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统一表现在
①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界限是明确的
②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③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④真理与谬误是相互依存,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③④ |
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如果上帝的观念是鸟类创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长着羽毛的动物;假如牛能绘画,那么它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一头牛。”这段话生动的说明
①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
②关于上帝的观念不过是人脑自生的
③物质决定意识,有什么样的上帝就有什么样的上帝观念
④上帝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A.①② | B.①③ | C.①④ | D.③④ |
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这一观点是
A.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 B.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
C.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 | D.离开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 |
杨万里的《过沙头》:“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下面诗词中与《过沙头》蕴涵的哲理相同的是 ( )
A.眼处欣生句白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
B.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进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
C.梅雪争春末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段香。 |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
宋代禅宗大师清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时“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这体现的哲理是 ( )
A.认识因其形象具体而具有直观性 | B.认识因其最终回归而具有重复性 |
C.认识因其不断变化而具有不确定性 | D.认识因其循环上升而具有深刻性 |
地震孕育发生是地壳内部、壳幔物质变动乃至核幔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否与地球表面的气候过程相互耦合,目前还没有理论和实验研究的成果。因此,现阶段还不能科学地认定某种气象现象与大地震的发生有关。这表明 ( )
①物质世界纷繁复杂,人类认识是有限的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应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
③真理是具体的,不能随意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认识运用到另一条件之中
④在不同时期,人类实践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④ |
歌德说:“我们对于真理必须经常反复地说,因为错误也有人在反复宣传,并且不是有个别人而是有大批的人反复宣传。”这说明 ( )
A.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
B.少数人的意见才是真理 |
C.真理与谬误是相互融合的关系 |
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 |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艺诺有一句经典名言:“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这表明 ( )
①矛盾双方具有统一性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
③认识具有无限性 ④真理是具体的
A.②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③ |
预测海啸是一个科学难题,经过多年的观察研究,人们发现,高度在50厘米以下的海啸一般不会造成灾害性影响。造成较大灾害的海啸,高度一般在四到五米以上,海啸一般会在地震后10分钟到20分钟左右发生,而且海啸波到来之前,海边的海水会出现倒退的情况,从海水倒退到海啸到来,会有大约六分钟的时间,这是拯救生命的关键时间,人们对海啸的研究探测活动证明( )
①人类追求真理性认识是为了指导实践
②人类在海啸预测方面已经完成了认识的根本任务
③人们只能认识客观存在,不能改造客观存在
④实践的发展促进了认识能力的提高,认识会越来越正确
A.②③ | B.②④ | C.①④ | D.①② |
顺应“网络微时代”对“微文化”的需求,某公司设计人员充分发挥智能手机触摸屏的优势,针对当代人内心的童趣及强烈的角色感,成功开发了一款休闲益智游戏。使人们利用零散的时间就能顺手玩上几分钟。目前该游戏全球下载量超过7亿次,为这、家原来仅有12名员工、一度濒临破产的公司在两年B搁里赚进5 000万欧元,创造了移动游戏领域的神话。根据材料,该游戏成功开发体现了 ( )
①认识是适应实践活动需要而产生的
②人的认识能力的高低决定实践水平
③认识过程是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④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由此可见 ( )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
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
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科学家根据地球、月球和太阳的运转规律测算,每年在地球上至少能看到2次日食;日全食每两年就会出现3次。材料说明 ( )
A.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不可捉摸的内在联系
B.事物运动的规律是科学家总结和概括的结果
C,人们不能创造和改变事物运动中的固有规律
D.人们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
皇佑二年(公元1050年),范仲淹在杭州知州任上遇到“两浙路大饥荒,道有饿殍,饥民流移满路”。范仲淹创造性地实施了“荒政三策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是兴土木,以工代赈。因饥岁工价至贱,正是营造的好机会,又解决了饥民流离失所之苦。二是利用杭州人好佛事、喜旅游的习俗,大兴旅游业。一时饮食、住宿、贸易等服务行业都需要劳力,大增就业者数万人。三是引四方粮商昼夜进粮,结果杭州城粮食爆满粮商只好降价,百姓大大得益。范仲淹的“荒政三策”条条奏效。范仲淹“荒政三策”条条奏效的哲学启示是 ( )
①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创新就要破除一切陈规成说
③坚持量的积累,就能促进事物发展 ④把握事物之间联系的普遍性
A.①② | B.①④ | C.③④ | D.②③ |
下面两幅漫画给我们的共同启示是 ( )
A.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D.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C.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D.要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