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做法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的是( )
①尊重民族间的差异,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②保障民族地区的人大、政府、法院等自治机关更好地行使权力
③反对国际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干涉我国内政
④在民族区、民族州、民族乡等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A.①④ | B.①③ | C.②③ | D.①② |
2014年11月20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30周年,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下列选项中,支撑此论点的论据是
①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②我国“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③我国在各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自治权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A.①② | B.①④ | C.③④ | D.②③ |
“民族睦则社稷固”这句话主要强调
A.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决定条件 |
B.民族平等有利促进实现民族团结 |
C.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的基础,社会稳定的前提 |
D.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
国家宗教事务局发布关于在全国宗教界开展“宗教慈善周”活动的通知。全国各宗教组织积极响应,纷纷表示要以“慈爱人间,五教同行”为主题,在扶贫、救灾、助残、义诊等方面发挥自身的作用。开展“宗教慈善周”活动
A.有利于引导信教群众进一步弘扬科学精神 |
B.可以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
C.是保护我国宗教界合法权益的必然之举 |
D.目的是要改变我国信教群众的世界观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由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构成
③坚定不移发展人民民主,切实保证广大人民民主权利的实现,是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④三者分别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途径、根本保障和行动指南
A.①③ | B.①④ | C.③④ | D.①② |
下列做法符合我国宗教政策的是
A.在学校散发宣扬宗教的传单 |
B.在寺庙向香客传播无神论思想 |
C.在家中供奉神像,早晚跪拜 |
D.借宗教名义损害他人身体健康 |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将使得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发生巨变,由原来的东部沿海绝对主导,向东西两翼展开逐步过渡,这样,西部民族地区将一跃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将
A.消除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等发展的不平衡状况 |
B.有利于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
C.充分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享有高度的民族自治权 |
D.促进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形成 |
中国处理好民族关系的成功经验有
①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
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③消除民族差异,实现各民族融合
④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2014年12月13日是我国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天,南京市五大宗教举行公祭日纪念活动,哀悼死难同胞、祝愿国富民强、祈求世界和平。这一活动表明( )
A.政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
B.宗教影响每个人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 |
C.宗教始终发挥积极作用 |
D.我国宗教活动为国家利益服务 |
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5年7月16日赴吉林省延边州考察,指出:我们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全面小康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哪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大家都要过上全面小康的生活。这说明我国( )
①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②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原则
④坚持民族平等原则
A.①④ | B.①③ | C.②④ | D.②③ |
2015年5月4日,外交部发言人就美国国际宗教自由委员会发布2015年报告涉华内容等回答记者问时指出,中方已就此向美方提出交涉,并敦促美方停止以宗教问题为借口干涉中国内政。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 )
①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②奉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③坚持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④坚持宗教事务自主自办
A.①③ | B.②④ | C.②③ | D.③④ |
我国是多宗教的国家。下列选项不符合我国现行宗教政策的是
A.某宗教领袖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
B.我国穆斯林群众自费前往沙特阿拉伯朝觐 |
C.某高中生劝阻其母亲参加正常的宗教活动 |
D.某中学生发起“校园拒绝邪教”签名活动 |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对民族地区实行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不断加大投资力度。这些举措能够
A.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
B.扩大民族地区的自治权 |
C.消除民族地区的发展差距 |
D.促进民族地区的共同繁荣 |
在我国实行民族自治有其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具体表现在
①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
②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③“大聚居、小杂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④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互相依存的民族关系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