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漫画的哲学寓意是
A.认识是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中完成的 |
B.客观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
C.意识能动性是人们产生意识的物质基础 |
D.真理是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和历史的统一 |
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中科院院士、政协委员姚檀栋当着总书记的面背诵几句被大家调侃的《沁园春.霾》,“北国风光,千里雾霾,万里尘飘……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美女戴口罩”,现场发出一片笑声。《沁园春。霾》形象地描绘了北京的空气状况。这说明
① 意识是人的主观想象 ②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意识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④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神舟十号成功发射。在“神九”突破和掌握了载人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基础上,“神十”重点转向对这些技术的验证和应用,并进行载人飞船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首次应用性飞行,为以后进一步开展空间实验室的研究和空间站的建设奠定一个天地往返的运输系统。 这些成就
①提高了人类认识自然界和变革社会规律的能力
②丰富了人类认识和开发宇宙空间的梦想和实践
③佐证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以及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④说明了意识的能动性是改造外部世界的可靠保证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国内某著名网站曾对“两会热点话题”开展调查,调查结果(局部)见下表:
网上调查 |
网下电话调查 |
||||
热点话题 |
得票率(%) |
排序 |
热点话题 |
得票率(%) |
排序 |
社会保障 |
52.4 |
1 |
房价调控 |
37.6 |
1 |
收入分配 |
38.1 |
2 |
食品安全 |
33.9 |
2 |
医疗改革 |
22.1 |
3 |
物价问题 |
32.5 |
3 |
注:网上调查的对象以中青年人为主,其中既有非农业户籍人口,也有大量农业户籍人口;网下电话调查的对象则主要是城市居民。
从哲学角度看,上表所示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
A. 人类的认识活动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B. 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特点
C.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认识过程 D. 人类的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具有选择性
人生因梦想而高飞,人性因梦想而伟大。梦想是生命中无形的翅膀,惟有梦想,我们才会更加卓越。
材料一: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上大学成为那个时代青年人的梦想。城乡二元结构的羁绊,拥有一个城镇户口成为上个世纪许多农村家庭的梦想。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的梦想更加多样、更加丰富,有的人希望在城市立足有人渴望回归田园;有人梦想华丽的舞台,有人渴望平凡的稳定……而更好的教育、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美丽的生态、更充分的政治参与、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祖国……这些平凡的梦想汇聚起来,便是个人的命运、社会的脉动、国家的方向。
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强国梦属于国家,也属于每个中国人。我们追逐自己的梦,本身构成了“中国梦”的一块块基石;“中国梦”的建构,又为我们放飞自己的梦想提供了平台和土壤。
材料三: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盘点2012年为拥有一个美好中国而付出的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坚守和努力,让他们的梦想,成为中国梦的一部分。中国梦需要伟大文学塑造民族灵魂,于是我们收获莫言;中国梦需要能激励一代人的偶像,于是我们收获刘洋;中国梦需要平凡人的坚守,于是我们收获了感动国人的最美女教师、最美司机……他们都是中国梦的成就者。无论是美好社会,还是美好人生,都始于平常一点一滴的努力。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人们梦想差异的原因。
(2)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强国梦属于每个中国人”的理解。
(3)今天的“中国梦”由亿万国人的梦想汇聚而成。请写出你的人生梦想,并运用认识论的观点谈谈如何实现这一梦想。
我国伟大的地理学家徐霞客,历时三十多年徒步游历考察大半个中国,论证了金沙江是长江的源头,否定了被人们奉为经典的《禹贡》中关于“岷山导江”的说法。此外他关于喀斯特地貌的详细记述和探索,在当时居于世界先进水平。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正确的认识是推动实践发展的动力
②获得直接经验比学习间接经验更重要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活动制约着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水平
A.①③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
在2012年十大流行语中,“正能量”位居榜首。著名语言文字学者郝铭鉴指出,“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当下,中国人为所有积极的、催人奋进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贴上“正能量”标签。从哲学的度看
①正能量具有能动性,能够给人带来信心和力量
②正能量具有创造性,能够创造出独立于物质之外的精神
③正能量具有反作用,能对人体生理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
④正能量有指导作用,能够将人们的愿望变成现实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各地要大力扶持和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为破解当前家庭经营中存在的“低、小、散”难题,推动传统农业升级,党和政府强调要发挥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产经营主体的作用。这表明认识是
①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 ②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上升过程
③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④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唐代诗人柳宗元在《三赠刘员外》一诗中写道“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下列观点与该诗句所含哲理相符的是
①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②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
③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
④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窗户),见天道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以前人们认为,材料的强度和韧性这两种属性不可兼得。但某工程团队利用“电纺”技术,开发出细小的聚丙烯腈纳米纤维,并通过小喷嘴喷射出去,做成的材料既轻又薄,不仅更坚固,而且更具韧性。该团队之所以成功,是因为
A.深化了理论认识,推动事物质变 |
B.立足于实践探索,改变实践手段 |
C.发挥了意识的目的性,突破条件创造联系 |
D.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消除事物之间的矛盾 |
下边漫画“所谓门槛,过去了便是门,过不去就成了槛”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对事物的认识受主体差异的影响 ②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
③辩证的否定是事物之间相互的否定 ④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当前,有些家长“超前”、“超负荷”地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使孩子学习压力过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结果,事与愿违。在孩子培养问题上,这些家长
A.认为事物发展不存在矛盾 | B.忽视了规律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
C.没看到事物发展过程存在质变 | D.不重视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的影响 |
人们都知道如果身上痒,通常抓几下就能解决问题。但这究竟是何原理?美国科学家通过科学实验,揭开了“抓痒”的奥秘。原来抓痒能让向大脑传递刺激的神经细胞变得“迟钝”,从而减轻痒感。这一事实表明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④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A.①③ | B.①② | C.②③ | D.②④ |
2013年10月,由国家文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在山东举行。本届艺术节标志“祥和”取“祥和如意、和谐安康”之意,融合了山东宽厚质朴的民风、祥瑞和谐的社会风尚。“十艺节”标志设计告诉我们
①意识源于艺术节的灵感与创意
②艺术创作是意识能动性的具体表现
③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人们可以根据主观愿望创造新的具体联系
④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2013年8月14日,国务院引发《关于促进信息消息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意见》从五个方面提出了促进消息消费的主要任务。《意见》的出台,将极大地释放消息消费潜能,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回答题。
狭义的信息消费以净信息产品、信息服务为消费对象。不过,经过近20年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信息消费”的内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局限于信息生产、传输、转化等基础层次,电子商务、O2O等与线下商务结合紧密的消费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说明
A.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唯一途径 | B.人的认识在实践基础上逐步深化 |
C.追求终极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预计2015年,我国最终信息消费规模将超过2万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而信息消费每增加100亿元,将带动国民经济增长338亿元。这体现了
①信息消费决定社会总需求的增长 ②新的消费热点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③消费方式决定生产方式的转变 ④信息消费对生产的强力拉动作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