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某校时政兴趣小组根据厦门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深入农村、社区开展以“美丽厦门 共同缔造”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根据收集的相关信息,绘制以下两幅图。请你欣赏并回答问题。

(1)根据图说,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简析“一岛一带多中心”格局的正确性。
(2)根据图说,谈谈美丽厦门战略布局蕴含的经济生活道理。
(3)结合基层干部和群众1的看法,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角度,为建设美丽的社区提三条建议并说明理由。
(4)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从群众2和群众3的看法中选择一个进行评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以往的国家管理不同,“国家治理”涉及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并确认三者关系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国家治理”强调政府、社会、民众一起面对公共问题,用一种合作的、商谈的方式来解决,在这三者之间建立整体和谐、相互促进的联合机制,获得1+1+1>3的效果。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说明应如何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大的潜力所在,未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将逐步激发内需潜力。新型城镇化建设引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广泛关注,请你一起参与探究。
材料一:城镇化的主体是谁?城镇化的方式是什么?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有那些?------安徽省两会上,围绕着城镇化的话题,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建议地方政府打破与城镇化发展不相适应的制度瓶颈,释放制度红利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委员们认为,实现城镇化是一个长期过程,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地区城镇化推进的速度,必须与其工业化的进程相适应,与其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匹配,超出了这个能力很可能会出现就业不足、贫困人口增多、两极分化严重等问题,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都会带来严重影响。
材料二:2013年7月,安徽省某市政协调研发现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许多农民常居城镇而户籍仍在农村的“人户分离”现象非常普遍,这不仅给人口管理和统计工作增加了难度,也对进城农民利益保障带来一系列问题。为此,该市政协建议: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让农民土地和宅基地使用享有可转让与可收益权。
(1)联系材料一的内容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说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围绕城镇化建设积极建言献策的原因。
(2)联系材料一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分析说明搞好城镇化建设的要求。
(3)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市政协关于城镇化发展建议的合理性。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3年7月22日,重新组建的国家海洋局和中国海警局正式挂牌,这标志着我国“五龙治海”时代正式终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期以来,中国的海洋管理特别是海洋执法力量分散,效率不高。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推进海上统一执法、提高执法效能,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其中该方案的内容之一为将现国家海洋局及其中国海监、公安部边防海警、农业部中国渔政、海关总署海上缉私警察的队伍和职责整合,重新组建国家海洋局,以中国海警局的名义开展工作(如下图),这就解决了老百姓常说的“五龙治海”的问题。

材料二 重组后的国家海洋局,不仅仅是职能的“整合”,更多的是功能的“统合”。重组不只是职能的数量变化,而是实现“化学反应”,形成合力。中国重组国家海洋局,不是追求海洋霸权、威胁邻国,而是在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的同时,寻求与各国的利益交汇点。
(1)材料蕴含了哪些辩证法道理?
(2)材料体现了哪些政治生活道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3年7月22日,重新组建的国家海洋局和中国海警局正式挂牌,这标志着我国“五龙治海”时代正式终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期以来,中国的海洋管理特别是海洋执法力量分散,效率不高。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推进海上统一执法、提高执法效能,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其中该方案的内容之一为将现国家海洋局及其中国海监、公安部边防海警、农业部中国渔政、海关总署海上缉私警察的队伍和职责整合,重新组建国家海洋局,以中国海警局的名义开展工作(如下图),这就解决了老百姓常说的“五龙治海”的问题。

材料二 重组后的国家海洋局,不仅仅是职能的“整合”,更多的是功能的“统合”。重组不只是职能的数量变化,而是实现“化学反应”,形成合力。中国重组国家海洋局,不是追求海洋霸权、威胁邻国,而是在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的同时,寻求与各国的利益交汇点。
(1)材料蕴含了哪些辩证法道理?
(2)材料体现了哪些政治生活道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刚要》指出,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应“立足当代中国实际,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借鉴世界文明成果,推进文化创新,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
材料二  2013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教育和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要继续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目前,我国年度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总额已经超过2万亿元,今后还要继续增加,必须把这些钱用好,让人民满意。要进一步深化教育质量,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为国家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
(1)结合材料一,分析说明上述要求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哲学启示。)12分)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的理由。)8分)
(3)我国在文化发展战略上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大力发展公共文化外交,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努力寻求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之路。结合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知识,阐释我国在文化发展战略上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方针的正确性。)8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2013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9亿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农民工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在对于事物现象、本质的认识上都较不完全,不充分,这无疑会阻碍其人际交往。他们与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城里人在许多方面都难产生相同的认识,造成沟通上的困难。很多农民工在进城之前长期生活在农村,受农村原有观念和文化习俗的影响至深,因而身上沉淀了许多与城市生活不相融合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此外,他们的小农思想和农民意识容易滋长“城市过客”的心态,对所在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缺失,导致他们很难真正融入城市。
材料二 为推动农民工尽早尽快融入城市生活,民政部发布的《关于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意见》提出,符合选民资格条件的农民工可以参加本社区居民委员会的选举;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经过民主程序担任居民委员会成员、居民小组长、楼栋长和居民代表。
材料三 2014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有序推进农民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实行不同规模城市差别化落户政策。对未落户的农民转移人口,建立居住证制度,使更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纳入城市教育、实现异地求学,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使农业转移人口和城镇居民共建共享城市现代文明。
(1)结合材料一,简述农民工难以真正融入城市所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
(2)运用实践的观点,分析说明材料二做法的合理性。
(3)运用“联系和矛盾”的有关知识,说明材料三体现的哲学道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依靠闲置土地、大量人口、低廉甚至免费的自然资源,拿下了全球低端产品市场。随着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及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我国制造业陷进材料一所示的哭泣曲线的怪圈。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回归”制造业,而发达国家在制造业的优势使它们轻而易举地获取更多的利润,因此也有专家把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发展模式描绘为微笑曲线。
材料一

注:在哭泣曲线中,制造能力处于最强的地位,研发创新和市场能力处于较弱的地位。
材料二

注:微笑曲线中间代表制造能力,左边是研发和创新能力,右边是市场和品牌能力。微笑曲线启示企业追求位于左右两边的研发创新能力和市场、品牌能力,弱化制造为主导的能力。
(1)材料反映了中国制造业面临什么困境? 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谈谈我国制造业应该如何走出哭泣曲线的怪圈
(2)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知识,分析我国制造业如何改变现状促进发展。
材料三 近年,暨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所有小轿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征收为期三年的惩罚性关税后,中国光伏产品又遭遇到被征收14.78%至15.97%的反补贴税和18.32%至249.96%的反倾销税。中国的制造业深受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我国商务部对美方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中国常驻世贸组织代表团在一项声明中说,中方就美相关措施提出世贸组织争端机制框架内的磋商要求。声明指出,美方对中国输美产品采取特保措施,是违背世贸组织规则,滥用贸易救济措施的错误做法,侵犯我国作为成员国的权利,损害我国国家利益。中方希望各方能够体会到中方坚定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决心,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尊重多边贸易规则,共克时艰,推动全球经济健康发展。
(3)结合材料,运用有关国际社会的知识,谈谈你对“中方希望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尊重多边贸易规则,共克时艰,推动全球经济健康发展”的认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下称《意见》),其中规定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区分,实现城乡自由流动,深化户籍改革。为了落实《意见》,国务院各部委要求,必须立足基本国情,积极稳妥推进,规范有序,坚持统筹配套,要不断扩大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城乡居民自主定居意愿,坚决防止把农民“拉进城”、“被落户”;要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综合承载能力,以及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因地制宜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
材料二:某地政府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重视文化建设,针对在文化生活中出现的“娱乐化”、“低俗化”等现象,坚持以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为目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设立学习讲堂、民风廊、励志廊等,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促进了当地文化向更高精神层面的跃升;加大文化惠民工程的投入力度,让群众享有更多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挖掘红色文化、民族风情等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请从“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和“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角度分析其蕴含的哲理。
(2)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材料二对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启示。
(3)试举你所在的地区文化惠民工程的一个实例,并用《文化生活》中扶持公益性事业的相关知识加以简要说明。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广州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也是今天现代化海运的国际大港。中国丝绸的输出,早在公元前,便已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两条主线路,比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更为悠久,历史上,中国航海家郑和携带大量丝绸、瓷器和铁器等赠品,率船队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外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空前交流与发展,对世界的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当前,顺应时势,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为环太平洋国家和地区提供难得机遇,必将有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材料二 目前,世界强国为争夺制空权而开展大规模的太空竞赛。中国政府主张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国际空间交流与合作;世界各国开展外空活动,应有助于人类的安全、生存与发展,共同维护一个和平、清洁的外层空间。
(1)运用联系客观性原理,分析“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2)有人认为“海上丝绸之路体现人类实践特点的重要活动”,请运用《生活与哲学》谈谈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3)运用我国外交政策的知识,论证材料二中我国政府主张的正确性。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12月26日习近平同志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有一个梦想,这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我们要把党和人民90多年的实践及其经验,当做时刻不能忘、须臾不能丢的立身之本,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毫不动摇走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
材料二:我们要坚持和运用好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把我们党建设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党和人民在历史新时期把握现实、创造未来的出发阵地,没有它提供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没有它积累的思想成果、物质成果、制度成果,改革开放也难以顺利推进。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
材料三:实现中国梦离不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但经济发展付出的代价较大,粗放的增长方式已经到了非转不可的时候。转方式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1)根据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为什么对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
(2)请分析材料二中所包含的唯物辩证法的道理。并写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所包含的内容。
(3)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从国内和国际的角度说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神舟十号”的顺利返回,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一阶段“天地往返”任务圆满完成,意味着中国已拥有了一个可以实际应用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我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是广大航天工作者以党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扬“两弹一星”和载入航天精神不断攻坚克难的结果。每次的成功发射都是研制人员对数万计的环节进行“零缺陷”质量管理的结果。目前我国已选择2000多项航天技术运用于小到百姓餐桌大到国民经济各部门,每年产生1200多亿元的效益。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的航天精神,将激发更多中华儿女的正能量,使中国梦早日成真。
(1)请从“把握思维的奥秘”角度分析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
材料二 每个人都在追逐自己的梦想,这构成了“中国梦”的一块块基石。“中国梦”的建构,又为个人放飞自己的梦想提供了平台和土壤。习近平指出,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
(2)结合材料二,运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说明如何正确处理“个人梦”和“中国梦”的关系。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受到企业成本、国际市场需求不振等因素影响,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土地、人力资本成本上升较快,中国制造业向海外转移的警钟不断敲响。2012年7月,体育用品制造商阿迪达斯表示要关闭在华仅有的一家直属工厂,福特汽车公司则要将1.2万个工作岗位从墨西哥和中国迁回美国。然而同年,中国欧盟商会对在华500家欧盟企业进行了相关调查,结果仅有20%的受访企业考虑回到欧盟或者转移至东南亚国家。
材料二:面对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35年来的实践证明,坚持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1)描述图1、图2蕴含的经济信息,并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对材料一中“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会造成我国制造业大量向海外转移”的观点进行评析。
(2)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联系和发展三者之间关系的知识分析“改革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气候变化问题最初是作为环境问题而由科学家讨论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文章较早也大多出现在科学类杂志上。上世纪70年代有人开始将环境、气候变化、外交和安全等问题联系起来,80年代气候变化问题逐渐引起了大众关注,90年代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战略性问题。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就应对气候变化通过了《哥本哈根协议》,达成了广泛共识,取得了重要而积极的成果。
材料二:良好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发展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在全社会倡导绿色生活,使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家庭都成为环境保护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自觉节俭消费,崇尚绿色生活,为低碳减排贡献力量。
(1)请结合材料一,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
(2)结合材料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运用认识论的观点说明人类是怎样追求和发展真理的?
(3)结合材料,请草拟一份“低碳生活”倡议书(提纲),并写出相应的哲学依据。(至少三点)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学语文教材修订中,“去鲁迅化”、“拒绝鲁迅”声音再起:据悉,一向在此方面行动最为谨慎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也在2013年9月将初中语文教材(供2014年秋季使用)中仅有的一篇鲁迅作品《风筝》删除。对此,社会各界或赞成,或反对,议论纷纭。
赞成者认为:
鲁迅的文章晦涩难懂,不符合现代白话文标准和人们的阅读习惯。
鲁迅的文章所体现的那种“一个也不宽恕”、“缺少春天的明媚、夏天的火热、秋天的哀怨,有的只是冬天的严酷”,“缺少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等等与当今社会讲包容求和谐主旋律总格调不一致,与时代脱节,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背离,不适于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新型公民。
… …
反对者认为:
鲁迅的作品和语言都是一流的,鲁迅的全面退出,也寓示着当代社会思想混乱仍需漫长时间的沉淀才能形成新的价值。
当今中国,社会问题依然很多,国人的道德水准仍然不高,被先生痛批过的国民劣根性大有发展壮大的声势,孔乙已、阿Q、华老栓及众多看客,仍生活在当今社会生活舞台,先生对体现在这些人身上的国民劣根性的批判远没有过时。
… …
(1)对中学语文教材修订中的“去鲁迅化”,你是赞成还是反对?请表明态度,并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理由。
(2)当前,中学语文教材的修订已经结束,但关于中学语文教材修订的争论还会延续下去。请运用“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关于中学语文教材修订的争论还会延续下去”的认识。
(3)有专家指出,争论必将使人们对修订中学语文教材的思路更趋清晰科学。试分析专家这一观点所体现的思想方法。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政治辩证认识和运用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