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提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下列对三次商业革命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第一次商业革命突破了商业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②汉口镇在第二次商业革命中因繁荣著称
③第三次商业革命导致商业和贸易的中心出现转移
④三次商业革命都是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A.①③④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 |
中枢机构中出现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局面是在 ( )
A.皇太极继位后 | B.康熙亲政后 |
C.乾隆在位时 | D.雍正继位后 |
乾隆帝和华盛顿是同一时期东西方世界的杰出人物。1796年两者同时选择了让出权力,乾隆帝禅位于嘉庆帝,而华盛顿则留下了《告别辞》,谢绝被再次列为总统候选人。下列关于两人行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为政治民主化做出典范 | B.让位有着本质的不同 |
C.对君主专制体制的否定 | D.让位都是无奈之举 |
美国历史学家包弼德在《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中认为宋代标志了中国历史现代性的开端,但同时也出现了逆现代性的因素。以下属于宋代“逆现代性”的是( )
A.社会流动更趋频繁 | B.皇室权威更趋强化 |
C.世俗文化蓬勃发展 | D.货币经济地位提高 |
南宋学者叶适说。(三代)皆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到汉代始行抑商政策,他认为:“夫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抑末厚本,非正论也。”叶适的观点是 ( )
A.宋代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促进商业发展 |
B.批判重本抑末的政策,该政策存在弊端 |
C.经济重心南移,促使人们经济观念转变 |
D.表明义利兼顾的观念成为当时主流思想 |
军机处最主要的职掌是所谓的“承旨书谕”,上谕下发有“明发”和“廷寄”两种。明发上谕指交内阁发抄,宣示天下的谕旨;廷寄上谕是由军机大臣直接密寄具奏人的谕旨,需封入信函,交兵部加封,加急传递。这表明
A.军机处成为内阁的上级机构 | B.军机处直接参与机要政务的决策 |
C.“廷寄”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管 | D.“廷寄”减少了中央决策的失误 |
侯家驹先生在所撰写的《中国经济史》中指出:“从中国经济史看来,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素,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下列经济情况与材料中观点相符合的是
A.闭关锁国 | B.朝贡贸易 |
C.市坊制度 | D.官营专卖 |
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设置专门机构垄断食盐经营。清政府采取“引岸制”的食盐运销体制,赋予一些商人食盐营销的垄断权,国家只对盐商进行管理和征税。这一变化表明( )
A.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 | 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 |
C.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 | D.富商大贾势力受到抑制 |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拜财神的习俗浓厚,浙江拜范蠡为财神,安徽徽州拜管仲为财神,江西拜关公为财神。这些,朝廷不但认可,还给予支持。这反映出( )
A.朝廷不反对宗教信仰 | B.朝廷藉此强化忠君思想 |
C.江南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 D.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
“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 |
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 |
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 |
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 |
1865年,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在《局外旁观论》中说道:“通经原为致用,而今之士人,书籍非不熟读,诗文非不精通,使之出仕,而于人之应晓之事,问之辄不能答,一旦身居民上,安能剔弊厘奸?”赫德的这段话:( )
A.嘲笑清朝官员愚昧无知 |
B.客观的指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
C.干涉中国内政,推行奴化教育 |
D.认为中国必须推行政治改革 |
乾隆年间,“闽省客商赴浙江湖州一带买丝,用银三四十万至四五十万不等;至于广(今广东地区,下同)商买丝银两动至百万,少亦不下八九十万两;此外苏杭……商人贩入广省尚不知凡几”。这表明
①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②广东商人比福建商人资金雄厚
③苏杭是丝织品的主要产地
④对外贸易使广东商人生意兴隆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宋代承认并保护土地的商品化,允许其按经济规律进行流转买卖,国家不再加以干预,大量的土地租金使消费需求不断提高,也从客观上刺激了工商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有利于经济发展 |
B.土地兼并导致严重的流民问题 |
C.土地兼并缓和有利于改善百姓民生 |
D.保护私有产权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