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古代世界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夏商的政治制度
西周的分封制
西周的宗法制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秦朝统一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朝议制度
焚书坑儒
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唐朝的中央集权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元朝行省制度
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隋唐三省六部制
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元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从汉到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世官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明朝的内阁
清朝的军机处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明亡清立
秦亡汉立
两汉衰亡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地位
古代赋税制度
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经营形态
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先进的冶金技术
中国古代陶瓷业的成就
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远古时代的商业发展
商代的商业发展
周朝的商业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
秦朝的商业发展
汉代的商业发展
隋唐时期的商业发展
宋朝的商业发展
元朝的商业发展
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历程
古代市的变迁
草市和夜市
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缓慢发展
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孔子和孟子
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的形成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传统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
正确对待传统儒家文化
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中国古代的天文 历法成就
中国古代的农学成就
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明清时期科技的衰落
汉字的形成演变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起源和演变
《诗经》和楚辞
汉赋
唐诗
宋词和元曲
明清小说
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征
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
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中西方文化交流
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古代史综合
历史纪年方法
古代世界文明
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
古希腊文明
古希腊城邦
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
梭伦改革
克利斯提尼改革
伯里克利时代的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
雅典民主机构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十二铜表法》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罗马法的作用与影响
人类文明交流
古埃及文明
古印度文明
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
近代世界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葡萄牙 西班牙的早期殖民扩张
荷兰的殖民扩张
英国的殖民扩张
三角贸易
殖民扩张的后果和历史影响
英国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垄断组织的形成
第三次科技革命
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
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比较
中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比较
中外城市化进程比较
奥斯曼帝国
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
欧美代议制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
资产阶级代议制
光荣革命
英国《权利法案》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美国独立战争
美国《1787年宪法》
美国总统共和制的确立
美国的邦联制和联邦制
法国大革命
法国《1875年宪法》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德国统一和德意志帝国成立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东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
美国三权分立的代议制
美国南北战争
马克思主义 国际工人运功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意义
巴黎公社的成立
巴黎公社的性质
巴黎公社的失败与意义
西方人文精神 近代科技
古希腊哲学
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经典力学
进化论
信息技术的发展
中世纪的欧洲
中西方人文主义比较
近代中国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的成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辛亥革命的失败
辛亥革命的评价
资产阶级革命派
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国民大革命
国共的十年对峙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
南昌起义
土地革命
红军长征
侵华日军的罪行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中国近代史综合
近代中国历史人物
近代中国的经济
近代中国的基本经济形态
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影响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洋务运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中西方工业化比较
近代中国的思想潮流
新思想的萌发
魏源与《海国图志》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洋务思想
维新思想
维新思想的历史影响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西方文化传入中国
中西方思想文化比较
现代世界
苏俄诞生和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
俄国十月革命
苏俄的诞生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苏俄的政治体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赫鲁晓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模式的探索过程
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
1929-19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
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西方国家经济滞胀现象
战后西欧和日本的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西方“福利国家”制度
第三产业的兴起
美国的“新经济”
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
二战后的世界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
美国霸权主义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两极格局结束及其影响
多极化趋势加强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二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产生原因
欧洲联盟
欧洲一体化
北美自由贸易区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作用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之间的关系
区域经济合作
相对论
量子论
现代科学技术
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
第一届政协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西藏和平解放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第一届全国人大和54宪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我国现代民主政治建设
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
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
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
一国两制构想
香港澳门的回归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一国两制理论的创新意义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中国和苏联建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日内瓦会议
万隆会议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
中日邦交正常化
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影响国家外交地位的因素
新时代中国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社会主义十年探索
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国民经济的调整
文革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左倾思想
改革开放
经济体制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
南方谈话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对外开放及影响
十一届三中全会
新时代中国的治国理政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
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交通工具的进步
交通工具对生活的影响
通讯工具的进步
通讯事业对生活的影响
现代报刊业走向繁荣
中国影视事业的发展
中国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
网络媒介的优势
大众传媒的变迁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
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文学艺术和理论成果
浪漫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
苏联文学
亚非拉美文学
新古典主义美术
浪漫主义美术
现实主义美术
印象画派
现代主义美术
浪漫主义音乐
现代主义音乐
电影的起源与发展
电视的起源与发展
影视艺术与人类生活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思想
选考一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梭伦改革
梭伦改革的背景
梭伦改革的措施
梭伦改革的特点
梭伦改革的结果和影响
梭伦改革的评价
商鞍 孝文帝 王安石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
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
商鞅变法的原因
商鞅变法的内容
商鞅变法的作用
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
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孝文帝迁都洛阳
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
宗教改革 阿里改革
世界三大宗教
欧洲宗教改革的背景
欧洲宗教改革的表现
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
阿里改革的背景
阿里改革的内容
阿里改革的后果
俄国 日本 中国
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农奴制改革的内容
农奴制改革的评价
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明治维新的背景
明治维新的内容
明治维新的性质
明治维新的评价
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日本和英国的工业化
日本的经济发展
日本的对外扩张
戊戌变法的背景
戊戌变法的内容
戊戌变法的失败
戊戌变法的意义
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
忽必烈改制
张居正改革
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
选考二 民主思想与实践
欧美民主思想与文献
“君权神圣”思想
“君权神授”思想
斯宾诺莎的思想主张
洛克的思想主张
卢梭的思想主张
美国《独立宣言》
法国《人权宣言》
英国和法国民主历程
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
《权利请愿书》
《大抗议书》
英国内战
法国民主政治的曲折历程
中国民主思想与历程
西方民主思想传入中国
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态度
“中体西用”思想
严复的民主思想
康有为和梁启超民主思想
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袁世凯复辟帝制
袁世凯专权与二次革命
维护共和的斗争
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国统区的民主斗争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解放区的民主政治建设
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
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民主运动
近代欧洲工人民主斗争
英国宪章运动
第一国际
第二国际
巴黎公社在民主制度建设上的创举
选考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欧洲两大军事集团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马恩河战役
凡尔登战役
索姆河战役
美国参加一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
凡尔赛体系
国际联盟
华盛顿会议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非战公约》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亚非的局部反法西斯战争
西班牙内战
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慕尼黑阴谋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秘密协定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德国入侵波兰
法国的沦陷
不列颠之战
北非战争
苏德战争
太平洋战争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莫斯科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
中途岛战役
阿拉曼战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影响
瓜岛战役
库尔斯克战役
诺曼底登陆
雅尔塔会议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冷战与和平 局部战争
雅尔塔体系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美苏冷战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华沙条约组织
世界保卫和平大会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世界反战和平运动
二战后反战和平运动的特点和作用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美苏争霸
美苏从对峙走向缓和
冷战结束
联合国的成立
朝鲜战争
印度支那问题
越南战争
中东问题
中东和平之路
巴以分治
巴勒斯坦战争
苏伊士运河战争
印巴分立
三次印巴战争
两伊战争
地区冲突的原因和教训
海湾战争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人口的迁徙与融入
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选考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政治家和先哲
秦始皇的历史功绩
秦始皇的暴政
秦始皇的评价
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唐太宗的评价
康熙帝的历史功绩
康熙帝的评价
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思想的影响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柏拉图的政治思想
柏拉图的教育贡献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对人类的贡献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杰出人物
克伦威尔的贡献
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克伦威尔的评价
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主要活动
华盛顿在担任总统时期的主要事迹
华盛顿的历史贡献
拿破仑的主要政治活动
拿破仑失败的主要原因
拿破仑的评价
亚洲先驱无产阶级革命家 科学家
孙中山的主要活动事迹
评价孙中山
非暴力思想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评价甘地
凯末尔的主要活动
评价凯末尔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主要理论贡献
列宁的贡献
毛泽东的历史功绩
邓小平的历史功绩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詹天佑与中国铁路事业
李四光与中国地质力学
牛顿的主要科学成就
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
爱因斯坦对人类和平事业的贡献
选考五 探索历史的奥秘
历史的奥秘
历史与历史学
客观历史与撰写历史
历史学的社会功能
史料的重要作用
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人类起源
克里特岛的传说
米诺斯宫殿遗址
克里特文明
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文化
三星堆遗址
三星堆文化
玛雅文明
穆塔帕王国
大津巴布韦遗址
大津巴布韦文明
选考六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公约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古埃及的文化遗产
古希腊的历史遗产
古罗马的历史遗产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历史文化常识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
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⑴据材料一,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一主张对我国后世思想领域的影响是什么?
材料二 “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李贽《焚书》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⑵据材料二,明朝的李贽对孔子的思想言论持什么看法?
材料三 “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凡有企图获得权势的后人,就是
希望做官的人,都是读‘四书’和‘五经’,……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
后,也总是当着权势者们的‘敲门砖’的差使的。”          
——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⑶据材料三,汉代以后出现“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现象,其原因何在?(2分)
⑷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待以孔子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

  • 更新:2020-03-18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较难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A.提倡重农抑商 B.主张学习西方
C.反对经世致用 D.批判君主专制
  • 更新:2020-03-1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较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大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材料三: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
材料四: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伏尔泰
材料五:如果我仅仅考虑强力,以及强力所得出的结果,我就要说:“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的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摆脱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摆脱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                       ——卢梭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西方思想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什么?
(2)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四、五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启蒙运动主要思想主张。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反对的是什么,即思想家们的矛头对准什么?
(5)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孟德斯鸠学说产生了什么影响?请以近代美国为例加以说明。

  • 更新:2020-03-18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较难

阅读下列材料【11分】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总结20世纪的革命进程时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如图所示)

请回答:
⑴20世纪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分别指的是什么?
⑵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三位思想巨人的共同特点,试分别举例说明。
⑶三次巨变伴随着对现代化建设模式的探索,概括三位伟人是如何探索构建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模式的。
⑷三位伟人的共同道路是什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较难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材料三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的一切黑暗。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作者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写出此书的名称。
(2)材料二的观点属于那一派别?为实现其变官制(政治制度)的目的,该派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3)材料三的作者是谁?“两位先生”指的是什么?
(4)据上述材料,试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 更新:2020-03-18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较难

柏杨先生在《中国人史纲》中说:“(清政府如同)被击败的末期癌症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下列人物思想符合此观点的是

  • 更新:2020-03-1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较难

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井冈山道路;“文革”结束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两者最根本的共同点是   

A.实事求是,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
B.实行改革开放
C.坚定不移地走民主革命道路
D.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任务
  • 更新:2020-03-1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较难

宋朝的《清明上河图》备受史学家关注,在欣赏宋朝的《清明上河图》时,参观者发表了以下见解,其中不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甲:它反映了两宋时期宫廷画的活跃 乙:它是北宋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的产物
丙:它是北宋张择端的代表作       丁:它以表现社会风俗为主题

A.甲 B.乙 C.丙 D.丁
  • 更新:2020-03-1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较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收《魏书》
请回答:
(1)图一和图二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的鲜卑族人所穿的不同服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2)依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迁都的原因,评价迁都的影响。
(3)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共同点是什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较难

棋盘上的历史
该图是一张摆满棋子的中国象棋棋盘。观察该图,回答问题。

问题:
(1)传说象棋是舜的弟弟象发明的。如果这种说法成立,那么中国象棋最早应发明于何时?
(2)请解说一下棋盘上“楚河”、“汉界”的来历。
(3)棋子中的“炮”,有时也写作“石”字旁。“火”字旁的“炮”出现最早应在中国
古代的哪个朝代?请说明理由。
(4)作为中央官职的“相”,曾一度被称作“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请简要叙述中国历史上“相”制演变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较难

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贴出的一副春联这样写着:“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这反映出(    )
①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不够广泛 
②普通农民的思想基本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③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
④辛亥革命传播民主思想的范围十分有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较难

“正是这个设计……使这个稚嫩的国家在草莽中崛起,迅速成为也许你不喜欢但却不能轻视的超级大国。这样一个精巧的设计,在二百年前由一群蛮荒大陆上的‘乡巴佬’创造出来,实在是令人惊叹不已。”这段话称颂的“设计”应是(    )

A.英国的《权利法案》 B.德国《德意志帝国宪法》
C.美国的l787年宪法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 更新:2020-03-1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较难

(18分)尊重妇女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男子生来就是上等的,女子则是下等的,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的主要观点。(2分)
材料二 英吉利之俗,男女婚配,皆自择定,然后告父母。至婚配之日,耶稣教师诫以善言,为之祈福。男以戒指约於女指,亲宾送之入房,欢宴而散。其俗男女皆分父母之产,男不得娶妾,犯者流之七年。
——《瀛环志略》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的婚姻观念,并简要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6分)
材料三  1916年,北京中国银行最先使用女子司账,一时被称为“银行界之破天荒,妇女界之新事业”。1918年4月,上海曹某的理发店首次雇佣了二三十名女理发师。进入20世纪20年代,一些大城市的医疗、银行、商店、文艺、电讯等部门均有女职员出现。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5分)。
材料四 新中国的成立为妇女参政事业建立了优越的制度,《共同纲领》中首先订明妇女在政治上拥有与男子相同的权利。1953年公布的《选举法》规定“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再次重申了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4)对比材料三,指出材料四妇女地位的提高出现什么新特点(2分)。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妇女地位的变化折射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3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较难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4年6月30日,时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的孔祥熙率团参加了布雷顿森林会议,中国因此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30个创始成员国之一。
(1)“二战”后初期,中国以大国的身份成为联合国、布雷顿森林体系等国际组织的创始成员国,这主要得益于什么事件?请分析原因(6分)
材料二 法国总统戴高乐1965年批评美元:“美国享受着美元所创造的超级特权和不流眼泪的赤字。她用一钱不值的废纸去掠夺其他民族的资源和工厂。”
(2)美元创造的“超级特权”是指什么?(2分)“超级特权”产生了什么影向?(2分)
材料三  G20峰会召开在即,国外媒体热炒货币战争“(Currency War)”,目的是将全球经济不平衡的责任归咎于中国,从而发达国家在各项国际政治、经济问题的讨价还价中占得舆论的先机。
一一摘自凤凰网(2010年11月12日)
材料四 环球网记者仲伟东(2011年)11月13日报道,首尔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已经于12日结束,不过有关“货币战争”的话题仍然是各国关注的焦点。许多外媒对于本次峰会上有关货币问题的决议表示不满,认为会议并未提出实质性的解决意见。“货币战争”虽然暂时平息了,但是“硝烟”未曾消散。
(3)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面对“货币战争”,中国政府应当如何应对?(2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较难

徐中约教授提出:“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他们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对该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特别强调了中国奋斗的历史
B.突出了中国人为国为民的主动性
C.把中国与世界作为两个概念对立起来
D.认为中国与世界是互相融合的
  • 更新:2020-03-1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较难

高中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