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下表中“大臣”职能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A.宰相分工明确,行政效率提高 |
B.政府机构臃肿,国家积贫积弱 |
C.档案管理周密,文化日渐繁荣 |
D.专制皇权强化,阻碍社会发展 |
清末御史张瑞荫的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与材料的看法一致的是( )
A.军机处实际上掌握了最高行政权 |
B.军机处有助于树立官场廉政之风 |
C.军机处官员多是平庸之辈 |
D.内阁制有利于加强皇权 |
诸葛忆兵教授在《宋代宰辅制度研究》中指出:宰辅是历代帝王治理国家的辅佐大臣,在古代政治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这三个阶段依次是( )
A.三公制、三省制、军机处 | B.三公制、六部制、内阁制 |
C.三公制、三省制、六部制 | D.三公制、三省制、内阁制 |
史学家赵翼在描述我国古代某机构职能时说:“即承旨诸臣亦只供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该机构是( )
A.尚书省 | B.门下省 | C.内阁 | D.军机处 |
《明史》记载:“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据此可知( )
A.朱元璋废除丞相并设立内阁制度 |
B.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 |
C.内阁不能统帅六部及其相关事务 |
D.内阁是中央一级的正式行政机构 |
明朝洪武十二年,朱元璋主持编纂、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乱等为“十恶”重罪;专门增设“奸党”这一罪名;增设“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等明律所特有的列罪条款。这些规定从本质上反映了( )
A.明朝君主专制制度得到强化 |
B.朱元璋痛恨大臣结为“奸党” |
C.明朝成为一个法治化国家 |
D.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得到了协调 |
英国外相巴麦尊说:“(清政府)竟然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给予销毁!”材料中的“商品”是指( )
A.纺织品 | B.机器 | C.茶叶 | D.鸦片 |
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
A.统领军队,处理各种军务 | B.参与决策,负责朝廷事务 |
C.参与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 D.负责行政,安排地方事务 |
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 )
A.表明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 | B.说明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 |
C.体现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 | D.反映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 |
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这两项史实体现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
A.皇权受到制约 | B.君主专制强化 | C.世袭制度消亡 | D.地方权力削弱 |
明太祖朱元璋为整顿吏治加强集权策划了四大案件,其中之一是诛杀宰相胡惟庸,此后明朝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化是( )
A.设置三省六部 | B.废除丞相制度 | C.设置军机处 | D.废除科举制度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 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
|
职 位 |
基 本 职 权 |
明中叶后 |
内阁首辅 |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 |
清朝雍正年间以后 |
军机大臣 |
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 |
材料四 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请回答: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
(4)你怎么理解材料四中黄宗羲的观点?
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能体现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 )
A.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两府、三司制 |
B.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 |
C.汉武帝“中外朝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 |
D.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 |
某地洪水为患,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待工部尽速抢修溃决的堤防,勿使水患继续扩大;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食,运往灾区,赈济灾民。幕僚根据皇帝之意,写成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工部、户部等部门执行。这种制度最可能出现在( )
A.秦汉 | B.隋唐 | C.宋元 | D.明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