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战略,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重申文化强国战略和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材料二:当前,受经济利益、多元思想、多元文化的影响,社会出现了一些道德危机和道德焦虑。提出建设文化强国战略不仅事关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关系到民族精神、道德品质的重大提升。但是,社会道德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轨迹,文化强国、文化发展的举措应顺应、遵循其自然过程,不可操之过急。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说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2)请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的观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0年11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要求各地和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做好价格调控监管工作,稳定市场价格,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浙江省政府根据国务院上述通知,结合省情及时出台《关于贯彻国务院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采取包括发放临时价格补贴、保障农副产品供应、规范各种收费行为、加强监测预警和市场价格监管等在内的多条措施,稳定物价。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的相关知识,感悟浙江省政府出台这些措施的哲学智慧。
材料一 2013年9月27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了最新的第五次评估报告。报告指出,过去50年全球气候变暖超过90%的可能性与人类使用的燃料产生的温室气体增加有关。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部分国家、地区、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毫无约束地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使地球表面温度上升了1.4~5.8度,导致自然灾害更加频繁,物种灭绝速度加快,人类自下而上生存环境堪忧。
材料二 气候变化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需各国通力合作,携手应对。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宣布将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计划。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为进一步缓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在节能减排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大力加强舆论上的宣传和引导,培养企业经营者与广大消费者的节能环保意识,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1)结合材料一,运用辩证法的联系观分析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
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中,依托本市历史文化积淀,融入时代特色,提炼出了“崇德尚礼、和谐包容,闻鸡起舞、开放创新”城市精神,得到了市民的广泛认可。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十大文化振兴工程”的决策,彰显城市人文特色。充分利用社区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等载体,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市民置身于这浓浓的文化氛围之中,了解到了本地的名胜古迹,体味到既古老又现代的文明,感受到了独具特色的城市精神,提高了市民的素质,进而激发了广大市民热爱城市,建设家乡的热情。
该市被授予“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后,市文明办负责同志表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创建工作“只有逗号、没有句号,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该市将以这次表彰为契机,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推动提高城市的整体文明水平。
(1)用把握思维奥妙的知识分析该市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做法的认识?
(2)请你就该市深入开展城市文化建设从求索真理的历程的角度提出三条方法论建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8分).
材料一
材料二 经验表明,当人均 GDP 达到 5000美元时,世界各国都开始重视环境保护。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资源形势,我国采取综合措施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污染减排工作:2007年环保支出科目被正式纳入国家财政预算;《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环保产业列为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为扩大内需,我国大规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对环保产业的投资进一步加大,“十二五规划”将我国环保产业的投资占GDP比重提高到历史性的1.5%。
材料三 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把河源市建成更加宜居宜业、更具魅力活力的生态之城,河源市正式出台《河源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和生态优先、环保至上、科学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以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目标科学合理,符合河源实际,对区域经济、环保、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揭示图一、图二蕴含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一、二的信息,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说明国家加大对环保产业投资的理由。
(3)结合材料三,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内容分析河源市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16分)
2012年国庆长假高速公路免费引发的一系列乱象,让“免费”和“堵车”成了这个长假期间最热门的话题。有学者指出:任何一项政策出台前,需要相关部门深入基层,广泛收集专家、民众意见,充分考虑各种利弊,均衡各方利益,这样制定出来的政策才具有可行性。同时,还需要在多个地方进行试点,在实践中检验政策的可操作性,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假期出行免费政策的推行应该循序渐进,才能真正实现其初衷,更好地服务群众。
学者的观点是如何体现实践决定认识的?
中国古代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要崇尚自然、效法天地,强调人必须顺应自然,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的境界。
运用唯物论有关知识,评析中国古代道家的生态观。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3年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持续雾霾天气。浓雾缠绕、能见度非常低的天气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极大影响。从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出发,中国政府将加大污染治理力度。雾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探求它的成因和本质,梳理其内在机理,才能因势利导、有效解决。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已经成为中国的基本国情,成为发展的短板。破解环境难题,治理空气污染就是要打破这一瓶颈的制约。李克强总理表示,空气污染治理,我们必须有所作为。
材料二 对于治理雾霾,国外城市有不少可供借鉴的经验。如洛杉矶就成功地实现了消除烟雾,还公众蓝天。这座美国的“烟雾城”就花费了将近70年的时间才初见成效,共有十多个市职能部门参与其中,制定了五大步骤和二十二个环节。空气质量的改善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治理的阶段性成果很大程度上被发展带来的排放增量所抵消。洛杉矶的雾霾治理就多次受到来自利益集团和社会团体的重重阻力,在严格的立法、执法的推动和民众的广泛参与下,才最终取得了这场环保革命的胜利。
(1)结合材料一,运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国政府如何在空气污染治理方面实现有所作为。
(2)材料二中洛杉矶治理雾霾的过程是怎样体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
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针对我国经济社会运行中出现的物价上涨,行业、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把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结合材料,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原理分析说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理论依据。(10分)
某中学高三(2)班的同学以“我们身边的财政”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调查、上网、咨询等途径获得如下信息:
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一,谈谈财政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 探究过程中,同学们发现不同时期我国采用了不同的财政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下表是我国财政政策近年来的变化情况
结合材料二,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说明我国为什么调整财政政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2年4月12日,是人类载人航天活动51周年纪念日。我国的载人航天还处于发展阶段,载人航天飞行获得的圆满成功,是我国航天人尊重科学,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机制推动工作,大胆探索创新、自强不息、勇于超越、埋头苦干的结果。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重大科技工程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积累了新形势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经验;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证明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计划、程序、步骤等举措是科学的。
结合材料,谈谈我国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体现了哪些唯物论和认识论道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住在农家的炕头上,收获的才不只是建议。我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走近你、读懂你、为了你、依靠你。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网络电视台江者深入基层,以贴近民生的视角,为您带来生产生活第一线最鲜活的报道。”这是央视网“走基层、听民生”栏目的开卷语,是对全国新闻战线组织无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积极响应。基层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第一线,那里有鲜活的实践,是新闻事业生长的沃土。大量来自基层一线的鲜活报道,给新闻媒体带来清新之风,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好评,增强了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结合材料,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蕴含的哲学道理。
今年国庆假期,湖北全省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796.2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8.24亿元,比去年国庆长假分别增长27.12%和32.60%。游客捧场,自丰富旅游产品的吸引,于湖北人的共同打造。
这几年,我省针对老景区破旧、落后的状况,对其中一批老景区进行了改造提档升级,如武汉东湖在原有游园的基础上开发了智能游园、黄冈改造了薄刀峰,使之焕然一新,赚足了游客眼球。同时又新建了一批新景区,优化了我省旅游产品结构。如武汉万达广场、万达嘉华酒店暨汉街杜莎夫人蜡像馆等,均在节前开业迎宾,为我省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针对现代青年人偏好文化旅游的现实特点,省博物馆在国庆期间开展了“浮梁翠色”青花瓷展和“伊特鲁里亚文化展”,吸引大批年轻大学生和中小学生前往;襄阳古隆中推出的国内首台实景影像话剧《草庐诸葛》,博得游客声声赞誉;武当山道教早晚功课、道茶表演、猕猴剧场、《梦幻武当》等为游客捧出了文化大餐;都收到了好的效果
发展旅游产业和和发展其他产业一样也是有章可循的,要吸引游客就得方便游客。我省通过对一批传统旅游产品进行重新组合,如秭归的滚装游轮实现了水路、陆路旅游的无缝对接,“船进神农架、畅游新三峡”和“船进恩施、夜泊巴东”旅游产品,将三峡同神农架、恩施精华景点联成一线游览,催生了旅游新方式、新业态,7天共接待游客近万人次。
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有关知识,说明我省是如何发展旅游业的。(12分)
材料一 作为农业大省,吉林省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发展。省政府组织省内科研单位和院校,派遣100名科技特派员,到山区和欠发达乡镇,帮助提高当地农村科技水平和农民素质,增强农民致富能力,增加农民收入。
(1)根据材料一,用意识的能动作用观点说明为什么提高农村科技水平和农民素质就能实现农民增收。
材料二 吉林省发展文化产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并不明显,但吉林省“像抓玉米、抓汽车一样大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努力整合吉林歌舞、影视剧等文化资源,并获得了巨大成功,这被文化产业界誉为“吉林现象”。吉林省之所以能让文化产业生发出充沛活力,是因为在文化体制改革与产业发展中抓住了关键环节;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投融资环境;抓住了人才这一发展文化产业的第一要素;依据文化市场运行特点,发挥“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对价格的调节作用,制定文化发展战略,优先发展大众文化。
(2)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吉林省是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由文化劣势到文化优势的转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地图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程度,地图的变化记录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
欧洲中世纪时,地图主要由神职人员绘制。当时欧洲的世界地图千篇一律: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居于中心,多瑙河、地中海和顿河呈“T”字型,把世界分割为欧、亚、非三部分。中国古代地图大部分由官方或士大夫绘制,主要用于日常行政事务管理和作为读史的辅助工具。在中国古代绘制的世界地图中,中国占据绝大部分图幅,政区表现较为准确,中国疆域之外则绘制简略,严重失真。
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局限,早期地图绘制者认为地球是平的。15.16世纪哥伦布等航海家证实地球是圆的。随着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在的世界地图日益精准,更好地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
结合材料,说明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