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我国名为“地球深部探测”的“入地”探测已全面展开,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地质勘探计划。这一计划集合了上千名科研人员,共实施大地电磁探测、地壳全元素探测等九个实验项目,将在2012年底前完成。在深部探测计划的基础上,我国科学家正在筹划详细揭示我国地壳结构的“地壳探测工程”,为保障资源供应、防灾减灾等提供全面的深部数据和信息。
(1)我国展开“入地”探测,获取地球深部数据和信息,能体现哲学上的哪对关系?
(2)请运用哲学知识简要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展开“入地”探测?(选择唯物论或者认识论一个观点回答)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情境一:随着人口剧增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气候问题,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在此背景下,人们提出了以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为核心的低碳经济模式。现在低碳生活方式已成为一种时尚,这必将影响和改善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
(1)运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
情境二:2011年8月江苏省政府连续出台两个意见,要求进一步做好当前节能减排工作,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的年度和“十二五”目标任务。意见强调,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突出重点领域和行业,从源头上控制能耗过快增长和新增排放增多。要尽快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体城乡居民共同推进的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工作格局。
(2)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分析节能减排工作格局的合理性。
情境三:请为推进节能消耗、低碳生活提两点建议,并写出哲学依据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1年10月31日,第70亿个人类居民降临地球。
“70亿”的地球是个有些沉重的话题。曾几何时,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时代,从家庭到国家,都渴望着人口的增加,认为人就意味着生存力、发展力。今天世界70亿人口压力的大背景下,却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劳动力不足、人口老龄化,社会福利体系负担重、经济增长乏力;而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庞大、人口增长过快,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不堪重负。
(1)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请运用矛盾特殊性的观点,说明你对世界人口问题的认识。
(2)从“生存力、发展力”到“地球的压力”,人们对人口增长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在生产力落后的时代,人类对人口增长的认识错了吗?请运用真理的知识加以分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改革开放之初,深圳、厦门等四个经济特区的发展是摸着石头过河,“你们自己去搞,闯出一条血路来”(邓小平语)。现在的区域发展,首先需要制定发展规划,在反复论证基础上才开始实施。如2004年福建省在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设想。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今年初国务院批准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将全面展开。
请结合材料,从认识论角度分析我国区域发展中由先“闯”到反复论证制定规划这一变化发生的原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1年10月22日,中国环境报山东新闻宣传工作会议召 开。
材料一 会议指出,“十二五”环保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各级环保部门要进一步做好环境新闻宣传工作,积极发挥媒体的舆论引导、政策指导、舆论监督、资讯服务作用,弘扬新时期环保精神,提升公众环境意识,让环境保护真正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1)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加强环保宣传工作。
材料二 近年来,山东省瞄准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目标,以关键领域的突破带动技术创新的整体跨越,一大批重点项目跻身国家计划。同时,以科技创新作标尺,对那些高能耗、高污染、高产剩等科技含量低的产业,坚决压坚决砍;对那些节约型、环保型、短缺型等科技含量高,自主创新潜力大的产业,坚决保猛支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结合材料,说明山东省上述做法的辩证法依据。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们常说“仓廪实则知荣辱”,但仓廪实未必知礼节的情况比比皆是,而经济不发达国家也可以有文化的富足。至于以经济建设代替文化建设,认为经济的发展能够自然地解决文化的危机,则更属无稽之谈。
材料二: 2011年 5月24日,国家六大部委领导齐聚北京,直面食品安全问题。针对食品安全事件屡禁不止问题,强调要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制定重点整治严厉打击的措施,既严格的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又严格落实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的监管执法责任,共同来保障食品消费安全。
(1)请运用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分析“仓廪实则知荣辱”这一观点。
(2)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国家六大部委领导直面食品安全问题的哲学依据。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2012年2月14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的科学家颁奖。透过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可以看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在成为全民族的共同追求,科技创新、科教兴国战略正在日新月异地改写着人们今天的生活,描绘着明天更加美好的蓝图。
(1)结合材料一,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国家为什么要大力支持科技创新。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巨大成就。目前,我国农业科技的贡献率为53.5%,超过了土地、劳动力及物质投入等要素,涌现出以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代表的一批世界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但农业科技的研发投入与贡献率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某校同学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深入农村对农民进行采访。
问:您对今后农业生产有何期盼?
农民甲:这些年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我们文化水平不高,资金短缺,市场风险又大,常常种什么亏什么,希望多些农业科技人员下乡,指导和帮助我们致富。
农民乙:感谢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但农资价格上涨快,加上假种子和假化肥的坑害,粮食种植收益不高,希望政府能增加农业补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增加我们的收入。
(2)结合材料二,请运用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就其中一位农民的期盼提出合理化建议。
材料三  2011年作为“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如“天宫一号”成功发射并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蛟龙”号深度探海、“超级稻”产量突破900公斤等。这些都是我国科技人员尊重科学,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机制推动工作,大胆探索创新、自强不息、埋头苦干的结果。
(3)结合材料一、三,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科学技术的原因。(8分)
(4)结合材料三,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说明我国在重点领域核心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所遵循的方法论原则。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3年11月,万众瞩目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回顾党的历届三中全会,每一次全会都会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作出重要决议,推动我国的改革事业大踏步向前迈进。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十三届三中全会强调在进行价格改革的同时有领导有秩序地推进相互配套的全面改革;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从历次三中全会中心议题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对于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方式的认识随着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而不断发展、不断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十八届三中全会必将会引领我国改革事业走向崭新的阶段。
(1)结合材料,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历届三中全会通过相关决议的哲学依据。
(2)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相关知识,谈谈你对历届三中全会主题变化演进的认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如果问十八大报告中哪一个新词汇最能激起社会各界的共鸣、最受普通群众欢迎,“美丽中国”无疑会首当其冲。
材料一: “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材料二: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感受。改革发展让我们摆脱贫困,我们不要山清水秀却贫穷落后,但是强大富裕环境质量很差同样不是美丽的中国。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脚踏实地、不懈努力,我们一定能实现“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美好愿景。
(1)结合材料一,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唯物论哲学依据
(2)结合材料二,用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阐释我们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一定能实现“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美好愿景。
(3)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分析建设“美丽中国”对个人消费、企业生产经营可能带来哪些影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经济发展至今,总量和速度已不是主要问题,内部结构的调整才是要害,一方面要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要实施创新驱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说:“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是当前最突出的经济结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地方政府在主导产业发展,根本化解办法是靠市场机制,使市场优胜劣汰的作用能够发挥出来。”
近十年来,中央淘汰过剩产能的工作陷入了“越淘汰越过剩”的怪圈:2003年国务院列入过剩产能名单的有钢铁、电解铝、水泥三个行业,2006年增加到10个,2013年扩大到19个。因为这些项目投资大、产值高,能强力拉动地方GDP,带来税收和就业。市场好时,地方政府有强烈的意愿推进本地企业产能扩张,市场差时,则会本能地阻碍本地企业退出或被兼并,甚至“别人下马我上马”。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越淘汰越过剩”是市场机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
(1)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为我国化解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出谋划策。
(2)有人说,化解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的关键是要“管住政府”,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分析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3)运用生活与哲学的有关知识分析地方政府在化解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方面的方法论要求。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注:PM2.5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是造成空气污染的污染物。
材料二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生活,关乎民族未来。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向污染宣战,下决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我们追求的发展,是提高质量效益、推进转型升级、改善人民生活的发展。
材料三 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指出,当前我国大气污染形势严峻,大气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建立监测预警应急体系,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妥善应对大气污染,力争用五年或更长时间,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使全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生活信息。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知识,说明我国应如何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3)结合材料三分析,我国政府是怎样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原理的?又是怎样把握“事物的变化状态”的?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三农”问题事关中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大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农业部认真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让农业科技创新源泉充分涌流,需要政府构建高效的资源配置机制,使人才、资本等要素市场充分发挥对创新的积极作用;需要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中各类创新要素的利益分配政策,完善创新税收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制度;需要健全创新法治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政府如何才能让农业科技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材料二:某县根据本地实际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柠檬种植的优惠政策,该县已成为全国唯一的柠檬商品生产基地县,其产量、规模、市场占有率占全国80%以上。但近年人们发现柠檬深加工产品的效益远比柠檬鲜果好得多,于是建议政府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引进并帮助企业进行柠檬产品的深度开发。当地政府广泛听取意见后,邀请专家进行论证,组织企业家实地考察,在保持原有优惠政策的同时又出台了技术支持和资金补贴等扶持政策,引导企业产品转型升级,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2)结合材料二,运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知识,分析某县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措施的合理性。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近年来GDP和城镇化率状况图。

注:城镇化率通常指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发达国家城镇化率一般达到80%。目前,我国城镇化率按户籍人口计算仅35%左右。
材料二:城镇在聚集人才、聚集科技、聚集产业等方面有独特的功能。研究表明,城镇化每提高l%,可以替代出口10万亿元。未来10年,我国每年新增城镇人口将达到2000多万人,每年需要商品房至少是6亿平方米以上,再加上配套的商业、交通、医院、学校等,这是中国经济转型内需拉动经济成长的一个根本动力。
材料三:城镇化的发展在推进的同时,也对我国传统农村生活方式产生着巨大冲击。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回不去的故乡”成为很多人的共同“乡愁”。某地充分借鉴首批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的成功经验,大力宣传农村生态文明意识,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并派专人深挖历史古韵。延续古风民俗,保持住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乡村风貌。同时,依托已有的旧祠堂、古书院、大会堂建设村级文化综合阵地,打造农民精神家园,在身有所栖的同时心有所寄,做到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材料四:袁隆平扎根农业第一线,他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使中国整个水稻的产量提高了20%,增产的粮食每年可以解决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李振声带领的团队在当地农民的配合下培育出了优质小麦新品种,在我国北方大面积推广种植,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小麦产量;著名杂交玉米专家李登海,创造了7个中国夏玉米高产纪录,他的种子在全国推广10多亿亩,增产1000多亿千克,增效1000多亿元!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
(2)结合材料三,运用唯物论的观点解析该地的做法。
(3)结合材料四,从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角度,谈谈这些科学家的成就对你的人生启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键盘书写,用惯了电脑的人手写汉字的能力会下降。针对汉字书写危机,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活动主宣传语: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节目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引起一轮查字典、手写热、练书法的浪潮。
材料二:;“十二五”期间我国有关部门推出了针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保护与开发的相关项目,如新闻出版总署提出建设“中华字库工程”,该工程将收集现有文献资料中的汉字形体和少数民族文字形体,建立字际联系。为了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与此同时,国家号召在全社会要推广和使用普通话。
(1)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材料一央视科教频道推出汉字听写大会的原因。
(2)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相关知识分析,我们如何通过把保护民族语言和推广普通话有机结合来从而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水资源利用中的民生问题引起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为此,我国政府加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法》,规范取水许可管理,完善水资源综合规划,深化水价改革,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推动了饮水安全、节水改造等民生水利工程建设。
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上述材料。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政治意识的内容和本质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