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的《雅典的泰门》中的一段:“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这句话揭露和讽刺的是( )
A.拜金主义 | B.利己主义 |
C.享乐主义 | D.个人主义 |
新中国成立以后,华罗庚、钱学森、钱三强等一大批科学家毅然放弃在国外的优裕生活回到祖国,把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上述事实说明( )
①金钱与人生没有关系 ②金钱并非人生第一要义 ③金钱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不是人生价值的决定因素 ④人的理想、人格、声誉比金钱更重要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王安石说:“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这些千古绝句说明( )
A.人应该采用安乐死亡法 |
B.长存忧患就可长生,安然快乐就会死亡 |
C.享乐主义要不得 |
D.事业成功后,就可以尽情享乐 |
享乐主义的错误和危害性表现在( )
①把吃喝玩乐作为人生的唯一目的和最大乐趣 ②只讲生活享受,不讲财富创造,把享受与创造对立起来 ③把一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受苦的基础上 ④追求个人利益和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
A.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闻一多先生曾说过:“人家是说了未必去做,我是做了未必说。”这句话揭示了实现人生价值( )
A.必须充分利用有利的社会条件 |
B.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苦干,发挥聪明才智 |
C.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
D.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 |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创造的主观条件,包括( )
①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②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苦干,发挥聪明才智 ③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 ④要有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湖南怀化学院经济管理系2003级学生洪战辉带着捡来的妹妹艰难求学的事迹,在全国大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教育部于2005年12月16日发出《关于开展向洪战辉同学学习的通知》。洪战辉在逆境中直面困难、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说到底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现阶段我们之所以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因为( )
①艰苦奋斗是有志者应有的精神境界 ②社会的进步发展,需要艰苦奋斗的支撑 ③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④艰苦奋斗有利于消除个人利益
A.①②④ | B.②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湖南怀化学院经济管理系2003级学生洪战辉带着捡来的妹妹艰难求学的事迹,在全国大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教育部于2005年12月16日发出《关于开展向洪战辉同学学习的通知》。洪战辉说:“人最可怕的不是没钱,而是缺精神。”这是因为( )
A.金钱对人生没有实在意义 |
B.金钱不是人生的全部要义,因而不应该注重金钱 |
C.精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物质财富 |
D.有了精神就有了金钱 |
2005年春节晚会上,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演员邰丽华率领20位残疾人演员表演的舞蹈《千手观音》,以其优美的韵律与造型,征服了海内外观众。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A.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个人作出艰苦的努力 |
B.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基础 |
C.精神贡献的价值远远大于物质贡献 |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从经济上说,我国持续通过改革开放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是因为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
B.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C.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
D.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
胡锦涛多次强调,领导干部的政绩应切实是为了人民群众,而不是为了个人私利。这表明,在政绩问题上我们应该坚持的价值评判标准是()
A.看其是否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
B.看其是否符合党组织的需要 |
C.看其是否把个人利益和群众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 |
D.看其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
在2008年初的那场罕见的冰雪灾害中,总有一些画面震撼人心,总有一些画面难以忘怀。冰雪中的真情给我们的人生观启示是( )
A.人生的真正价值在子对社会的贡献 | B.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
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 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
改革开放以前,人们普遍推崇的是“工作着是美丽的”,而把追求生活品味的行为斥之为“小资产阶级情调”。现在,人们普遍推崇“美丽地工作着”,开始追求“小资情调了”。这主要表明
A.立场不同,人们的认识必然不同 |
B.价值观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
C.一些人步入了享乐主义误区 |
D.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
同为宋朝的文化民流,苏东坡的《食荔枝》对广东的荔枝赞不绝口,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蔡襄的《荔枝谱》却说天下的荔枝,以闽中为第一,蜀州次之,岭南为下。这说明
A.价值判断总是有主观性的 |
B.“趣味无商量”,美食评鉴没有客观标准 |
C.两种评价都受乡土观念的影响,把自己家乡的荔枝说成是最好的 |
D.价值判断有阶级性,蔡襄是奸臣,所以不能客观地看待广东荔枝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