝意旨办事。这个办公机构是( )
A.枢密院 | B.宣政院 | C.文渊阁 | D.军机处 |
有学者估算,在明太祖朱元璋当政的31年中,大约有10万到15万贪官人头落地。如此厉行反腐败并没有没有让贪腐稍有收敛。这最有可能是因为:( )
A.废除丞相导致官员缺乏约束 |
B.社会风气导致官员道德低下 |
C.反腐太严导致官员集体报复 |
D.权力不受制约难阻官员贪腐 |
“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材料中的“国初”是指( )
A.西汉初年 | B.唐朝初年 | C.北宋初年 | D.明朝初年 |
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