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同志曾对一个外国来访者说过:“……哎!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当时国外的许多智者也没有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对“孵出小鸡”最准确的理解是
A.发动三大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 B.提出抗日反蒋的主张 |
C.遵义会议的召开 | D.找到“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
20世纪30年代,正当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处于生死攸关的历史时刻,在中国的大西北先后发生了两件堪称扭转时局的政治事件。下列诗句中暗喻这两件事件的是
①铁流两万五千里,各路劲旅大会师 ②八年戎马征程苦,一纸降书玉宇清 ③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④谁人不知张少帅,千古功臣一代骄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 | B.中共二大 | C.遵义会议 | D.瓦窑堡会议 |
长征期间,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这一调整是指
A. | 召开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
B. | 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路线 |
C. | 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
D. | 召开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
红歌是当代对革命年代或者新中国成立后对党和社会主义的歌颂的歌曲的代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历史价值。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十送红军》就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一首典型的红歌,其中歌词中有“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风细雨缠绵绵,山上野鹿声声哀叫,树树梧桐叶落光。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这首歌所反映的相关历史事件应是( )
A.国共合作进行的国民大革命 |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红军长征时期 |
C.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建设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收复长江以南地区 |
著名历史学家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一书中说:“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成熟”的表现是( )
①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成功探索
③摆脱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的干扰
④根据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毛泽东曾说:“《水浒传》里有个水泊梁山,朝廷的千军万马拿他们没得办法。我们到了井冈山这样的地方,反动派也奈何不了我们,我们就是到那儿去当红色‘山大王’!”这实际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要走( )
A.城市中心道路 | B.革命统一战线道路 |
C.国共合作道路 | D.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
为纪念某次会议,朱德元帅曾赋诗一首:“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该会议可能是( )
A.国民党一大 | B.八七会议 | C.遵义会议 | D.中共八大 |
在右图中的二楼曾经作出了什么重大决定
A.清算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
B.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
C.决定国共两党第二次国共合作 |
D.告诫共产党员要警惕糖衣炮弹的袭击 |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有关秋收起义的说法错误的是
A.1927年“八七会议”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
B.起义军进攻中心城市长沙受挫 |
C.这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
D.起义中毛泽东决定进军山区 |
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 )
A.武装反抗国民党 | B.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D.井冈山道路 |
“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 B.中共二大 |
C.遵义会议 | D.瓦窑堡会议 |
中央电视台欲制作一个“纪念红军长征三大主力会师”的节目,地点最好选在哪个地方
A.贵州遵义 | B.陕西延安 |
C.陕西洛阳 | D.甘肃会宁 |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中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下列哪一史实不能论证“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观点
A.袁世凯称帝 | B.张勋复辟 |
C.北洋军阀割据 | D.汪精卫建伪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