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任意篡改历史、古典文学作品进行的所谓“创作”,让青少年和儿童的历史观完全颠倒,混乱了人们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毒害着中国人。
结合漫画,回答问题。
如何正确理解创新?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一场关系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革命”,每个公民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都应当增强资源意识和节约意识,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贡献。
建设节约型社会,为什么要增强资源意识和节约意识?
分析说明题(2009年7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着力提升国家中心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文章,文章中强调要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判断一种文化是否先进的标准是什么?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我国人民有什么作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什么关系?
要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设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你认为怎样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材料:1978年7月,我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大讨论,紧接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小岗村18户农民冲破极“左”路线的束缚,实行“分田到户”经营方式的伟大创举,揭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推动着文化发展,出现了数以千万计的文化产业的企业,文化生活呈现色彩斑斓的景象。
结合上述材料,用文化生活知识简要分析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辨析题: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据此,有人认为,只要经济上去啦,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就发展了,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
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广东省的经济总量已稳居全国第一,但由于广东资源相对缺乏,发展经济对外依赖程度高,经济呈粗放式增长特征明显。为了实现我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大力倡导构建创新型社会,走节约型、循环式的发展之路。到目前为止,已取得可喜的成效。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05年,广东省单位GDP能耗全国最低;2006年上半年,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能耗不降反升的情况下,广东省能耗继续走低。另据《南方日报》报道,广东省自主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其中企业的科研投入技术创新能力均居全国第一。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回答:
说明出现材料这样可喜状况的原因(至少从三个方面分析)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2年)》指出:扶贫开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一项历史任务。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都必须把扶贫开发投入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逐年有所增加。要针对目前贫困地区财政困难的实际情况,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投入的财政扶贫资金,必须按照扶贫开发计划下达,落实到贫困乡、村,重点用于改变基本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财政作用的?
材料一 有关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按70%的初次就业率计算,年内有124万人无法实现当期就业。2007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加上2006年100多万未就业的大军,就业将是“相当严峻”。
材料二 据调查,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前三项是上海(79%),经济发达地区(52%),深圳(49%)。选择到“西部地区”的毕业生,首选项不到3%,就业后一两年内因吃不了苦而被淘汰的大学生高达50%。月薪1000元成为毕业生的求职底线,46%的应届毕业生表示低于这一收入宁愿待在家里。同时,七成以上企业则认为2005年的毕业生在工作中表现平平,30%的企业表示如果招聘不到理想的毕业生宁可职位空着。
请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和二反映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什么?
(2)请你就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一个社会调查。拟定一个调查题目,并简要写出你准备开展这项活动的步骤。
现在走进北京的任何一家超市,一市斤大蒜的价格至少在5元钱以上,比去年同期上涨了大约10倍左右。2009年12月02日,国内最大的大蒜种植地——山东省金乡县发布消息称,今年大蒜涨价主要原因是大蒜供求失衡,蒜价猛涨的直接原因是游资投机;甲流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再度凸显定价体系缺失。《半月谈》刊载的一篇文章指出:只讲适应市场。生产者就始终处于被动之中,而且往往跟不上市场的变化……。某种农产品价格高,大家知道后就回去调整自身的生产。结果是你多种.我也多种你少种我也少种,等产品出来了,都卖不出去,都跌价。这就是所谓的“市场同步性震荡”现象。
(1)在“市场同步性震荡”中,为什么政府既要加强“政策引导”,又要发挥市场运作?
(2)怎样才能克服经济生活中的这种怪圈?
材料一:在将资本投在哪一部门能带来最大收益的问题上,斯密认为,每个人处在他当时的地位,显然能判断得比政治家或立法家好得多。他指出,如果政治家企图指导私人应如何运用他们的资本,那不仅是自寻烦恼地去注意最不需要的问题,而且是攫取一种权利。把这种权利交给一个大言不惭地、荒唐地自认为有资格行使的人,是再危险不过的了。
材料二:斯密指出:每个人都力图利用好他的资本,并实现最大的价值。一般说来,他并不企图增加公共福利,也不知道实际上所增加的公共福利是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个人的利益。但是,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会使他将资本投于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在这样的场合,像在其他场合一样,他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通过追逐个人利益,他经常增进社会利益,其效果比他真的想促成社会利益时反而更好。
(1)材料一、二反映了斯密的什么观点?
(2)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是什么?
(3)应如何评价斯密的上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