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一词的内涵和外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延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朝用什么制度打破了“部落政治”?汉朝武帝在位期间采取了哪些措施打破贵族政治的局面?
材料二 “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爆裂的行动”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2)以近代中国为例,分析属于材料二所定义的“革命”有哪些?选择其中一场革命谈谈它所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 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家、哲学家乃至政治活动家一般认为,暴力斗争只是“革命”的一种形式,创造性的变化才是“革命”的核心内容。
——郭世佑《晚清政治革命新论》
(3)结合材料三,试以近代英、美两国为例,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指出“创造性变化”的具体表现。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段祺瑞后半生的主要经历:
1912年初,领衔北洋将领四十六人通电,迫使清帝退位。后出任北洋政府陆军总长。
1914年日军占领青岛时,主张对日本决一死战。
1915年“二十一条”签订后,辞职赴西山养病。袁世凯洪宪帝制时,表示反对。袁死后,继续任总理。成为北洋政府派系内的皖系领袖。
1917年,与大总统黎元洪之间因府院之争引发张勋复辟。历时十二日后即被段誓师镇压。
1918年徐世昌当选为大总统,段宣布下野,在幕后操纵政权。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大总统曹锟,请段出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临时执政(国家元首)。
1926年发生了三·一八惨案,同年4月9日被冯玉祥驱逐下台,退居天津日租界,潜心佛学,自号“正道居士”。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拒绝与日本人往来。
1935年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委员,但没有就职。
1936年11月2日在上海病逝,享年72岁。
段临终遗言有“八勿”,即:“勿因我见而轻起政争,勿尚空谈而不顾实践,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勿信过激言行之说而自摇邦本。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国粹;治家者,勿弃国有之礼教;求学者,勿鹜时尚之纷华。”
——摘编自好搜百科
(1)段祺瑞与许许多多历史人物一样具有复杂的多面性,请结合材料予以说明。
(2)依据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段祺瑞的临终遗言。
习近平同志在中共十八大的报告上重点阐述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在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进行了不断的探索。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不能完成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而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开展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又是正确的。”
——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二:“中国的特点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的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也不是先占城市而后去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 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
请回答: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人的路”发展到“走自己的路”。说明第一个时期“走俄国人的路”和“走自己的路”指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发展到“走自己的路”的历史背景。(4分)
(3)从中说说你对中国“走什么路”问题有什么认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段祺瑞后半生的主要经历:
1912年初,领衔北洋将领四十六人通电,迫使清帝退位。后出任北洋政府陆军总长。
1914年日军占领青岛时,主张对日本决一死战。
1915年“二十一条”签订后,辞职赴西山养病。袁世凯洪宪帝制时,表示反对。袁世凯死后,继续任总理。成为北洋政府派系内的皖系领袖。
1917年,与大总统黎元洪之间因府院之争引发张勋复辟。历时十二日后即被段祺瑞誓师镇压。
1918年徐世昌当选为大总统,段祺瑞宣布下野,在幕后操纵政权。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大总统曹锟,请段祺瑞出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临时执政(国家元首)。
1926年发生了三·一八惨案,同年4月9日被冯玉祥驱逐下台,退居天津日租界,潜心佛学,自号“正道居士”。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拒绝与日本人往来。
1935年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委员,但没有就职。
1936年11月2日在上海病逝,享年72岁。段临终遗言有“八勿”,即:“勿因我见而轻起政争,勿尚空谈而不顾实践,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勿信过激言行之说而自摇邦本。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国粹;治家者,勿弃国有之礼教;求学者,勿鹜时尚之纷华。”
——摘编自好搜百科
(1)段祺瑞与许许多多历史人物一样具有复杂的多面性,请结合材料予以说明。
(2)依据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段祺瑞的临终遗言。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屈辱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追求近代化的探索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鸦片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对古老东方(封建制度)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近代前期,为挽救民族危亡,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索救国道路,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等,但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而道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走一条“不是先占领城市后取乡村,而是相反的道路”,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改编自《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导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政治原因;并从近代化角度说明为何“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
(2)依据材料二,指出探索走“共和之路”的领导者;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他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在反封建方面的最大功绩是什么?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走“相反的道路”是一条怎样的道路;并说明与近代中国其它政权相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政治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段祺瑞后半生的主要经历:
1912年初,领衔北洋将领四十六人通电,迫使清帝退位。后出任北洋政府陆军总长。
1914年日军占领青岛时,主张对日本决一死战。
1915年“二十一条”签订后,辞职赴西山养病。袁世凯洪宪帝制时,表示反对。袁死后,继续任总理。成为北洋政府派系内的皖系领袖。
1917年,与大总统黎元洪之间因府院之争引发张勋复辟。历时十二日后即被段誓师镇压。
1918年徐世昌当选为大总统,段宣布下野,在幕后操纵政权。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大总统曹锟,请段出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临时执政(国家元首)。
1926年发生了三·一八惨案,同年4月9日被冯玉祥驱逐下台,退居天津日租界,潜心佛学,自号“正道居士”。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拒绝与日本人往来。
1935年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委员,但没有就职。
1936年11月2日在上海病逝,享年72岁。
段临终遗言有“八勿”,即:“勿因我见而轻起政争,勿尚空谈而不顾实践,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勿信过激言行之说而自摇邦本。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国粹;治家者,勿弃国有之礼教;求学者,勿鹜时尚之纷华。”
——摘编自好搜百科
(1)段祺瑞与许许多多历史人物一样具有复杂的多面性,请结合材料予以说明。
(2)依据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段祺瑞的临终遗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警察,都联合起来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写下了这句名言,创立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幽灵”是指什么?将其由理想变为现实的重大事件是什么?
(2)材料二所反映的重大事件对材料一的理论有一定的创新和发展。仅就革命道路而言,它们各自走的是什么道路?对此你有什么认识?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中国(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苏维埃全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的。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只有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
材料二
我们的国家是属于四个民主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动的封建阶级、官僚资产阶级的分子不能列入人民的范围。等到他们彻底悔悟和改造后才能取得人民的资格。中国的少数民族也应该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内,承认他们的自治权。因此,我们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国名是很恰当的。
——周恩来《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华)苏维埃政权能够建立的原因。
(2)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权相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有哪些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梁启超在《西学书目表》中统计,到1895年,共翻译西学书籍354种(不包括宗教类),其中大部分是科学技术书籍,也有少量史地、政法类书籍。……据《译书经眼录》记录,在20世纪初年翻译的书籍中,有自然科学类164部,占总数的19.6%;社会科学类327部,占60.9%。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1927年8月以后,同时出现了两条道路的选择,一条是仿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进行城市武装暴动,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另一条是在边远的农村进行武装暴动。革命从以城市为中心转到以乡村为中心,这在以往是没有前例的。法国的巴黎公社和俄国的十月革命,都是首都的暴动。但中国仍属于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地区发展又极不平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据石仲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等整编
(1)根据材料一,20世纪初同1895年之前相比,翻译著作种类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十月革命开创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有何特点?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中国革命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正确道路的重要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应该怎样对待人类的文明成果?
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对“九·一八”事变,当代国人仍需要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侵略中国东北,使之完全变成殖民地是日本帝国主义诞生后就制定了的目标,在1931年,已经不单单是军部激进派的要求,资本家、地主、政党、政府都有同样的要求。……1931年9月18日夜,关东军自己炸毁了沈阳北部柳条沟南满铁路路轨,硬说这是中国军干的,立即攻击中国的兵营。同时,按照预定计划向满铁全线展开进攻,次日,已经占领了沿线全部城市。
——井上清,铃木正四著《日本近代史》
材料二 若将军制改革之大事一任军部处理,在吾国策上将产生极大不安……因而强烈要求实行裁军。
——《大阪朝日新闻》1931年4月19日社论
警告政府不要在中国东北行使武力,建议运用外交手段解决满蒙问题。
——《大阪朝日新闻》1931年9月17日社论
对那些为使几万在满同胞的生命财产免遭暴戾支那之残害而持续战斗的帝国特派满洲军队以及长期遭受奉天政府侮辱和迫害的在留居民表示感谢和慰问。
——《大阪朝日新闻》1931年1 0月15日布告
材料三 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决。
——1931年9月23日蒋介石在南京市党员大会上演词
现在政府既以此案件诉之国联行政院,以待公理之解决,故希望全国军队对日军避免冲突。
——1931年9月23日国民政府告全国军民书
材料四 从九一八第二天始,中国人民便走上了反抗的道路。九月间,上海有十万大中小学学生的大罢课,有三万五千日本码头工人的大罢工。九月二十六日,上海有十余万人的反日大集会。全国各地,从上海到成都,从平津到广州,所有的学生都卷入反对日寇进攻东北的热潮中。全国民众,尤其是城市的市民群众,热烈地参加了抵抗日货和禁止和日人交易的杯葛运动。广州及香港等地日商日厂所有的中国工人,自动一律停工,宁可挨饥受饿。十月初,上海八十万工人组织抗日救国联合会,派代表要求南京立即出兵抗日,要求政府发给枪械参加抗日。
——《九一八前后的中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国内舆论有何变化?
(3)据材料三、四,归纳政府与民众面对侵略分别采取的措施(或行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政府的措施带来怎样的后果?
(4)综合上述材料,从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性和中国政府对外来侵略的态度两个视角谈谈九一八事变对中国人的启示?
1935年,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必须“使我们的政策,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质和深刻的民族性质”,必须使苏维埃本身适应目前策略变动的各种需要。中国共产党人这一认识
A.强调了土地革命的重要性 |
B.指引红军战略转移的胜利 |
C.为国共双方和解创造条件 |
D.为持久抗战奠定思想基础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段祺瑞后半生的主要经历:
1912年初,领衔北洋将领四十六人通电,迫使清帝退位。后出任北洋政府陆军总长。
1914年日军占领青岛时,主张对日本决一死战。
1915年“二十一条”签订后,辞职赴西山养病。袁世凯洪宪帝制时,表示反对。袁世凯死后,继续任总理。成为北洋政府派系内的皖系领袖。
1917年,与大总统黎元洪之间因府院之争引发张勋复辟。历时十二日后即被段祺瑞誓师镇压。
1918年徐世昌当选为大总统,段祺瑞宣布下野,在幕后操纵政权。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大总统曹锟,请段祺瑞出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临时执政(国家元首)。
1926年发生了三·一八惨案,同年4月9日被冯玉祥驱逐下台,退居天津日租界,潜心佛学,自号“正道居士”。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拒绝与日本人往来。
1935年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委员,但没有就职。
1936年11月2日在上海病逝,享年72岁。段临终遗言有“八勿”,即:“勿因我见而轻起政争,勿尚空谈而不顾实践,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勿信过激言行之说而自摇邦本。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国粹;治家者,勿弃国有之礼教;求学者,勿鹜时尚之纷华。”
——摘编自好搜百科
(1)段祺瑞与许许多多历史人物一样具有复杂的多面性,请结合材料予以说明。
(2)依据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段祺瑞的临终遗言。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表格,概括出中国近代户籍制度变革的一个主要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摘编自《中国近代户籍制度变革探析》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41年8月9日—8月14日,罗斯福和丘吉尔举行正式会晤,其成果便是著名的《大西洋宪章》,其主要条款有八条:……第三,两国尊重各国人民选择他们在其管辖下生活的政府形式的权利;两国主张凡是被强制剥夺主权和自治权的民族恢复这些权利;……第五,两国愿意在经济领域内促成一切国家之间的最充分的合作,目的在于使所有国家改善劳动标准,发展经济,享有社会安全;第六,在最终摧毁纳粹暴政以后,两国希望见到建立这样一种和平,以使一切民族得以在自己的疆界内安居乐业,保证一切地方的所有居民都可以过无所恐惧、不虞匮乏的生活;……第八,两国相信,世界上一切国家,基于实际的和精神上的原因,必须放弃使用武力。《大西洋宪章》的这些条款宣示了英美两国战争与和平的目标,描绘了未来世界的美好蓝图。作为战后理想世界秩序的一个展望和设计,它的发布受到世界舆论的赞扬,极大地鼓舞了正在殊死抵抗纳粹、法西斯侵略奴役的各国人民。
——摘编自朱大伟《<大西洋宪章>构建和平思想的价值探析》
材料二 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付出了伤亡3500万人的沉重代价,用生命和鲜血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习近平在2014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大西洋宪章》所体现的和平建设思想。(8分)
(2)请结合史实从几个角度证明“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7分)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北洋政府时期一些政治家提出的政治制度改革方案,得到地方实力派的广泛响应。梁启超第一次提出“联省自治”的概念,策动者是熊希龄,湖南督军谭延阊第一个响应。1920年7月22日,谭延闿发表“还政于民”“湘人自治”的通电,表示要“顺应民情”,实行民治,“采民选省长制,以维湘局”。而后谭延闾又发表通电,提出联省自治,比一省自治提高了一步。1922年1月《湖南省宪法》公布,先后得到四川、云南、贵州、两广、浙江和奉天等省地方军阀响应。一些知识分子,胡适、章太炎、张东荪等人也支持在联省自治的基础上建立联邦制国家。孙中山反对联省自治,主张中央集权式政治体系,晚年对联省自治乃至于联邦皆抱持敌视的态度。1926年蒋介石发动北伐战争,进入湖南,进而统一中国,联省自治的主张遂不了了之。“联省自治”原本是一些知识分子企图效仿美国联邦制,通过各省先行立宪,进而实现民主共和的一种政治理想然而这一理念被地方军阀作为对抗中央,割地自保的一种口实,军阀根本没有先行立宪进而给予人民民主的意思,最终联省自治归于失败。
——摘编自《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国初期“联省自治”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联省自治”运动失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