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以民族的进步获得补偿。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团结奋战的光荣传统。不论多大的灾难,都压不弯她挺拔的脊梁。1998年抗洪抢险,几十万官兵和百万民众同洪水展开殊死搏斗,形成了伟大的抗洪精神。2003年“非典”疫情蔓延,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群防群控、共克时艰。2008年冰雪“封冻”半个中国,全国人民用爱心将冰雪融化。汶川、玉树特大地震撕裂了大地,全国人民心手相连,奋力救灾,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灾难考验了中华民族,也冶炼了中华民族。“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精神,并说明这种精神在中国人民战胜灾难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为唤起公众对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情形认识和自觉行动,有关部分发布《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提出每个公民都应该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道德观,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
运用《文化生活》中有关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的意义。
2010年9月1日,是西藏自治区成立45周年的日子。45年来,自治区政府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尊重藏民族的历史创造活动,出台了不少法规和规定,对藏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大力保护,使其重放光彩。今天,藏族文化的发展打破了封闭、停滞状态,形成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的开放发展的态势,同时西藏文化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些与封建农奴制相伴随的腐朽、落后的东西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逐步被抛弃,藏族信教群众的宗教信仰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藏族传统优秀文化得到妥善保护和继承,并被赋予反映人民群众新生活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时代内容,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弘扬和发展。这一切有力地推动了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政治进步。
上述材料体现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
货币政策是国家通过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求以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方针和策略的总称。近二十年来,我国的货币政策进行过多次调整,从1993年至1996年间,国民经济运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政府实行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为了防范经济出现衰退,政府把“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2003年以来,政府开始适当紧缩银根,货币政策在“稳健”和“适度从紧”之间寻找平衡;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面对中国经济存在的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等问题,将货币政策由“稳健”改为“从紧”。2008年货币政策告别从紧,转向松动,政策开始转向“保增长”。
步入2011年,中国经济迈过“最为复杂一年”,企稳回升,通货膨胀压力日渐加剧,“宽政策”得到共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向“稳健”。
结合材料说明我国运用和调整货币政策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依据。
2011年4月27日,人民网载文指出,“应始终坚持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始终科学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丰富发展了这个理论体系,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运用真理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党对待马克思主义态度的正确性。
2011年4月26日,我国驻古巴大使刘玉琴在古巴国防学院演讲时指出:“我们与时俱进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开了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新局面。”
1993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作了规定。之后,我国围绕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这三大环节,加快改革,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了。
结合《经济学常识》选修2的知识,对上述材料进行评析。
2010年9月2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65届联合国一般性辩论大会上发表了题为《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的讲话中强调,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在追求自身发展的进程中,将继续以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和繁荣为己任。中国的发展,不会损害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中国绝不走“国强必霸”的路子。
从《政治生活》的角度,分析说明中国不走“国强必霸”道路的理由。
2011年3月28日是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曰,西藏自治区主席白玛赤林在电视讲话中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我们要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全面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运用民族、宗教的有关知识,谈谈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11年3月15日河南双汇集团使用瘦肉精猪肉的事实经央视消费者权益日特别节目披露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虽然政府部门早就严令禁止使用“瘦肉精”养猪,但在金钱利益面前,养殖户、猪贩铤而走险,而本应代表政府执法的检疫站、检查站,不仅没有履行执法职责,反而干起了售卖证明、收黑钱的勾当,充当“帮凶”。
请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对“检疫站、检查站”的行为进行评析。
气候变化问题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妥善应对气候变化,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各族人民的福祉和长远发展。十一五期间,各地政府致力于发展节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低碳经济。广东省政府认真落实国家环保政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关停并转了一批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加大节能治污力度;引导企业践行绿色环保理念,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技术、产品;积极宣传节能常识,群众节能意识不断增强,积极参加节能活动。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广东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及节能降耗取得显著成效。
结合上述材料,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说明广东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及节能降耗取得显著成效的原因。
每年火红的7月,大学毕业生一批批离开校园,走向社会,然而就业难的问题成为最现实的问题。大多数毕业生最终通过自主择业走上了各行各业的工作岗位,同时也有很多毕业生怀揣梦想,激情创业。 “100人创业,95人死掉或受伤,只有少数人可以摇摇晃晃地走过去”却是大学生创业的真实写照。对大学生而言,自主创业的进取精神令人钦佩,即使失败,这段经历也是人生的宝贵财富。大学生在创业时,要有足够的“抗击打”能力,要做好承受失败和挫折的准备。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忽略了书本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好高鹜远,眼高手低;或者一味地抛弃过去人们创业中的经验,盲目求新、求异;或者一味地信赖于人们过去的经验走不出传统的圈子,因而出现创业不创新,创业难成功的局面。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从唯物论及创新观的角度谈谈大学生创业成功需要注意的问题。
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的团结和睦,乃至人的心理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
人们对和谐文化的上述认识是如何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的? 【12分】
我国正处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更为突出,我国人均资源相对贫乏,长期沿用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模式,资源的掠夺性开发造成巨大浪费,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 “低碳经济”势在必行。
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13分】
《人民日报》载文指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继往开来、推陈出新、蓬勃发展,不断从生动的实践中汲取营养,不断深化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认识论的观点的?【13分】
材料一 有专家称,“19世纪是发展经济的世纪,20世纪是军事征服世界的世纪,21世纪是文化建设新时代的世纪。”当今社会,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已成为衡量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材料二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钟灵毓秀的江苏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但目前江苏文化的现实影响力与经济社会发展领跑全国的状况还很不相称。省委省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建设“法治江苏”、“平安江苏”、“诚信江苏”、“绿色江苏”,把“文化江苏”建设作为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构建和谐江苏的重大战略任务。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建设“文化江苏”应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