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三司”指的是
①承宣布政使司 ②提刑按察使司
③奴儿干都司 ④都指挥使司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 B.专制制度的衰落 |
C.西方文明的影响 | D.抑商政策的松动 |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到:……宝玉的荔枝色哆罗呢箭袖……,宝玉的俄罗斯国出品的雀金裘氅衣……凤姐的大红洋绉裙……冯紫英拿来推销的鲛绡帐……抄家时没收的洋灰皮、洋呢、哔叽、姑绒、天鹅绒等呢料……
上述材料反映了清朝中期
A.外国商品普遍进入市民家庭 | B.官宦人家使用外国奢侈商品 |
C.进入中国的商品主要是纺织品 | D.外国商品丰富了中国民众的生活 |
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A.专制皇权 | B.中央集权 | C.监察权力 | D.对农民的控制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当了一个自由、强盛、擅长经商、又很开明的国家的首领。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
我们胜利的舰队把我们的光荣带至四海,而法律保障了我们的财富;从来没有一个法官可以主观地解释这些法律;从来没有人能毫无根据地做出判决。倘使有些法官胆敢把一个未经控诉、未经法律制裁的公民判处死刑的话,我们就要把这些法官当作杀人犯来惩罚。
在我们这儿,老是有两党用笔或用阴谋斗争着;然而,到了武装保护国家和自由的紧要关头。这两党又团结起来了。这两党互相监督着:他们互相阻止侵犯法律的神圣性;他们互相憎恨,但是他们都爱国家——这是两个醋气熏天的情夫在争献殷勤地侍奉同一个情妇。
——伏尔泰《巴比伦公主》
材料二
凡京奏,禁中称文书,必发阁臣票拟。阁票用本、纸、小帖、墨字,内照票拟,或皇上御笔。或宦官代书,具在文书上面用朱字。阁票如有未合上意,上加笔削或发下改票,阁臣随即封上,间有执正强争,也多曲折。
——叶凤毛《内阁小识》
材料三
内阁的英文是cabinet,原意是密室。“光荣革命”前,英国国王挑选少数贵族充当顾问和助手。分管政府几个部门的工作。他们经常在一阍小密室开会,“内阁”因此而得名。1714年,54岁的德国汉诺威选帝侯登上王位。即乔治一世。他不熟悉英语,对英国事物也不感兴趣,甚至不出席内阁会议。于是大臣们有事就自己商定对策,然后提交国王,内阁制由此得以形成。后来内阁逐渐成为最高行政机关。内阁向议会负责的制度被称作责任内阁制。
——《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
(1)根据材料一归纳英国政体的基本制度和原则
(2)比较材料二、三,概括明朝内阁与英国责任内阁的不同。
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折奏事,甚至是风闻奏事,皇帝朱批后迅速发回,既快又保密。密折制度的实行( )
A.意在解决决策依据与驾驭官僚队伍问题 |
B.没有起到任何积极的社会作用 |
C.表明奏折上报的渠道被堵塞 |
D.目的是弥补军机处办事效率低下 |
清代学者赵翼认为,“国初以来,设立议政王大臣,彼时因有议政处是以特派王大臣承允办理,自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之后,皆系军机大臣每回召对承旨遵办,为满洲大学士、尚书向例俱兼虚衔。”由材料可见( )
A.议政王大臣会议具有中国早期议会的基本特征 |
B.雍正皇帝因为在东北用兵设立了军机处 |
C.议政王大臣会议在清朝前期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
D.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实现了皇权高度集中 |
《唐会要》卷八六记载“诸州县之所,不得置市”。但王建《汴路即事》中云“天涯同比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对上述材料分析最准确的是( )
A.唐朝的坊市制度已经被打破 | B.坊市制度不能满足交换的需要 |
C.草市已经广泛分布于乡村地带 | D.江南地区草市发展较快 |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
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
D.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
下列关于军机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清雍正设置,由亲信组成 ②提高了中央行政效率
③军国大事由皇帝和军机大臣裁决 ④标志专制皇权发展至顶峰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初访中国,有些清朝地方官员将其称为“钦差”,乾隆闻此,甚为不满,下谕旨将使臣称为贡使,“以符体制”。乾隆这一做法( )
A.有利于实现外交近代化 | B.维护了主权与领土完整 |
C.固守了传统的朝贡体制 | D.表明乾隆开始关注世界 |
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多了,录取标准总成为问题。唐朝科举考试考诗赋,宋朝则考“经义”,即仁义道德,演变到明朝,又在“经义”中渐渐演变出八股取士制度。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制度意在( )
A.明朝政府希望通过八股文来选拔真正的人才 |
B.明朝政府通过八股取士来加强对民众思想控制 |
C.受到宋明理学的影响 |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
某学者认为“从整体上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不能为这一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A.“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
B.“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
C.“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
D.“商贾捐资,建设会馆,便往还而通贸易” |
《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说:“没有充分的土地、但却拥有充裕的劳力,中国人本可全力以赴去生产资本以弥补土地的短缺。但是实际上,在力图节省土地的同时,技术发展反倒专注于能更密集地使用劳力的手段。”这段材料强调了
A.中国农业没有技术革新 | B.技术落后阻碍了中国农业发展 |
C.过多的人口阻碍了中国农业发展 | D.精耕细作是中国农业的主要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