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发布的《中国经济蓝皮书》首次将“奥运经济”的概念纳入其中,北京奥运会经济战略实施产生大量的投资需求,消费需求,产业需求,产品和服务需求,从2004年到2008年,北京市总投资达到1.5亿万人民币,其中与奥运有关的投资需求超过2800亿元人民币,它有效的拉动全市投资规模的持续增长,筹备奥运会还直接促进了文化、体育、交通、电信等消费较快增长,消费市场总量超过1。5万亿人民币。
运用生产和消费关系的原理,说明材料中的奥运会经济现象。
材料一:“十一五”时期上海生产总值与增长速度图
|
材料二:“十一五”时期上海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增长速度图
|
材料三:从制造业唱戏到服务业担纲,从投资拉动到创新驱动,从保障民生到创造百姓更加美好生活。面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这场“大考”,在近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始终勇立潮头的上海,又一次率先突破。
材料1:2010年12月16日,WTO裁委会裁定中国诉讼轮胎特保案败诉。中国商务部负责人对WTO的裁定表示遗憾,并表示会择时进一步提起诉讼。
材料2:特保案是奥巴马执政后中美第一次也是反响最强烈的贸易摩擦。按照特保案,美国将连续3年对从中国进口的轮胎实施惩罚性关税。即在4%的原关税基础上,分别加征35%、30%和25%的附加关税。
材料3:中国生产的轮胎中有40%出口,而其中1/3出口美国。中国轮胎企业生产的现状是普遍技术水准不高,一直仅凭低廉的价格占领市场。
(1)分析“轮胎特保案”对我国经济发展正反两方面的影响。(8分)
(2)假如你是我国轮胎企业的一位经营者,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会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阅读材料,完成第35、36题:
海洋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基地,国际社会普遍认为,21世纪是海洋世纪。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优化海洋经济布局,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切实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推进海洋科技进步,积极开拓海洋战略空间,有效保障海上通道安全,努力维护我国海洋权益,促进海洋事业又好又快发展,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
海洋经济被称为“蓝色经济”,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十一五”期间,我国海洋经济年均增速为13.5%,海洋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1)上图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
(2)运用经济常识,分析发展海洋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运用国家职能和国际社会的知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
材料一 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应用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及互联网普及率的持续攀升, “网上购物”迅猛发展。集低价、便捷、品类齐全等优点于一身的网购,已经成为不少消费者生活的重要助手。据统计,2010年,我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总额达到5231亿元,较2009年实现翻番增长。
材料二 河南大学的大四学生王某是一位热衷于网购的人士。据他介绍,他从大三开始上网购物,买过不少物美价廉的商品,如今已成网购达人。他说,每月用于网购的费用平均为数百元,最多时近千元,而其每月的生活费也才1000元左右,有时甚至会花光一月的生活费。
(1)结合材料一,运用《生活与消费》知识分析“网上购物”迅猛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分析学生应该如何理性网购?
2011年6月1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5%,涨幅再创新高。统计显示,5月份我国CPI中,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1.7%,居住价格上涨6.1%,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3.2%,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2.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2.5%,衣着类价格上涨1.8%,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上涨0.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0.6%。
(1)上述材料反映了经济生活中的什么现象?
(2)简要分析可能引发这种经济现象的因素有哪些?
(3)结合材料分析说明这种现象会带来什么危害。
(4)假如你是一位经济学家,就预防和抑制这种经济现象的发生给政府部门至少提三个建议。
低碳经济是以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很多企业面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机遇摩拳擦掌,却面临资金、技术等困难,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成本高、周期长、见效慢,而且少数发达国家还垄断着低碳经济的核心技术,不愿意转让,为推动企业走低碳发展之路,国家强化政策支持,包括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落实研发投入抵扣所得税政策,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鼓励国际合作等,从而坚定了企业发展的核心。
全国人大常委会也于200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并通过检查节约能源法和清洁生产法的实施情况,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如期实现。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企业面对低碳经济发展趋势怎样实现自身发展。
发展民主,改善民生,民主和民生犹如两个相互咬合的齿轮,共同给力中国加速发展的车轮。以民生促民主,以民主保民生,成为今年“两会”最突出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表列举了一些影响民生的问题,请从“发展生产”的角度,说明解决这些问题的《经济生活》道理。
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南京、太原等城市就绿色消费观念及消费行为进行专题调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调查显示,86.7%的人认为治理环境污染问题事关重大且迫在眉睫;71.3%的人认为发展环保产业、开发绿色产品对改善环境状况大有裨益。70%以上的人认为绿色产品应具有健康、节能、无污染的特点。53.8%的人表示乐意消费绿色产品;38.7%的人表示愿意消费绿色食品,37.9%的人表示购买过诸如绿色食品、绿色服装、绿色建材、绿色家电等等在内的绿色产品。
材料二 数据显示,18.5%的人认为国内绿色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还比较低,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15.2%的人认为目前绿色产品的品种还不够丰富,尚不能满足环境保护的需要和人民生活消费的需求。17.3%的人反映绿色食品的假冒伪劣问题比较严重。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利用财政性资金引进循环经济重大技术、装备的,应当制定消化、吸收和创新方案,报有关主管部门审批并由其监督实施;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协调机制,对重大技术、装备的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实行统筹协调并给予资金支持。
(1)简要概括材料一、二所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企业经营者应如何应对绿色消费。
(3)运用财政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三。
(l0分)【思想政治—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促进社会公平是当前亟需解决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从当前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最紧迫、最关键的任务就是要解决居民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4的警戒线,垄断企业员工只占职工总数的8%,但其工资总额长年占据全国工资总额的55%~60%。
(1)从经济伦理角度看,公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有人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不可能实现公平。”请你简要评论这一观点。
“十二五”规划的制定是近段时期社会热议的话题,某校高二(1)班同学围绕“改革.创新”话题展开了探究活动,请你也参与其中。
【探究一 改革】
甲组同学收集材料:
“十一五”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不容置疑,但不可否认,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整体改善的同时,我国经济社会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因此,我们的改革不能等、不能拖,需要加快。当下,我国改革正从经济领域扩展到全面改革,尤其要加快推进涉及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城乡管理等社会改革,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班级主持人提问:(1)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加快推进全面改革的必要性。
乙组同学收集材料:
广受关注的2011年省“两会”,于1月中旬相继落幕。省“两会”期间,就如何推进福建省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十二五”规划的重点问题,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给予高度的关注。
班级主持人提问:(2)假如你是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谈谈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面应如何履职。
【探究二 创新】
丙组同学收集材料:
“十二五”规划建议强调,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必须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广东省省长曾高度评价深圳的“6个90%”现象,即90%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科研投入来源于企业、90%的专利生产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
班级主持人提问:(3)结合材料,分析我国企业提高自主创新的经济意义?
丁组同学收集材料:
加快自主创新,归根到底还在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令国人汗颜的“钱学森之问”对我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质问。为此,我们必须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号召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这样才能为自主创新储备足够的人才。
班级主持人提问:(4)请从文化生活角度为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材料一:2010年10月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会议召开之际,各国新闻机构纷纷增派驻京人手,加大报道力度。中国未来的经济政策走向、社会民生发展、外交方略等,成为外国记者们所普遍感兴趣的热点。10月27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提出,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创业机会。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要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改善消费环境。
(1)运用政治知识分析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为什么受到海外媒体高度关注?
(2)结合材料一,从社会再生产角度,谈谈我国该如何扩大内需?
材料二:改革开放30年来,尤其是本世纪头10年来,我国先富群体快速扩大,社会各群体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同时我国也出现了收入差距急剧扩大,社会不公平感明显增强的问题。未来1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10年,这个阶段必须要处理好收入分配不公、腐败等社会反响强烈的问题。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长杨宜勇说,收入分配问题,早一些时间解决可能没有实力;太晚解决错失很多机会,导致问题积重难返;现在解决这个问题正是时候。
(3)结合材料二,说明现在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正是时候”的理由
材料三:2010年11月1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当前价格形势,研究部署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政策措施。会议确定四项政策措施:确保市场供应,促进价格稳定;完善补贴制度,安排好困难群众生活;增强调控针对性,改善价格环境;加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会议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协调配合和督促检查,切实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4)材料中四项政策措施体现了国家宏观调控的哪些内容?
201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庆祝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温家宝总理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不仅要推动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1) 分析上述材料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道理。
(2)深圳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创新精神,在全国率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根据要求完成下表。
“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是我国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针对农村消费不足的现状,国家出台了“家电下乡”政策。政策规定:农户购买指定厂家的产品,可领取由中央和地方财政以直补方式给予的销售价13%的补贴。财政部、商务部决定2007年底开始在山东、河南、四川三省开展“家电下乡”财政补贴“试点工作”。后经国务院批准,试点推广到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家电下乡”刺激了农民的消费需求,带动了整个社会的消费需求。
继“家电下乡”之后,国家又出台了鼓励家电“以旧换新”的政策。试点省、市凡在规定时间内内交旧家电并购买新家电的购买人,可享受新家电售价10%的财政补贴。
材料二一些老人认为,“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现在虽然生活好了,但也不能把勤俭节约的传统丢掉。旧的家电还有用,为什么要换新的?
材料四还有人为“家电下乡”、“以旧换新”表示担心。他们认为“家电下乡”、“以旧换新”好是好,可是难保有的商家以残、次落后的商品,冒充新产品下乡、换旧,再说了,换下来那么多的旧家电会不会造成资源浪费和新的污染?
(1)运用哲学知识,说明国家“家电下乡”、“以旧换新”政策的制定及推行的合理性。
(2)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为什么有的老人不赞成“以旧换新”?
材料三也有人认为,“家电下乡”、“以旧换新”有益于国家经济发展,何乐而不为哪?
(3)“家电下乡”、“以旧换新”对国家经济发展有益,你认为“益”在哪里?
(4)请你运用有关政府的知识,给这些人做解释,打消他们的担心。
材料一2010 年 l 月 18 日至 20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30 年来中央先后召开 5 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来取了一系列措施。在经济上,发展特色农牡业,抓好一些重点大型工矿企业.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第三产业,培育各类专业市场;加大对西藏的财政投入和转移支付的力度,赋予西藏一系列财税优惠政策;推进以安居工程为突破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水电路气房和通信等设施建设;完善和落实各项增收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各族群众特别是农牧民收入;建立和健全杜会保降制度.配套了惠及各族人民的大量特珠优惠政策.如农牧民子女上学、农牧民养老保险等。在丈化上,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完善公共文化机构运行保障机制,推进基本丈化设施建设,提高精神文化产品供给能力。
材料二 在中央大力推动西藏经济发展的同时,西藏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人口与资源的矛质也日益凸显。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的西藏,自然资源虽极其丰富,但生态环晚极易破坏且难以恢复。
西藏作为传统的农牧业社会,本就存在着人口与土地、草场等资源的矛盾。随着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拥有丰富矿产资源储备的西藏,吸引了大批资金涌入进行勘探开发;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促使了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出来。树立资源环境保护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对西藏显得尤为重要。
(1)运用社会再生产的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中央政府有关经济举措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2)结合材料二中西藏的事例,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变化,并从认识论角度就当前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提出解决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