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于2013年10月11日至26日在山东省举办,充分展示了近年来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最新成果。让我们走进“十艺节”,领略文化的魅力。
材料一 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标志((祥和))(右图),以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知意为载体,既融合了山东古文化、儒家文化的精髓,又凸显了和谐祥瑞的时代风尚。CHINA首字母“C”字形状,寓意中国艺术节面向世界、海纳百川的胸怀和熔铸百家的气魄。
(1)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结合“十艺节”标志的创作思路说明如何实现我国文化的创新。
材料二 2013年10月29日,淄博被命名为“山东省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该市主要
采取了以下措施打造文化发展新优势:重点实施“文艺精品工程”,精神文化产品成果丰硕;以“创意淄博”建设为主题,组织举办淄博市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交易会、文化创意大赛暨创意周等大型活动;深化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力争文化产业产值每年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发展成为淄博市的支柱产业。
(2)结合材料分析,淄博市打造文化发展新优势的做法主要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方法论原则。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材料一 这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宣言书诞生记:
2013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了一项意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决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点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并作出决定。从4月24日文件起草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到11月9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决定》稿起草工作历经了整整200个日夜。80余次分组会议,2564条意见和建议,从9月初《决定》征求意见稿下发,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对《决定》稿的意见和建议。会议前后反馈意见的吸收率超过40%;增写、改写、文字精简等修改共539处;覆盖114个单位,8个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1120多条意见和建议……
材料二 《决定》涵盖了15个领域、60条、300多项改革举措。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一系列重大创新:从“管理”到“治理”,一字之变,这是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创新。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一词之别,是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重大飞跃。
(1)请结合材料一,并运用政党和政党制度的有关知识分析《决定》的诞生记。
(2)请结合材料二,分析《决定》重大变化的哲学依据。
(3)试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怎样落实好《决定》中事关民生的改革举措。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某班同学开展研究性学习,他们把中国同一些文化强国进行比较,希望从中找出中国建设文化强国所需要的类似做法或相反做法。如果你是他们中的一员,请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在下图中填写。
一些文化强国的做法 |
中国走文化强国之路的做法 |
美国拥有全球一半以上的文化“巨无霸”企业。美国的文化输出,占据了世界文化市场43%的份额。像好莱坞大片就是美国文化的一个代表 |
(1) |
英美拥有完善的高等教育系统,吸引了来自全球的人材。无论是否喜欢英美,很多国家的人都愿意去求学,还有不少 |
(2) |
某些西方国家把民主、人权、自由、基督教精神等,作为人类文明的普世价值,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或推送,甚至是强行移植 |
(3) |
(2)材料一 青海省是长江.黄河的源头,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大力开发太阳能资源,既能解决生活用电问题,又能用来建棚发展畜牧业。为了保护植被,大力发展沼气池。“想要富,先修路”,省委和政府又决定把公路建设作为开发的重点。
材料二 云南省占我国面积的4%,但生物物种却占我国的60%以上。省委和政府决定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前提下,除发展旅游业外,要大力发展多种种植业,近期要把植物业作为发展的突破口。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上述措施的合理性。(12分)
材料一 目前国务院部门职责分工不尽合理,存在不少职责交叉、资源分散的问题,若长期得不到解决,会严重影响行政效率和政府权威。2013年3月1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
(1)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全国人大审议并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必要性。
材料二 2012年10月23日,国务院在研究部署新疆工作时强调,当前,要始终坚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推进新疆工作,要统筹好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作为解决新疆一切问题的关键。要坚持不懈地推进住房保障、教育事业、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重点民生工程,把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全疆各族人民特别是困难群众。
(2)结合所学哲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体现了哪些方法论道理?
材料三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的全过程。
某班同学以“建设美丽家园”为主题,收集资料,围绕“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展开讨论,讨论结果如下:
观点一:经济发展是兴国之要,有了金山银山,就有绿水青山。
观点二:生态建设是头等大事,有了绿水青山,就有金山银山。
(3)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对材料三中的两种观点进行简要的评析。
李克强总理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谈到政府改革,不是说政府有错位的问题吗?那就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这是削权,是自我革命,会很痛,甚至有割腕的感觉,但这是发展的需要,是人民的愿望。我们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言出必行,说到做到,决不明放暗不放,避重就轻,更不能搞变相游戏。
其中大部制改革是新一届政府改革的亮点。以大部门体制为核心的政府机构改革需要目标明确、通盘规划、稳步推进。大部门体制不会一步到位,需要积累经验,逐步推进。所有改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机构改革也是一样。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组建大部门要有一定的限度,也要考虑部门之间力量和规模的平衡。
分析材料中蕴涵的哲学道理?
关于“美丽中国”的话题,某班同学展开讨论。
话题一 美丽中国,美在何处?
学生甲认为,美丽中国多重寓意,首要的是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由于人类缺乏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危机感,造成生态环境的的破坏。如近年,我国遭遇大范围、持续的雾霾天气,出现严重的空气污染,既有气象原因,也有人类的污染排放原因,其中PM2.5是雾霾天气的主要污染因子。
雾霾天气的原因
主要污染物 |
PM2.5 |
||||
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
冬季取暖烧煤的排放物 |
汽车尾气 |
城市建筑施工产生的粉尘 |
工业污染排放 |
其他 |
注: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1)结合材料,请你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为治理雾霾天气献计献策。
话题二 美丽中国,谁来建设?
学生乙认为,建设美丽中国,政府是主导,公众是主人,企业是主体。尤其是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要深入理解和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以实际行动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2)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就如何发挥企业在建设“美丽中国”中的作用,从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话题三 美丽中国,如何享受?
学生丙认为,美丽中国属于大家,我们不仅要建设美,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学会欣赏美、享受美。而人的审美素养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工作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在继承传统审美文化的基础上,加强自我修养,培育审美观念,抵制庸俗情趣,提高审美趣味,参加艺术活动,增强审美判断。
(3)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如何提高人们的审美素养?
(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近两三年来,我国多地频繁出现雾霾天气。2014年2月,我国多地再次遭遇雾霾天气,雾霾笼罩我国近1/7的国土,中国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的l61个城市中,有57个出现了重度及以上污染,其中有15个是严重污染。有关专家认为,雾霾天气产生是有利于雾霾产生的气象条件和污染物过量排放共同作用的结果。天气因素是触发和加剧雾霾影响的直接因素,但根本因素是持续的污染物排放,特别是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污染物和废弃物的排放,使主要大气污染排放总量远远超过了环境容量。
材料二 雾霾天气的频繁出现促使人们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类行为的准则。在经历了原始文明被动接受自然,农业文明初步开发自然和工业文明征服、改造自然后,人类对工业文明带来严重生态安全进行深刻反思,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和积极推动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这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1)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分析我国多地频繁出现雾霾天气的原因。(10分)
(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经济常识的相关知识,说明企业应采取哪些措施减少污染物和废弃物的排放?(12分)
(3)结合材料一、二,分析说明人类应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10分)
材料一 当前,国际上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科技优势加紧文化输出,进行文化渗透,推行文化霸权,在这样的背景下要保持我国文化发展的自主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更加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同时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自觉”,处理于异域文化的态度,要有广大的胸怀和对他人的理解,同时要对自己的文化懂得反思,明白它的来历,这样才能取长补短。
材料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把提高文化开放水平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任务,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这反映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崇高的文化追求,反映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
(1)结合材料一,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知识谈谈如何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结合材料二,从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分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
入冬以来,全国各地不断遭到“雾霾”侵袭,“PM2.5”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话题。我校同学以“应对雾霾 保护生态”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
认识问题
材料一 21世纪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乱砍乱伐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过度耕种放牧导致土地沙化,沙尘肆虐;过度消费加剧空气污染,物种灭绝。
(1)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谈谈对我国生态问题的看法。
解决问题
材料二 面对频发的雾霾天气,中国政府表示,将从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出发,明确目标与宗旨,制订切实的可行的计划,加大污染治理力度,以实现空气污染问题的有效解决。同时,还要认识到雾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探求它的成因和本质,梳理其内在机理,才能因势利导、有效解决。另外,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已经成为中国的基本国情,成为发展的短板,破解环境难题,治理空气污染要打破这一瓶颈的制约。
(2)请结合材料二,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与“把握思维的奥妙”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国政府如何在空气污染治理方面实现有所作为。
材料三 面对频发的雾霾天气,专家指出,治理雾在必须采取综合手段,实现多项污染物协同减排;要加强科技引领,做到标准先行,逐步压缩综合排放标准,提高污染治理的针对性;重点加快产业布局、能源结构的调整。
(3)结合材料三,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说明如何认识和治理雾霾。(10分)
(32分)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9年和2012年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注:我国65%左右的发明专利、70%左右的技术创新和80%以上的新产品,都是由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
材料二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市场准入限制、融资渠道窄、实际税负重、企业合法权益遭受侵犯等问题,这些都制约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材料三 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顶层设计”,从战略管理的高度统筹改革与发展的全局,全面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体制创新,通过社会各个利益群体的互动,让地方、让社会及各个利益相关方都参与进来。
材料四 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任务如何落实备受各方关注2014年1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中南海主持召开座谈会,邀请专家学者、国有民营企业家、基县民众代表等各界人士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提出意见和建议。我国政府在重大决策部署前,都会召开各种会议,对即将出台的政策和公布的文件征求各方面群众代表的意见。
(1)材料一反映了哪经济信息?运用经济生活知识,结合材料二谈谈我国应怎样更好地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12分)
(2)分析材料三中我国改革的“顶层设计”是如何运用系统优化方法的。(8分)
(3)据材料四,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我国政府在重大决策部署前为什么要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
材料一
|
中国 |
美国 |
日本 |
韩国 |
在全球文化产业中所占比重(%) |
3 |
43 |
10 |
6 |
文化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
约4 |
25 |
20 |
约7 |
注:中国文化产品输出仅占引进的30%,中国文化价值、中国理念输出还很弱;我国真正具有创意、研发、制作水平的文化企业不多,创造内涵深刻、形式新颖、技术先进的精品力作和知名的文化品牌有限;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有待加强。
材料二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蕴含的唯物辩证法道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注:一国经常项目账户顺差和资本金融项目顺差占GDP比例较大被认为是经济发展外部不平衡的表现。且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理论上应是互补的。经常项目顺差,指出口贸易大于进口贸易。资本项目顺差,指外资流入大于本国资本输出。
材料二:近年来,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正在不断下降,2010年回落至4%,到2012年进一步降至2.60%。当前,世界经济在缓慢复苏,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比较快,2014年世界经济增长可能达到3.7%,2015年增长将达到3.9%,另外,我国近些年将会推进改革,改善经济中长期增长前景,在境外投资增长的同时,也会吸引长期资本流入,所以贸易和投资仍然会保持较高顺差。2013年资本大量流入就是证明。
材料三:国际收支双顺差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我国双顺差的存在影响国内金融市场运行,使国内经济对国际市场过度依赖,蕴含了较大风险。
(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请结合材料从经济生活角度说明该怎样实施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政策。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矛盾、联系和发展三者之间关系的知识分析我国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以促进发展的道理。
(2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14 年的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为我们描绘了美好安徽的新年新愿景。2014,我们充满期待:
(1)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结合材料回答建设15分钟便民消费圈的意义。
(2)运用《生活与哲学》中“联系”的观点,简要分析城市组团的原因。
(3)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谈谈公民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中国文化消费指数(2013)》报告从总体情况、城乡差异、区城差异、消费结构等方面系统勾勒了我国文化消费的现状。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水平整体偏低,文化消费潜在规模为4.7万亿元,而当前实际文化消费规模为1.038万亿元,仅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6. 6%,文化消费缺口大,消费能力有待释放。从城乡差异看,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居民,从区城差异看,东部地区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比中部和西部地区居民高。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如何提高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水平。(12 分)
(2)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如何处理我国居民文化消费存在的问题。(10 分)
(3)从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角度,就提高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水平提两条方法论建议。 ( 4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3年9月1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将“以房养老”作为完善养老服务业投融资政策的一项举措。“以房养老”,就是将房屋及产权抵押给金融机构,定期获取养老金或接受老年公寓服务,最后房及产权归金融机构。“以房养老”是个人自愿的补充养老保障措施之一,是建立在自愿成交的市场行业基础之上的个体行为,不可能替代“基本养老”。养老服务是重大民生问题,政府是保障基本养老的主导力量,基本养老是政府必须提供的公共产品,是政府给民众的承诺和责任。
(l)从《政治生活》角度,谈谈你对“基本养老是政府必须提供的公共产品”的认识。
(2)民政部门拟制定“以房养老”的具体方案,在方案制定过程中政府和公民应如何搭建良性互动的桥梁? ( 6 分)
材料二 2013年11月8日人民日报报道,习近平总书记对“两个不能否定”进行阐释: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历史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提供了重要条件,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是对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坚持、改革、发展。这对于我们从宏观上正确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乃至整个党的历史,进一步在坚定党的历史自信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有重要指导意义。
(3)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分析习近平总书记的“两个不能否定”阐释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