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兹伯说“(长征)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长征)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有
①长征途中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使共产党走向成熟
②长征是一次武装宣传、沿途播撒了革命的种子
③长征的胜利使中共摆脱了蒋介石的围剿,转危为安
④在长征精神指引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创建了新中国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2012年7月,某单位编印红色旅游宣传提纲,①以山西、河北为主的“太行山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太行硝烟,胜利曙光”②以上海为中心的“沪浙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千里跃进,将军故乡”③以松花江、鸭绿江和长白山为重点的“东北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抗联英雄,林海雪原”④以鄂豫皖交界地域为中心的“大别山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开天辟地,党的创立”。请你判断上述旅游区的主题形象( )
A.①③正确、②④错误 | B.①②正确、③④错误 |
C.①②错误、③④正确 | D.①④正确、②③错误 |
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所说的“伟大传奇”是指( )
A.秋收起义 | B.井冈山会师 | C.第五次反围剿 | D.长征 |
下图为1997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参观南昌起义纪念馆时的题词,他题词的依据是南昌起义
A.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 | B.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
C.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 D.揭开了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序幕 |
毛泽东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历程的史诗,“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指江西)一带不停留,便向箫湘(指湖南)直进”描述的是
A.北伐军进军湖南 | B.八一南昌起义 |
C.湘赣边秋收起义 |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
由中央电视台组织的“红色之旅”正在行进中。他们从江西出发,途经贵州遵义,最终到达陕北。这一活动是为了纪念
A.武昌起义 | B.红军长征 | C.百团大战 | D.延安保卫战 |
红军被迫长征的直接原因是
A.“左”倾错误在根据地全面贯彻 | B.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 |
C.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 D.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大举侵华 |
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四个不同时期阶段特征的主题词,其中1921~1935年处应该填写
1894~1912:推翻帝制,走向共和 |
1921~1935: |
1949~1956:民族独立,获得新生 |
1978~2001: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
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 B.开天辟地,渐趋成熟
C.国共对峙,走向抗战 D.星星之火,力挽狂澜
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
A.武装反抗 | B.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D.井冈山道路 |
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会议是
A.八七会议 | B.遵义会议 | C.中共七大 |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
下图为上海滩最早刊登的抗日宣传广告:把绘有铁路干线的东北三省地图作为主图案,其 上部还印有“请国人注意东北形势”字样,右侧绘有一个巨大的叹号;叹号两侧是“外侮日亟”四个美术字。广告的中右部印有“国人爱国,请用国货”字样,最下面才是“美丽牌”、 “有美皆备,无丽不埃”的广告语,并绘有三包“美丽牌"卷烟。通过该广告,可以判断
A.日本侵略口益加剧中日民族矛盾 |
B.抗战时期国人民族危亡意识的坩强 |
C.国共已就合作抗口达成共识 |
D.中午民族已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 |
72年前,当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处于生死攸关的历史时刻,在中国的大西北先后发生了两件几乎堪称扭转时局的政治事件。下列诗句中与这两件事件有关的是( )
①铁流两万五千里,各路劲旅大会师 ②黄洋界上炮声隆,人杰地灵唱大风
③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④谁人不知张少帅,千古功臣一代骄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④ |
《剑桥中华民国史》写到:“当共产党出发长征时,亚朋德和A.J.比林汉(外国传教士)考察了共产党原先统治过的地区。在那里他们发现农民们喜欢的是共产党,而不是国民党。”当时农民们喜欢共产党的主要原因是
A.红军打败了国民党“围剿” B.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
C.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利益 D.国民党对日妥协投降
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崔永元曾主持过一项大型的纪念活动,该活动从瑞金出发,途径遵义等地,最终到达陕北。这一活动是为了纪念( )
A.红军长征 | B.北伐战争 | C.辛亥革命 | D.五四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