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2014美好安徽建设。阅读相关信息,回答问题。
信息一: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呈现出更高发展层次的状态。对于我省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省份来说,主动适应新形势尤为重要。但当前,安徽经济仍然以要素驱动、投资驱动为主,而且同样面临多挑战。从根本上分析,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存在高端缺失、低端过剩问题,可以概括缺创新、缺技术、缺人才、缺设计。如何应对“新常态”,创造安徽经济发展的新辉煌,这是我们经济成长中的烦恼。
(1)结合信息一,运用企业经营的知识,回答如何消除经济成长中的烦恼。
信息二:踏上改革发展“新征程”
踏上改革发展“新征程”,更为关键的是要主动作为。只有结合安徽发展实际,因势而谋,科学布局,精准发力,才能赢得发展先机。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用足用活政策,把安徽特有的优势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把一切有利于创造创新的要素充分调动起来。在创新中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在创新中创造安徽美好明天。
(2)从“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角度分析信息二所述观点的合理性。
信息三:塑造时代精神“新内涵”
感佩“安徽好人”,他们为我们这个时代塑造7价值的内核。一个时代不能缺失自己的核。价值。时代好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实践者、生动传播者、最有说服力的检验者。在他们身上,世界看到中国在转型期定位的精神坐标。深,¨之掘好人的精神特质,放大好人效应,用社会主义核.m价值观定向导航,人生将更精彩。
(3)结合信息三,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谈谈为什么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定向导航,人生将更精彩。
材料一: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为我们时代划定了价值航标。我国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文化建设的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领域。
材料二: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细”就是细化,要直入头脑,沉淀心中,只有发自内心接受,才能真正自觉行动;“小”就是要从小事做起,坚持不懈抓养成,积小德为大德;“实”就是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结合材料一,说明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工夫体现的哲学道理。
作为沿海发达地区,浙江的经济发展了,可水环境却承受着极大的压力。为此,浙江省于2013年底作出了“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重大决策,描绘了清晰的治水路线图:三年要解决突出问题,明显见效;五年要基本解决问题,全面改观;七年要基本不出问题,实现质变。为贯彻落实“五水共治”决策,浙江省各级政府、广大干部群众积极行动起来,一个全社会参与美丽浙江建设的良好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1)运用“整体与部分”“量变与质变”知识,分析浙江省“五水共治”路线图的合理性。
(2)水是生命之源,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小王认为,“五水共治”,政府应担负起主要职责,我们普通公民与此关系不大。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评析小王的观点。
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需要我们以理性、科学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文化和别人的文化,充分认识中国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进一步坚定我们的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
材料一 历史昭示我们,不理性、不科学的文化立场和观念,对社会发展极具阻碍力。
其一是“文化自满”。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四夷率土归王命”一直是根深蒂固的“天下观”,致使我们长期自满自大、固步自封、排他拒外,严重阻碍了历史转轨的可能性。
其二是“文化自卑”。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国人对自身文化的质疑和争论空前白热化,对待传统文化更多的是否定与抛弃,表现出极大的思想自卑。一些社会精英高举“反传统”大旗,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
(1)请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 ,对上述两种观点的共性错误予以评析。
材料二 中国人民大学和文化部文化产业司联合发布2013 年“中国文化消费指数”。从当前消费结构看,我国居民的十大偏好文化产品分别是报纸杂志、游戏、文化器材、电视、设计、电影、图书、广播、艺术品收藏和娱乐活动。调查显示我国人均图书消费量20年来几乎没变,只有发达国家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几分之一,中国人均每天读书时间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图书消费的萎缩势必影响国民阅读习惯的培养,影响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毕竟,只有爱读书的民族才有光明的未来。
(2)针对材料二中我国人民当前文化消费的现状,请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提两点合理化建议。
材料一:2014年10月13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然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但不是照搬其他国家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而是要从我国的现实条件出发来创造性前进。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分析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材料二:2014年10月2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对纪检监察系统落实全会精神进行部署,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为全面推进贪污治国提供坚强有力保证。王岐山指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
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是“治国必须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必由之途,也是治理腐败的根本之策。依法反腐、制度反腐,才能从治标逐步过渡到治本,最终形成官员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目前,治标已经卓有成效,治本仍在路上。
(2)结合材料二,从唯物辩证法角度,思考分析我国如何反腐。
材料三: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上升,中国在战略选择上越来越坚定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在解决国际争端、国际军控与安全、保护人权、国际金融与经济合作、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反恐等方面中国都是积极参与者,中国在国际上愈来愈成为值得信赖和负责任的大国。
(3)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值得信赖和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是如何树立的?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产品和企业在市场经济中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典型的产品生命周期如下图中实线所示,它常常也成为一个普通企业的生命周期,而创新驱动型企业的生命周期可以表现为下图中的虚线。
(1)指出企业创新的内外驱动力,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结合图1分析企业创新对个人消费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2)企业创新涉及五大领域,它们在企业腾飞中的作用及关系如“飞鸟模型”所示。运用《生活与哲学》相关知识分析企业应如何在创新中不断成长,参照范例,完成下表。
材料二: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面对当前对外开放新特点,必须更加积极地促进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平衡,逐步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随着经济全球化纵深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越越多中国公司把目光投向境外成熟市场,以其雄厚的资本合理地选择并购行业,增强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在海外并购中抢占先机。
(3)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有关知识,分析我国企业为什么纷纷将海外并购作为战略选择。
齐鲁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5年1月召开的山东省十二届人大第四次会议,再次将“齐鲁文化”提升到一定高度,称之为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强大精神力量”。齐鲁文化十分重视经济发展,并包含有丰富的天下为公、以人为本、德法互济等政治主张。齐鲁文化中崇尚气节、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和兼爱非攻、求同存异、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齐鲁儿女为国家民族而奋斗。要大力弘扬齐鲁文化,对齐鲁文化资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挖掘和阐发。
材料二:位于山东省西南部的某市,是齐鲁文化重要的发祥地。该市积极落实省人大会议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齐鲁文化。他们利用自身儒家文化圈中心的区位优势,突出本地文化特色,研究制定本市整体发展规划:重点打造“文化经济特区”,着力建设孔子及儒家思想研究传播体系:计划用三至五年时间,建成两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推动齐鲁文化走出去。
(1)说明材料一主要体现了哪些文化生活道理。
(2)结合材料二,分析该市在挖掘和阐发齐鲁文化的过程中是如何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盘点2014年社会经济领域的新动向,“新常态”是最热门的关键词。“新常态”是在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基础上作出的新概括。从动力层面看,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1)分析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经济生活依据。
材料二“新常态”不是一个静态目标,而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目标。它意味着在降低速度的同时,必须推动市场化改革,特别是要把市场的力量充分激活起来。这就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大力推动简政放权、放开市场准入、打破垄断等改革。
(2)运用政府职能的相关知识,简述如何把市场的力量充分激活起来?
材料三:旧常态,是指长期形成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状态。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旧常态的不适应性越来越累积,旧常态就会出现矛盾和混乱,这就进入了非常态。非常态既有旧常态的成分,又有新常态的因素,是新旧常态的转换期。新常态是对旧常态和非常态的超越,是经济迈向一个新的长期稳定发展的状态。
(3)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知识,简析如何把握“旧常态”、“非常态”、“新常态”之间的联系?
日常生活中,“美丽”和“中国”都是最普通不过的字眼,而将“美丽中国”首次写入“十八大”报告就赋予了其新的内涵,发人深思,引起广泛关注。某校高一同学以“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为主题开展探究,请你参与其中。
【哲学解读自然之美】
工业化、城镇化在带来繁华的同时,也导致了草原退化、湿地萎缩、河流污染、生态脆弱……一边是开发仍在快速推进,一边要留下更多空间,矛盾如何解决?“十八大”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分析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方法的。
【发展推动和谐之美】
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绿色需求、生态需求,就是要还老百姓一绿色家园,顺应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2)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说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意义。
【行动彰显人文之美】
“美丽中国”既大又小,其实就在每个人的手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青年当先行。青年学生要做美丽中国的实践者,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正能量。
(3)请你为所在社区设计一个环保宣传活动,并指出其哲学理论。
日常生活中,“美丽”和“中国”都是最普通不过的字眼,而将“美丽中国”首次写入“十八大”报告就赋予了其新的内涵,发人深思,引起广泛关注。某校高三同学以“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为主题开展探究,请你参与其中。
【哲学解读自然之美】
工业化、城镇化在带来繁华的同时,也导致了草原退化、湿地萎缩、河流污染、生态脆弱……一边是开发仍在快速推进,一边要留下更多空间,矛盾如何解决?“十八大”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分析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方法的。
【发展推动和谐之美】
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绿色需求、生态需求,就是要还老百姓一绿色家园,顺应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2)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说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意义。
【行动彰显人文之美】
“美丽中国”既大又小,其实就在每个人的手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青年当先行。青年学生要做美丽中国的实践者,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正能量。
(3)请你为所在社区设计一个环保宣传活动,并指出其哲学理论依据。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三联韬奋书店24小时营业以来,不仅更新了部分书架书台,增加了阅读书桌、阅读凳、阅读灯、阅读垫,还开设了免费WiFi,给读者提供了一个舒适自在的阅读环境。该书店经理说:“知识面前,人人平等,我们欢迎所有的读者来韬奋书店进行体验”。
转变经营模式、提升服务意识,让24小时书店经营成果喜人。据统计,北京三联韬奋书店从试营业到7月下旬,零售额比去年同期上涨了66.67%。
材料二:2014年10月23日闭幕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要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全会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综合工程,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24小时书店”经营模式的积极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5年3月16日,对中国足球来说,或许意味着将迎来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由中共中央明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用了7千多字的篇幅.为中国足球的未来指明方向,使得足球这项世界第一运动在中国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在此前足球改革几乎停滞不前的情况下,《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的通过,给中国足球带来了春风。
改革方案中提到“要让校园足球、新型足球学校、职业俱乐部、社会足球等各种培养途径衔接贯通”,上学还是踢球,对于青少年来说,可能从此不再意味着是一道单选题。“从娃娃抓起,从基层抓起,从基础抓起,从群众性参与抓起”,这意味着对足球社会功能的深刻认识和充分发掘,而更广泛的参与也能让足球以及体育的教育功能被更多人感知。
(1)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中量变质变关系原理,谈谈你对落实足球国家战略的认识。
(2)有人认为:足球是竞技体育,中国不具备这种文化产生的土壤。你赞同这种看法吗?运用文化建设的相关知识说明理由。
(3)足球“从娃娃抓起,让足球走进校园”,一些老师和家长却担心踢球会耽误学习。请你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向老师和家长发出倡议。(100字以内)
江西把蔬菜生产摆在一个突出位置,要求稳定和提高城市蔬菜自给能力,通知要求各地要结合本地区特点、居民消费习惯、消费需求、仓储条件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蔬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社区菜店,做好各类网点的布局调整。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市、区)和蔬菜主产区积极开展蔬菜保险试点,要探索建立农产品价格安全保障制度,实施农副产品价格低时保农民、高时保城市居民生活的双向保障机制。
结合材料,分析该省力保“菜篮子”安全各项措施坚持的方法论原则。
目前,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具有新的特点。
表:2006~2014年我国GDP增速及三大产业占GDP比重
年份 |
GDP(%)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2006 |
12.68 |
11.7 |
48.9 |
39.4 |
2008 |
9.63 |
10.7 |
47.5 |
41.8 |
2010 |
10.45 |
10.1 |
46.7 |
43.2 |
2012 |
7.7 |
10.1 |
45.3 |
44.6 |
2014 |
7.4 |
9.2 |
42.6 |
48.2 |
材料一: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材料二: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广东经济新常态就是要加快经济转型与创新驱动,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水平攀升,当前,我省正面临破解经济减速、转型缓慢、区域差别三大难题,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加快建设法治广东,开创法治广东建设新局面。法治是我省经济适应新常态,加快推进创新驱动战略的保障。
材料三:2015年元旦刚过,李克强总理到广东深圳、广州考察。当前广东传统增长动力减弱。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必须打破捆住群众手脚、束缚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不合理限制,着力推动面向市场需求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金融改革,微众银行一小步,金融改革一大步。希望广东在科学发展中起示范作用,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上走在全国前列。
(1)根据表和材料一,对我国经济发展呈现的新常态作出简略判断。
(2)结合材料二,运用基本经济制度和个人收入分配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完善的法治对发展广东经济的意义。
(3)结合材料三,从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出发,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体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进一步阐述广东贯彻这一方法论的具体要求。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和表述,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总体布局”概念的首次出现是在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的决议。其后从十三大到十六大,实际上都把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作为“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十七大加上社会建设,总体布局从“三位一体”拓展为 “四位一体”。十八大又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进去,总体布局进而发展为“五位一体”,并被概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的“五位一体”。从“三位一体”再到今天的“五位一体”,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对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完善。
材料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对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决定》明确指出: 领导干部要结合实际形势作出符合法律规定与社会效果的科学决策。领导干部必须增强法律意识,切实提高依法办事本领,领导干部在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工作中,必须扑下身子、躬身实践,注重实效、科学推进。
材料三: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大多发生在基层。一方面,有的基层政府犯上了“权力依赖诊”,习惯于靠行政干预、用权力“摆平”;另一方面,有的基层群众“信访不信法”,一些纠纷已经依法判决,但部分当事人认为判决于己不利便通过上访给政府领导施加压力,试图影响甚至改变法院的判决。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1)依据材料一,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说明党的“总体布局”理论需要不断发展的正确性。
(2)结合材料二,《决定》对领导干部的“要求”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哪些方法论原则。
(3)依据材料三,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说明在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基层群众应坚持怎样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