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7年10月起,北京市城镇无医疗保障老年人和学生儿童大病保险制度开始在北京地区实施。财政补助用于“一老一小”大病医疗保险的资金属于( )
A.公共消费资金 | B.积累基金 |
C.个人缴纳资金 | D.非生产性基本建设资金 |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中央政府投资总额9 080亿元,主要用于保障性住房、教育、卫生、文化等民生工程建设,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技术改造与科技创新,铁路、高速公路、农田水利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和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这说明财政有利于( )
①优化我国的资源配置
②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③教科文卫事业的发展
④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A.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③④ | D.①②③ |
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要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之所以要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是因为财政收入( )
A.分为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 |
B.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约 |
C.是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 |
D.直接影响着国家职能的发挥 |
十七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在初次收入分配中也要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这一理念的变革有利于( )
①遏制收入分配状况恶化的趋势 ②实现收入均衡,同步富裕 ③广大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长 ④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到2010年底约投资4万亿元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体现的经济学道理是( )
①扩大内需是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性措施
②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③初次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
④经济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④ | D.①③ |
2008年11月22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APEC第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指出,为遏制不断恶化的金融危机,各国应迅速采取一切必要的财政、货币手段,遏制金融危机扩散和蔓延。我国下列应对金融危机举措中属于财政政策的有 ( )
A.中国人民银行宣布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 |
B.中国人民银行取消商业银行的贷款额度限制 |
C.为促进出口而提高出口退税率 |
D.各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力度 |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初次分配和再分自己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据此回答5—6题。
5.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 ( )
A.收入分配上实行按劳分配 B.消灭分配的差别
C.收入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D.收入分配上的相对平等
6.“更加注重公平”有助于 ( )
①一部分地区、企业和个人通过合法途径先富起来
②全体人民能够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
③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④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实现同步富裕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武广客运专线投资总额1166亿元。这说明
① 财政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 ② 财政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③ 财政能够促进社会公平 ④ 财政有助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A.①② | B.①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 )
A.是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
B.是初次分配与再次分配的关系 |
C.是财政分配的两个方面 |
D.不是部分社会总供给与部分社会总需求的关系 |
如果积累基金超过了生产资料的增长,就会导致生产资料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反之,则会引起生产资料的积压,从而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 )
A.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 |
B.积累基金必须同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相一致 |
C.消费基金必须同社会的消费资料数量相一致 |
D.不断增加积累资金,促进生产发展 |
某部门当年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是400万元,支付工人的工资为200万元,上交国家利税共100万元,部门自留资金20万元用于扩大再生产。该部门创造的国民收入和社会总产值分别是( )
A.300万元 720万元 |
B.320万元 720万元 |
C.320万元 700万元 |
D.120万元 700万元 |
用于开发整理土地的费用属于( )
①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②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③积累基金 ④消费基金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社会主义的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最终形成…( )
A.社会物质储备+生活消费 |
B.物质生产部门基金+非物质生产部门基金 |
C.国民纯收入+企业基金+劳动者个人收入 |
D.积累基金+消费基金 |
国民收入是一国一定时期内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增加国民收入的最根本途径是( )
A.发挥劳动力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
B.依靠新的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
C.加强管理,降低产品的消耗 |
D.顺应世界潮流,积极调整产品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