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和弟子到卫国,弟子问,人口那么多,怎么发展呢?孔子回答“富之”。弟子又问,大家都富裕了,又该怎么办?孔子说“教之”。就是说,要教育。孔子的主张从哲学意义上讲是因为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
C.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D.意识完全依赖于物质而存在 |
在中央“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号召下,“节俭”成为2013年全国两会的新亮点:会场不摆鲜花,会议用过的稿纸要回收利用。节俭新风正在改变中国。这一改变体现了
①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④价值观对人们的活动有导向作用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丹麦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不小心打碎了一个花瓶,他细心地收集起满地的碎片,按重量的数量级分类,由此发现不同的重量级间表现为统一的倍数关系,这一发现对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产生了明显效果。这启示我们
①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②意外和失误是产生智慧、取得成功的起点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能促使矛盾向有利方向转化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④ | D.③④ |
最近,“屌丝”、“吃货”、“元芳,你怎么看?”等流行语爆红网络,其背后无一不是对当下社会某种现象的理性思考。这说明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 B.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 |
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 D.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专家分析指出,“小冰河期”“全球最冷冬天”“全球变暖逆转”等颇为吸引眼球的词语,会使人误解气候变化的真相。值得注意的是,尽管2012年欧洲寒气袭人,同属北半球、尚处冬季的美国加利福利亚州却连日出现反常高温。如果看北美的天气,恐怕人们只会想到全球气候变暖。上述气候变化说明
A.人们不可能真正认识自然界 | B.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
C.人类不可能认识自然界 | D.自然界的变化无规律可循 |
2012年10月14日11时25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采用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将实践九号A/B卫星发射升空并送入预定转移轨道。这说明
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 B.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主动创造性 |
C.客观世界是人脑的主观反映 | D.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世界 |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这句话揭示的哲理是
A.物质的运动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
B.要尊重自然,珍爱自然,尊重规律 |
C.世界观不同,方法论也不同 |
D.自然界的发展是有限的,人类是无限的 |
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说:“恰如大航海时代航海家的探索导致了新世界的发现,中国的太空探索在发展科技的同时,一步步地把普通人的眼睛引向宇宙深处。”材料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 B.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
下列对真理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②反复性是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
③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④占有真理比追求真理更有意义
A.①③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
下边漫画的哲学寓意是
A.认识是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中完成的 |
B.客观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
C.意识能动性是人们产生意识的物质基础 |
D.真理是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和历史的统一 |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涉及110多个研究院所、3000多个协作单位和几十万名工作人员,这说明实践具有
A.社会历史性 | B.客观物质性 | C.直接现实性 | D.主观能动性 |
《三国演义》写尽了十八般兵器,但没有写到枪炮;《封神榜》写尽商纣宫廷的奢华,却没有提到互联网、高尔夫。这是因为
A.脱离了社会也可以形成意识 | B.人们的意识无法预见未来 |
C.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 | D.人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
针对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气象服务的特殊性,北京市气象局新闻发言人指出“人工影响天气”不是“人工控制天气”。这表明
A.自然界的变化不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
B.认识了自然规律就能造福于人类 |
C.人们可以把握规律、改变规律 |
D.规律是客观的,但可以被人认识和利用 |
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蕴涵的哲理是
A.规律具有客观性 | B.在规律面前人是无能为力的 |
C.人可以认识和创造规律 | D.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