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与“田忌赛马”这两个故事共同包含的哲理是
A.事物数量的增减引起质变 | B.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
C.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 D.构成事物的成分由于结构和排列秩序上的变化引起质变 |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这体现了
A.社会变化总是循环往复的 | B.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D.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 |
“尽力而为”符合下列哲理
A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C客观规律制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D办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中国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下列组合选项中,两者都蕴含
量变引起质变哲理的是: ( )
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B.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
C.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
2009年7月27日,在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会议上,美国总统奥巴马、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和财政部长蒂莫西·盖特纳分别引用了中国的典故名句,在让人们感受两国合作决心的同时,也领会到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魅力。据此回答96—97题。
96.美国领导人不约而同引用中国典故名句,这说明了
A.中国文化具有包容性 B.中、美文化融合为一体
C.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D.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97.奥巴马在开幕式上引用了中国先哲孟子的话“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C.要树立全局观念 D.主观要符合客观
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未得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容易受到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进一步的暗示。在这种氛围中,犯罪就更容易滋生、蔓延。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破窗理论”。这一理论启示我们:
A.要重视量的积累 | B.价值判断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
C.要树立全局观念 | D.要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 |
2009年10月22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李晓超介绍今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时指出,随着去年四季度出台实施的,应对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实施,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对整个国民经济应该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虽然一揽子计划取得了明显成效,经济发展前进路上还有不少的困难和矛盾。材料体现了
①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②事物之间都存在互为因果关系③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④事物都有好和坏两个方面,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当前经济形势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③ D ①③④
2008年第四季度国家针对不断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及时果断地实施了一揽子计划,2009年经济发展(如右图所示)增速呈现‘V’形反转之势。这主要体现了
A.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
B.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
C.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 |
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温总理曾引用的这两句诗共同体现的哲理是
①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
②主要矛盾决定其它矛盾的存在与发展
③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
④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④ | D.②③ |
苏东坡在《赤壁赋》中写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下列说法中与苏东坡观点相近的是
A.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
C.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 D.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09年12月7日至18日在童话王国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大会将为地球开出“降温”良方。回答问题。
2009年12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领导人会议上强调,应对气候变化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统筹安排。发达国家必须率先大幅量化减排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发展中国家应根据本国国情,在发达国家资金和技术转让支持下,尽可能减缓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这段话中蕴含的辩证道理是 ( )
①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正确认识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
②要分清主次矛盾,做到统筹兼顾
③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要看到事物的联系是无条件的、普遍的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最终选择,全球经济增长模式要实现低碳转型,已经成为各国共识。然而,在全球“气候列车”上,发展国家与发达国家也有不少分歧,如何“和而不同”地应对气候变化,依旧任重道远。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 )
①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②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受客观条件制约
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冰冻三尺北非一日之寒”、“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合抱之木,生于毫未”共同蕴涵的哲理是
A.质变是事物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 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
C.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 | D.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
2008年第四季度国家针对不断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及时果断地实施了一揽子计划,2009年经济发展(如右图所示)增速呈现‘V’形反转之势。这主要体现了
A.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
B.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
C.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 |
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红军长征之初,队伍还十分弱小,而病榻上的鲁迅却坚信,这些九死一生的红色种子,就是“民族的脊梁”。长征是播种机,它散播了许多革命的种子,在沿途11个省发芽、开花、结果。这表明
A.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 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
C.联系具有普遍性 | D.新事物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