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年蒋介石在《新年文告》中宣称:“但是今日时局为和为战,人民为祸为福,其关键不在政府,……全在于共党。”当时的形势是( )
A.国共正在进行重庆谈判 |
B.国共正在进行北平谈判 |
C.战略决战解放军即将取得最后胜利 |
D.国民党已经败退到台湾 |
一位著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所说的“伟大传奇”是指红军
A.千里跃进大别山 |
B.开辟井冈山根据地 |
C.两万五千里长征 |
D.开辟敌后战场 |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写这首诗的背景是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 B.平津战役取得胜利 |
C.渡江战役取得胜利 |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下列各项中,属于观点表述的是( )
A.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沈阳 |
B.日本731部队是一支细菌战部队 |
C.1949年北平国共和谈最终破裂 |
D.国共两党,合则利,分则弊 |
下图是镌刻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上的一幅浮雕,这幅浮雕反映的历史事件在人民军队的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作用是( )
A.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
B.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开端 |
C.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 |
D.揭开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序幕 |
毛泽东于1936年在陕北写下著名词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抒发了其远大的革命抱负。毛泽东写这首词时,中国工农红军( )
A.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
B.粉碎了国民党的三次“围剿” |
C.开赴抗日战争的前线 |
D.胜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
毛泽东说:“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条件。”这里指的“最基本条件”是指( )
A.建立稳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 |
B.建立一支党领导的工农红军 |
C.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
D.取得农民对革命的拥护和支持 |
几位同学在旅游时,发现江西与湖南交界处有一座破烂的土房,房上有几个看不清的大字:“丁十豪,分田也,1931。”据此判断它反映的是哪一史实( )
A.十年对峙时期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 |
B.抗日根据地的土地改革 |
C.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 |
D.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毛泽东说:“边界红旗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意义。”这说明毛泽东( )
A.强调了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性 |
B.强调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首创性 |
C.肯定了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 |
D.指出了国民党政权灭亡的必然性 |
从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的首要问题是( )
A.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
B.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
C.克服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 |
D.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形势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共的领导 |
B.统一战线的可靠保证 |
C.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
D.国民党的积极态度 |
国民大革命兴起的直接条件是( )
A.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B.中国工人运动出现第一次高潮
D.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
D.工农运动的兴起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这里的“时局”主要是指:
A.日本扩大侵华 | B.美日争夺激烈 |
C.抗日高潮出现 | D.国共分裂对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