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下图是邓小平为八七会议会址的题字,他亲身  经历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这次会议表述正确的是(  )

A.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召开的
B.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C.标志着中共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D.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一书指出:领土、人民、主权是构成国家的三要素;主权则是近代国家观念的核心,它包括对外捍卫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对内实现主权在民。以下口号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国家观念日渐觉醒,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打倒列强,除军阀”
②“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③“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④“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①③④ D.③①②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日趋成熟时期,对其表述错误的是(  )

A.提出了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目标
B.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C.认识到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D.根据社会矛盾的发展变化,正确处理了国共两党关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刊载:“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行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这说明当时中共(   )

A.坚持以城市斗争为中心的革命道路
B.走以农村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失败了
C.还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D.内部仍存在革命道路选择的分歧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图1和图2反映了中国某一时期共产党党员成分构成变化的基本情况,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B.北伐战争的胜利发展
C.土地革命运动的兴起
D.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广泛建立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四运动……成为每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五四运动后不久,梁启超也改变了自己过去的看法,将“中华民族”的概念扩大为所有民族的共同体。
——摘编自《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材料二   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
材料三    1927年8月以后,同时出现了两条道路的选择,一条是仿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进行城市武装暴动,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另一条是在边远的农村进行武装暴动。革命从以城市为中心转到以乡村为中心,这在以往是没有前例的。法国的巴黎公社和俄国的十月革命,都是首都的暴动。但中国仍属于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地区发展又极不平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据石仲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等整编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为什么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
(2)依据材料二,分析国民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呈现出怎样的新特点?
(3)十月革命开创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有何特点?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中国革命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正确道路的重要因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被誉为“头号中国通”的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写到:“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实现的时期是在(  )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以下是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30年代时发生的重大事件,从本质上(    )

时间
1931年11月
1934年10月
1935年10月
1937年9月
主要史实
成立于瑞金
撤离江西苏区
转移至陕甘苏区
更名为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

 
A.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
B.见证了国共两党合作一对峙一合作的历程
C.体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的曲折
D.反映了中共在建立和管理国家方面的不成熟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30年6月,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到:“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最后的死命。”这表明(  )

A.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B.他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C.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
D.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32年国民政府成立国防设计委员会,调查全国的资源和工业情况,在此基础上,1934年9月到1935年4月制定了《重工业建设计划》、《战时燃料及石油统制计划》、《四川水力建设计划》、《运输动员与统制初步计划》、《粮食存储与统制计划》等。这表明当时国民政府(  )

A.加紧动员全国物力围剿工农红军
B.自主强力推进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着手应对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来袭
D.积极回应日本帝国主义步步侵逼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将他们‘轰’下了台,这样重大的决定,不是经共产国际提出,而是由中国共产党自己做出,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这一“重大的决定”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

A.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
B.开始独立领导中国武装斗争
C.政治上从幼稚走向成熟
D.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是毛泽东在1935年2月写下的《忆秦娥·娄山关》中的一句,其中“从头越”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B.进军井冈山,“农村包围城市”
C.遵义会议,红军获得新生
D.长征胜利,红军开赴抗日前线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34年11月,天津《益世报》发表了一篇名为“一个匪区农况变迁之描述”的报道:“匪祸前,农民不知国家为何物,更不知世界上尚有其他国家,至今则知之;昔之认为须有皇帝以统治天下,至今则认为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昔不知开会为何事,今则不但知之,且可选举委员,当主席。”该“匪区”应该是(    )

A.国民党统治区 B.日本占领区
C.陕甘宁边区 D.农村革命根据地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文摘自中国某一时期的军事电文:“……匪盘踞赣闽于兹七载,东西南北四路围剿兵力达百     余万,此次任匪从容脱围已为惋惜,迨其进入湖南……沿五岭山脉西窜而来,广西首当其冲……”某一时期是指(    )

A.太平天国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十年对峙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到战国末土地买卖的频繁,促进了新兴地主的形成和发展。当然,当时地主土地来源并不仅限于购买,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封建国家的赏赐。……贫富迅速分化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取得了大量的土地,同时也获得了政治上的统治权。
春秋战国时期,领主的封邑大都被国君收去,封邑中的农奴,有的转化为地主的佃农,其余的则成为国君的佃农,这类农民在当时数量是较多的。《孟子》中载,小农一般都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养八口之家”。
地主经济在战国时已有了很大发展,但领主经济仍未绝迹,《吕氏春秋》说:“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分地则速。”“公作”是指农奴共耕公田。由于领主经济已成为一种落后的生产关系,领主也感到农奴“公作”不如把田地分散给农民去耕作有利。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 年)以来已见端倪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从影响方面来看,l9世纪西方的冲击在促使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型上所起的作用,肯定比l6、17世纪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的到来所起的作用更为巨大。诚然,耶稣会士传入了天文学、数学、地理学等西方科学,但他们的影响只局限于中国统治集团内部一小撮儿士大夫。他们几乎没有给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带来任何影响。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  有学者指出,如果说1895年是近代中国前期历史的一个转折点的话,那么1935年便是近代中国后期历史的一个转折点。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将1935年作为近代中国后期历史的一个转折点的理由。
材料五  十八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经历了五年(即1789—1794年)。……这次革命如暴风,如骤雨,迅猛异常,摧枯拉朽。革命开始以后,经过了深入和高潮阶段,到雅各宾派专政时期,完成了摧毁和根除封建制度、扫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羁绊的任务,使这次革命成为一次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在革命的三个阶段里,人民群众都积极参与,而且一再从危急中把革命挽救过来,进一步推动它向前发展……从大资产阶级取得政权,经吉伦特派当政,到雅各宾派专政,革命沿着上升路线,发展到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顶点,达到了历史目的。
——摘自李纯武主编《简明世界通史》
材料六   1814年是延续了25年的大动荡结束的一年。从反对宫廷政变和阶级特权来说,法国革命是政治革命;但这场革命又是军事性的,因为欧洲对它进行了军事干涉。对革命的反动是推翻帝制;它导致了欧洲反法同盟,又给法国引来了代议制度;这是反动的第一阶段。后来,这种反动产生了反对各国人民的神圣同盟和违反宪章的一党政府。这种倒退运动也必定有它的发展和结束。……旧制度有大量法律和政治习惯在1789年突然消失,在几年后重又出现,恰如某些河流沉没地下,又在不太远的地方重新冒头,使人们在新的河岸看到同一水流。
——摘编自(法)米涅著《法国革命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变化并简析其影响。结合材料二,郑和航海后至鸦片战争前,世界潮流在政治、经济方面呈现怎样的大势?(4 分)中西方“保守的对策”和“进取的政策”分别指什么?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走向近代所体现的特点及积极影响。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将1935年作为近代中国后期历史的一个转折点的理由。
(3)材料五和材料六对法国大革命结束的时间界定为什么不同?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