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这两种观点
①都是脱离运动谈物质
②都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③都属于唯心主义
④没有认识到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其中“客观实在”是从
A.自然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
B.社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
C.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本质 |
D.万事万物的总和 |
2015年6月30日(格林尼治时间)全球实施一个正闰秒,全世界的钟表都拨慢一秒钟。这“滴答”一秒虽然人们感觉不出来,但对于航天、电子通信、全球定位系统等领域而言,影响重大。闰秒现象告诉我们
①世界是可知的,人类能够认识任何事物
②要在事物固有的联系中认识和把握事物
③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并遵循固有的规律
④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当前,我国以速度为中心的发展模式所导致的一系列后果不断显现,例如资源浪费与枯竭、环境恶化、高房价的压力、地方负债过多等,已经构成国家发展的风险。这充分证明
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联系
②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存在规律
③在客观规律面前,人们常常是无能为力的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G市连续多日干旱,2015年6月16日19时~17日08时,受冷空气影响,G市出现降雨天气过程。为此,市气象局人影响天气办公室决定开展首次人工增雨作业。作业后,全市普遍出现小雨天气过程,个别地区达到中雨量级。这一过程和结果说明
①人类利用自然规律离不开一定的客观条件
②人类充分认识规律就能利用规律为已服务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改变客观事物的状态
④意识活动的创造性保证了改造世界的成功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我国古诗词、谚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欲速则不达”的哲学寓意是( )
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
B.要提高办事效率,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
C.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
D.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
《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表明( )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C.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C.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是改造的
有两位画家以《安静》为题各画了一张画,一位画了一个湖,湖面平静,倒映着远山和湖边的花草,好像一面镜子。另一位则画了一个激湍直泻的瀑布,旁边一棵小树,树上一个鸟巢,巢里一只小鸟,小鸟在睡觉。后一位画家才真正理解安静的真义,因为他懂得( )
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④任何物质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A.①③ | B.①④ | C.①② | D.②④ |
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下列诗句中与此寓意相近的是( )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 |
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 |
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 |
D.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 |
2015年初,引发人们广泛关注的电影《狼图腾》与纪录片《穹顶之下》内容虽然迥异,但主题都是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围绕这一主题我们应深刻把握
①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尊重客观规律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前提
③自然生态与人类发展的矛盾不可协调
④人存在于自然系统之中并给予重大影响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蕴含的哲理是( )
A.自然界是不变的,而人是在变化的 |
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 |
C.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运动,但根本性质不变 |
D.事物本身不变,但人的心情在变化 |
今日之忧"天"不再是无稽之谈了。现在的天空不再让人欢喜而让人忧,这是因为( )
A.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 |
B.事物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
C.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 |
D.以错误认识引导下的实践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 |
"如果人类继续破坏和浪费水资源,那么人类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这句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水资源有限的,要节约用水
②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③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将受惩罚
④要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
A.②③④ | B.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据调查,新一代创业者并不愿意做“风口上的那头猪”他们想做的是现在世界上没有的商业模式,在他们看来:现在行得通的模式在未来未必仍然可行,而在未来行得通的模式可能现在并不被理解。他们的观点
①错误,这是以主观臆造的联系代替客观规律
②正确,因为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③错误,妤高骛远,没有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④正确,因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