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21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到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输往沿途各国,带去了中华文明和友好,赢得了各国人民的赞誉和喜爱。千百年来,不同的文化在古丝绸之路上交相辉映、相互激荡,积淀形成了世人共知和推崇的和平、开放、包容、互信、互利的丝绸之路精神,而且不断注入时代内涵。
材料二:为了建立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党中央深入研究当前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分别于2013年9月和10月提出了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这对开创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促进世界和平发展,都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2015年2月1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安排部署了2015年及今后一段时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事项和重点工作。
(1)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中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相关知识,分析推进 “一带一路”战略的积极意义。
(2)结合材料二,从认识论角度说明党中央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前提是什么?并从唯物史观角度谈谈我国应如何推进“一带一路”战略。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必须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把行之有效的文化经济政策法定化,健全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的制度规范;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必须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提高普法实效;必须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
(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知识回答,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
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要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
(2)结合材料二,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如何“坚持立法先行”?
2000多年前,儒家创始人孔子就对“和”的思想进行了论述。他提出“礼之用,和为贵”,把“和”视为做人处事的重要标准;他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命题, 指出“同”并非“和”的先决条件,能在“不同”中求“和”才是最高境界。“和”的思想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往、吸收、融合,对中国的外交哲学和对外交往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中国政府又提出和谐世界的外交方略,向世界表明,不断发展的中国,将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共存、共生、共赢”的思想,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中国与其他国家开展文化交流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运用矛盾的有关知识,简析“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念对我国处理外交事务的启示。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2014年6月,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历史上,丝绸之路是中西人员交往、商业贸易的重要通道,促进了亚欧大陆经济、文化、社会交流。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代,丝绸之路的合作精神正在发扬光大,我国倡导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的理念,着力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我国发展与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之间的教育合作、经济合作、民间交往,推进相关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互联互通,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得到了相关国家人民支持。民心相通为促进区域互联互通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促进文化交流的作用。
截至2014年底,全球已有127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476所孔子学院和851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孔子学院采取中外学校合作办学模式,中外双方共同投入,资金管理执行双方法律,坚持共建、共管、共享、共赢,共派师资和管理人员。日常运行以外方为主,既遵守《孔子学院章程》,统一名称、统一标识,又充分尊重各国首创精神和办学特色,园地制宜、灵活多样地开展汉语教学和文化交流活动。孔子学院创办于2004年,旨在帮助各国人民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推动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让“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得到传承和发扬,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平台。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说明孔子学院为什么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平台”?
2014年1月,国务院批复陕西“西咸新区”为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有专家认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要文化先行一步,加强沿线国家文化的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做到民心相通。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材料中观点合理性的理由,并为如何做到民心相通提一些政策性建议。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且常常各自以自己的文化为优越,视其他文化为危险物。当它们在传播接触的时候,便产生了竞争、对抗甚至企图消灭对方的状况,此种冲突叫做文化冲突。
电影《刮痧》讲述了一个美籍华人在美生活中遇到的一个困扰。影片主人公的儿子感冒,恰逢爷爷来美探亲,于是爷爷使用了中国古老的治疗方法——刮痧给孙子治病。而这被美国人认为是不符合儿童保护法的,于是被福利院的人员将孩子强制抱走,并剥夺了其父母的抚养权。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一切优秀
文化成果,引进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的人才、技术、经营管理经验。同时,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在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应如何应对文化冲突。
(2)有人认为从文化冲突的事例中可以得出结论:“有什么样的文化心态,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冲突。”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说明理由。
(3)请为我国文化安全宣传教育策划两项活动,并说明理由。
羊年春节, 记录片《穹顶之下》在网络迅速传播。该片运用了信息可视化等很多新媒体的呈现手段,展现形式也更加新颖。它以大量的数据向我们讲述了雾霾的来源及危害,揭秘了我国煤炭、石油、钢铁、汽车等行业在环保方面存在的问题,传达了普通民众的诉求, 有利于唤醒公民的环保意识。我们没有权利只知消费不知克制,我们没有权利只知抱怨不知建设,环境质量的改善需要国家、社会、公民的共同努力,我们的世界需要我们的共同守护。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请运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知识,阐述应怎样共同守护我们的世界。
(2)请运用文化传播和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穹顶之下》能够迅速传播的原因。
材料一:2015年5月,江苏综艺频道举办的《江苏方言大赛》第二季正式和观众见面。《江苏方言大赛》基本操作方式是参赛者通过听读,将题目中方言的大致含义写下来。大赛只考察对方言含义的理解,并不要求参赛者们会说不同的方言,或者写下正确的汉字,因为好多方言只是口口相传,并没有文字传承。有人认为,方言听写大赛除了娱乐性外,人们更看重的是它传递的文化意义。
材料二:第二季方言大赛用当下的时尚、流行元素对方言进行包装,既能推动当地文化发展,又能够以多元、新鲜的形式让古老方言呈现新气象。考题除接地气、讲人文之外,还融合各地特色、人文风貌,出题方式上既体现评弹、白局等各地传统曲艺,也有rap、老外游江苏等新风尚元素的融入,各地热心观众通过外拍短片出题,让乡音乡情醇美难忘。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阅读材料一,说明江苏方言大赛所具有的文化价值。
(2)依据材料二,说说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化创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应有之义。然而面对我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不少文化企业所创作的文化产品却难以取得理想的经济、文化与社会效益,更不用说走出国门了。究其原因大多在于对历史的过度娱乐化、同质化以及一味抄袭国外产品而缺乏创新,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相去甚远。反观众多的结合本土文化元素与外国文化元素的好莱坞大片却能引领潮流,风靡全球,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为文化企业打造文化精品提出合理化建议。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成熟的实践经验不断进行理论总结和升华:十五大,正式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治国理政的建设目标;十六大,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十七大,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依宪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等一系列提升党治国理政理念的新观点、新举措,凸显法治在国家建设中的主导地位。
(2)结合材料二,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分析我国法治思想演变所蕴含的哲理。
我国的“一路一带”构想正在从梦想变为现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日来,某些国家以“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质疑中国的“一路一带”构想。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尹卓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全球化时代的高度开放性,不仅在地域和国别上开放,也在合作领域与项目上开放,其本质是倡导建立一个共同合作平台,体现的是和平意图,把它同马歇尔计划相比,完全是历史上的无知;中国本着与邻为善、富邻、睦邻的原则,希望建设一个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共同利益平台;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和势力范围,不干涉地区国家内政,与其他既有地区机制和倡议并行不悖。
材料二:“一带一路”构想是建立在深厚的历史与人文的基础之上的。两千多年前,我国出现了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古丝绸之路;随着古代航海业的不断发展,中外之间的海上贸易运输日益兴起,逐渐形成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与欧亚非各国之间商业贸易的通道,更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今天,在世界经济不均衡发展格局日益强化的情形下,“一带一路”建设要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我国与沿线国家世代友好的基本精神,建立互相包容的合作理念,促进文化相互交融。
(1)结合材料一,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分析我国在面对其他国家质疑,推行该构想时应如何减少质疑增加认可。
(2)请结合材料二,指出丝绸之路向 “一带一路”发展过程中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且常常各自以自己的文化为优越,视其他文化为危险物。当它们在传播接触的时候,便产生了竞争、对抗甚至企图消灭对方的状况,此种冲突叫做文化冲突。
电影《刮痧》讲述了一个美籍华人在美生活中遇到的一个困扰。影片主人公的儿子感冒,恰逢爷爷来美探亲,于是爷爷使用了中国古老的治疗方法——刮痧给孙子治病。而这被美国人认为是不符合儿童保护法的,于是被福利院的人员将孩子强制抱走,并剥夺了其父母的抚养权。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一切优秀
文化成果,引进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的人才、技术、经营管理经验。同时,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在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应如何应对文化冲突。
(2)请为我国文化安全宣传教育策划两项活动,并说明理由。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参加2015年两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就如何加强“一带一路”建设献计献策。
材料: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建议:
掌握遗产资源,夯实丝路认知——主动组织“一带一路”上的丝绸文化遗产调查,掌握丝绸文化遗产资源;用文物、图像、文献实证的丝绸史实构划一幅权威的丝绸之路,夯实丝绸之路中丝绸的话语权。
抓住重点项目,保护丝路遗产——充分利用我国在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方面的技术力量,推出“一带一路”出土丝绸文物及相关遗址的技术研究和保护项目。
做好展示平台,传播丝绸文化——充分利用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的陈列展示功能,主动对接国外著名博物馆进行展览交换,把以丝路之绸为主题的展览推向海外,传播中国丝绸文化。
传承丝绸技艺,开发丝绸产品——发挥“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作用,让丝绸文化遗产在今天的丝绸原产地得到生产性保护,建设蚕桑生态基地和丝绸特色小镇,集聚非遗传承人、民间工艺师、纤维艺术家、时尚设计师及相关企业,打造具有中国元素的丝绸特色产品,重振丝绸辉煌。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说明上述“建议”的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两位学者就此展开讨论。
学者甲: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足以证明它具有不容置疑的存在合理性和顽强的生命力。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一样,都有其鲜明特色、独特创造、价值理念,两者之间也存在共同的、普世性的理念,如诚信的价值理念。把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中任何独特价值理念说成是普世性价值理念,都是错误的。
学者乙: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趋势发展,不同民族的文化既要面对彼此之间的冲突,也要共同面对如何适应社会生活急剧变化的挑战。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不同民族文化既要保持自己的特色,又要加强交流,借鉴和吸收其他文化的合理价值。
结合两位学者的观点,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从“增强文化自信必须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与“增强文化自信必须借鉴和吸收其他文化合理价值”中任选一个观点,进行论证。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中外合作交流。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与12月9日举行,“一带一路”是此次会议的重要议题,“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带一路”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它将充分依靠中国有关国家既有的多双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打破原有点状、块状的区域发展模式,更强调省区之间的互联互通,产业承接与转移,加快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请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