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
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
D.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写道:“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这里的高皇帝是指( )
A.唐太宗 | B.明太祖 | C.明永乐帝 | D.清雍正帝 |
清嘉庆皇帝:”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大权从无旁落。”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行省制的推行 | B.丞相制度的废除 | C.内阁地位的上升 | D.军机处的设立 |
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分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公里)的都城建制。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 |
B.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 |
C.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出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 |
D.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建城制度 |
“唐朝时在广州设置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清朝时则在广州设置‘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以下是对这句话的概括,其中恰当的是
A.中国古代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 B.广州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 |
C.清朝时期中国对外贸易不断萎缩 | D.中国古代政府完全垄断了对外贸易 |
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了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推测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最可能是
A.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提高 |
B.棉纺织业发展迅速,以女性为主的家庭手工副业成为家庭收人的重要来源 |
C.民主平等思想广泛传播,女性逐渐摆脱家庭和传统思想的束缚 |
D.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重要 |
“草市”一词最早见于南北朝时的记载,如果将“草”理解为草率、粗略的话,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A.政府的行政管理缺位 | B.属于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 |
C.有别于城内正规的“市” | D.主要设于城郊临时贸易之处 |
《明史》载:“(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这句话指的是( )
A.明朝的内阁就是丞相 | B.明朝宰相虽有其名却无其实 |
C.明朝内阁承担了宰相的职能 | D.明朝的宰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
《木兰辞》是同学们耳熟能详的南北朝诗歌。其中有“东市买逡马,西市买鞍鞫,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诗句。下列各项对这一时期“市”的解读,正确的是
A.南北朝时期固定的“市”已经广泛存在于城乡 |
B.“市”的商品主要是为了满足全国各阶层的需求 |
C.商品品种繁多,北方地区的商品经济非常发达 |
D.当时的商业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 |
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其影响有
①保护了民族工业发展 ②失去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契机
③避免了西方殖民侵略 ④妨碍中国与世界的正常往来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其主要作用是
A.政府办事效率大大提高 | B.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
C.贵族势力受到削弱 | D.中央机构更加完备 |
“争国本”是明万历年间围绕皇位继承问题皇帝与大臣展开的争论:万历皇帝想废长立幼,却遭到群臣反对,经过近20年的争论,最终以皇帝的妥协而告终。此事之所以发生,是因为皇帝违反了
A.宗法制 | B.分封制 | C.中央集权制 | D.内阁制 |
表2 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
时间 |
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 |
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 |
宝钞23、银1、布1 |
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 |
宝钞4、银27、布42、稻谷4 |
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 |
银52、稻谷1 |
表2反映了
A. | 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 | B. | 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
C. | 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 D. | 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