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社会变迁并不是在封建社会母体中逐渐孕育并启动的,而是在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威胁和侵略下,被迫中断自身历史的发展进程,移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进而开始由传统向近代转变的。材料说明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特点是( )
A.外源性 |
B.地区差异性 |
C.艰巨性和不彻底性 |
D.殖民化与社会转型同步性 |
下图反映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所取得的最大成果是( )
A.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乡村 |
B.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方针 |
C.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
D.确立毛泽东在党内的核心领导地位 |
读图,该口号宣传最有可能是
A.国民大革命期间 |
B.秋收起义期间 |
C.瑞金苏维埃政权时期 |
D.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 |
1931年9月19日,北平部分国民党员致电国民党中央,提出“请息内争,共抗外敌”;11月4日,北平大学教授也提出“立泯系派之见,共赴国难”。这说明( )
A.日本侵华使民族矛盾激化 | B.国民党内部发生了分化 |
C.中共统一战线政策被接受 | D.国共内战受到一定遏制 |
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 B.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 |
C.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 |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
近代《良友》画报第62期刊登一幅大大的地毯,说明性文字写道:蒋主席公邸地毯图案,色彩庄严而华丽,象征全面统一,表现国体尊荣,然而际此10月国庆节期,内忧外患频仍,东北一角,崩缺糜烂,即使毯毁损,已堪惋惜,况国土失陷,可哀孰堪!这期画报出版的时间应该是
A.1915年 | B.1927年 | C.1931年 | D.1949年 |
毛泽东同志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同时还是文学家、艺术家。下列诗句中含有其“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是( )。
A.“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
B.“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
C.“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 分田分地真忙。” |
D.“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所说的“战略转移”是指
A.秋收起义 | B.井冈山会师 | C.红军长征 | D.西安事变 |
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 )
A.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 | B.武装反抗的策略 |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 D.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策略 |
“东北沦亡,时逾五载,国权凌夷、疆土日蹙……等涕泣进谏,屡遭重斥。……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之处置。”这段文字说明了哪个事件发生的原因
A.九一八事变 | B.西安事变 | C.一二·九运动 | D.华北事变 |
“迷雾云遮难敞亮,宇寰久夜盼骄阳。柏宅楼上龙聚首,湘水岸边船启航。初战娄山标魄力,四夺赤水过长江。行程二万通华北,□□□□挽国邦。”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处应是( )
A.遵义会议 | B.南昌起义 | C.秋收起义 | D.土地革命 |
第四套人民币100元背面的风景是地处江西省西南部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的中段,古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之称。在中国革命史上,在此地区
A.成立了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 |
B.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中心开始由城市转向农村 |
C.开创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
D.开创了第一个抗日革命根据地 |
毛泽东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史诗。他的“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泛指江西)一带不停留,便向潇湘(泛指湖南)直进”描述的是( )
A.北伐军进军湖南 | B.湘赣边秋收起义 |
C.第五次反“围剿” | D.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