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材料二 2003年9月19日,中央文明委决定,授予张丽莉等54名同志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王凤进等265名同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全国道德模范是当代中国的道德标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他们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道德情怀,见义勇为、勇于担当的无畏精神,以诚待人、守信践诺的为人品格,敬业奉献、勤勉做事的职业操守,孝老爱亲、血脉相依的至美真情,彰显了人间大爱,展现了人性大美,感动了全社会,温暖了全中国。广泛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弘扬真善美,必将激励人们传播正能量,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努力奋斗。
(1)结合材料一,运用《生活与哲学》中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关系分析怎样实现中国梦。
(2)结合材料二,运用公民道德建设的相关知识,为公民如何发挥道德正能量提出合理化建议。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历览前朝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然而,当今“舌尖上的浪费”令人触目惊心。我国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 000亿元,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厉行节约、杜绝铺张浪费已经刻不容缓。
材料二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有代表递交提案,建议将“勤俭节约”纳入基本国策,坚持不懈地开展“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教育,不断提升公民的节约意识,使之成为公民基本的道德准则,自觉提高道德素养。
(1)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树立勤俭节约意识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谈谈人大代表和人民的关系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准。近年来我国政府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部署,以增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以公共财政为支撑,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传播能力,加强文化的交流传播,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实施名家大师培训工程,造就一批文化领军人物。
材料二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必须扩大文化领域的对外开放。有人认为,国际关系就是文化关系,文化冲突是决定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政府为增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所作出的部署的依据。
(2)结合材料二,运用国际关系的相关知识,简评“国际关系就是文化关系,文化冲突是决定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的观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0年,上海人陆士嬛在幻想小说《新中国》里记载了一个神奇的梦,梦中主人公随时光穿梭,看到“万国博览会”在上海浦东举行,为方便市民参观,上海滩建成了浦东大铁桥和越江隧道,还造了地铁,工厂中的机器有鬼斧神工之妙,租界的治外法权已经收回,汉语成了世界通用的流行语言……最后梦中人一跤跌醒,却言道:“休说是梦,到那时,真有这景象也未可知。”
1920年,孙中山先生完成《建国方略》一书,书中提出了修建三峡水利、建设高原铁路系统等宏伟设想,构想了工厂遍地、机器轰鸣、高楼大厦矗立城乡、火车轮船繁忙往返的现代化景象,描绘了“万众一心,急起直追,以我五千年文明优秀之民族,应世界之潮流,而建设以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乐之国家”的愿景。
(1)用意识能动性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
材料二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逐步实现这个目标”。
(2)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为什么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3)为早日实现“中国梦”,更好履行文化职能,请给政府提出两点合理化建议。
2013年7月16日至8月25日,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组委会在各大报刊、网络同步刊登318名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他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和孝老爱亲的善举感动中国,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发挥了引领道德风尚的积极作用,营造了学习、关爱、崇尚、争当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传递着巨大的道德正能量,将激励更多的人用实际行动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说明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传递道德正能量的意义。
(2)从价值观的角度,谈谈青年学生应怎样用实际行动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从个人的角度看,要解决漫画中的矛盾需要( )
A.为好人好事提供法律保障 |
B.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C.加强诚信建设,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 |
D.加强道德修养,自觉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
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有一生奉献给核事业的科学家,也有用行动注解孝德的好儿子,还有守礁二十年的南海卫士等等。在这些道德人物身上,我们感受到( )
A.爱国主义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 |
B.民族精神是各种思想文化的“主心骨” |
C.应坚持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统一 |
D.传统文化有鲜明的民族性、继承性和先进性 |
中国已经进入到了从国家战略层面尚美、求美,从社会层面发现美、呼唤美、弘扬美,从个体内心认同美、追随美的时代。用美丽心灵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我们( )
①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②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④把科学文化建设作为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A.①③ | B.②④ | C.②③ | D.③④ |
2013年继中国游客在埃及神庙写“到此一游”后,一张中国游客卢浮宫前水池泡脚的照片,引发了关于国人文明素养的热烈讨论。人民日报评论国人陋习:若不改正,或面临“开除国籍”的危险。这说明( )
A.应坚持个人的合法权利 |
B.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升公共意识 |
C.应消除国际文化差距 |
D.应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 |
如今,互联网已成为未成年人认知和参与社会的新途径。调查显示,我国未成年人中,91.4%使用过互联网,72.5%上网时遭遇过不良信息,64.9%会模仿网络语言和行为。因此,文化建设应当( )
①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净化网络社会文化环境
②深入开展道德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道德修养
③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全方位提升文化竞争力
④积极推广信息技术,促进传媒的商业化发展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创造幸福中国,实现中国梦想”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材料一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其中蕴含着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蕴含着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蕴含着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文明特征”;蕴含着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价值特征”。
材料二 我国宪法是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证人民民主权利、保障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根本法制保证。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我们要以宪法为最高法律规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起建设,实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制度化、法制化。
材料三 在媒体发达的今天,我们爱上了“吐槽”,“牢骚”成了家常便饭,而“正能量”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正能量”越多,社会才会充满希望。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正能量”的注入。
(1)依据材料一,简要说明如何用“系统优化方法”来指导实现中国梦。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社会各方面应如何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制度化、法制化。
(3)依据材料三,结合你所学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思考并回答政府应如何积极创造 “正能量”。
幸福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探索它的真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央视走基层,假日街头特别调查“你幸福吗?”部分路人回答摘录如下:
路人甲:我是在校大学生,能进入高校学习,觉得很幸福了,但更期盼高校能教给我们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东西。
路人乙:我们上了年纪的人,能有个依靠就是幸福,现在我每月能拿到几百元的养老金,虽然不多,但我觉得还是幸福的。
路人丙:我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每天忙碌修筑高楼大厦,但远在千里之外的老家却还是低矮的土坯房,破烂不堪,觉得十分心酸、难过。
路人丁:我是一个小商贩,起早贪黑一天能赚100元钱就觉得很幸福了,但有时要与城管“斗智斗勇”也很烦,希望有人关心我们的生存状况。
材料二
注:此图为对京沪穗三市居民幸福感的调查。
(1)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建设的知识分析居民的期盼。
材料三 党的十八大镌刻着党对13亿人的幸福承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2)结合材料三,运用中国共产党的有关知识分析党的十八大为什么要对13亿人的幸福作出承诺。
材料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3)结合材料四,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请你就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出合理化建议。
政府职能定位要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动态相适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民的利益诉求也越来越多样。一方面,政府要充分尊重宪法和法律的权威,确保国家行政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维护合理诉求,另一方面要及时进行职能转变,更好地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反映利益诉求、协调利益矛盾中的作用,增强工作透明度。公民也应具有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素养和意识,通过恰当方式反映诉求,寻求政府帮助和解决,为政府决策提供真实情况和建议,从而实现政府与公民的良性互动,建立社会和谐稳定的长效机制。
材料二 原铁道部统管着中国铁路的规划、投资、建设、监理、运营以及安全,这种体制存在政企不分、运力紧张与资源闲置并存等问题。这次改革撤销了铁道部,其企业职责由新组建的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拟订规划和政策的行政职责划入交通运输部,其他行政职责由国家铁路局承担。在政府职能整合的背后,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调整:政府不再大包大揽,将经营权下放给企业,让企业在不断深入的市场化竞争中,盘活铁路交通的经营。
材料三 针对农村精神文化匮乏、社会动员管理困难等问题,某县政府创造性开展“舞动乡村”文化活动。公共图书馆和部分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投入资金,基本实现村村有农家书屋;组织村民现场“讲、评、议”好人好事,发动基层文化志愿者开展“舞动乡村”主题曲征集活动,将思想道德、尊老敬亲、热爱家乡等内容作为新词,老歌新唱,歌颂生活,从而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1)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一,谈谈应如何实现政府与公民的良性互动。
(2)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这次铁路改革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何意义。
(3)结合材料三,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说明该县政府开展“舞动乡村”活动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积极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展,越需要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内容。从下面漫画中可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是( )
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
B.增强诚信意识 |
C.社会公德 |
D.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
当前,受经济利益、多元思想、多元文化的影响,社会出现了一些道德危机和道德焦虑。面对跌倒的老人无人敢扶,轧伤了的孩子无人敢救;做了好事反成肇事者,见义勇为反而走上被告席……但也应当看到,这只是社会的个别行为和少数现象。近年,无私救助溺水者的“最美女护士”、用双臂撑起坠楼男孩生命的四位“最美民工”、为孩子教育而奉献青春的“最美乡村教师”、尽职尽孝的“最美母亲”……他们的行为激发了社会向善的力量,让生活变得温暖明亮。
结合自身实际,运用“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的相关知识,谈谈青年学生如何提升思想道德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