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方与北方相比,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主要是由于( )
A.社会环境比较稳定 |
B.大量北方人口南迁 |
C.统治者重视商业的发展 |
D.南方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较高 |
某小组在对古代中国一朝代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曾搜集到以下一条重要史料:“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该小组所研究的朝代
A.打破了长期实行的世卿世禄制度 |
B.开始采取分割相权的方式加强皇权 |
C.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 |
D.哲理化的儒学思想已逐渐趋于僵化 |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这种新现象对当时思想界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强调“重义轻利 | B.提出“工商皆本” |
C.主张“经世致用” | D.批判君主专制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106年,分全国为13部(州),每部(州)派刺史一人,于每年秋天巡行郡国,按“六条问事”的职权,监督郡国……
材料二 (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管财政兼监察地方官吏……)、提点刑狱(管司法兼监察……)、安抚使(管军事,有时也兼管民政,在边境地区设置……)、提举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
材料三 洪武初年的监察机关称御史台。1382年(洪武十五年)改称都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史等,专职弹劾百司。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纠察内外官员。……号“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可立决。……明太祖……置锦衣卫指挥使,下属南北两镇抚司,除负责侍卫、密辑盗贼奸宄外,北镇抚司述掌管诏狱,各地重罪逮至京师,往往由北司严刑审理,而后直接奏请皇帝。
——材料一、二、三均摘自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 夜饮密室,一人酒酣,谩骂魏忠贤,其三人噤不敢出声。骂。未讫,番人(厂卫特务)摄四人至忠贤所,即碎尸骂者,而劳三人金。三人魂丧不敢动。
——摘自《明史·刑法志》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汉、宋、明三朝的官制有何相同之处。材料二中的地方官制有何显著特点?
(2)明朝的制度中同汉、宋两朝有何不同?
(3)材料三、四中,明朝前后期的统治有何异同?反映了什么时代特点?
(4)简述汉、宋、明三朝监察制度的共同作用。
废除丞相制度后,明朝在皇帝和六都之间逐步建立的机构是( )
A.内阁 | B.军机处 | C.三司 | D.枢密院 |
从明初废除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这一变化表明()
A.皇权日益加强 | B.皇权、相权矛盾日益加剧 |
C.皇权代替相权 | D.皇权与相权协调 |
右图是2009年9月26日由中国邮政集团发售的《京杭大运河
——山陕会馆》特种邮票。下列有关山陕会馆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是政府在山陕设立的管理商业贸易的机构 |
B.是山陕地方政府设在京杭大运河上专门向山陕商人征收赋税的机构 |
C.是山陕商人交际聚会的重要场所 |
D.是隋唐时期运河沿岸商业繁荣的缩影和历史见证 |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皇明祖训》),材料所反映的有效历史信息是
A.明朝时期天下庶务繁多 | B.由于废除丞相,造成部门众多,工作效率不高 |
C.丞相制度的废除意味着君主专制发展 | D.明朝时期由于君主不理政事,造成大权旁落 |
“至于十一世纪至十三世纪中国经济扩张的基本原因,则应该从城市市民阶级的发展和内地需求中去寻找。”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中,不正确的是 ( )
A.宋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国内需求增长 |
B.说明宋代对外贸易极少 |
C.市民阶层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扩张 |
D.材料中经济扩张主要指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
中国古代的“城市”是由“城”(城墙及城墙所包围的地区)和“市”(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区域)连称而来。中国古代的城修筑得相当雄伟,有深广的护城河,数量相当多,遍及全国,但自都城、省城、府城至县城,城市的建筑规格和面积依次减小。由此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①中国古代城市兼具政治、经济功能 ②筑城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
③古代政治体系具有森严的等级 ④政府非常重视城市商业贸易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如此,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卿等以为如何?”材料中的“朕”是
A.秦始皇 | B.唐太宗 | C.宋太祖 | D.明太祖 |
下列有关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表述,错误的是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
B.汉武帝重用身边的近臣参与政事,以削弱相权 |
C.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
D.明初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