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地域文化通鉴·安徽卷》——安徽三大区域文化(涡淮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在饮食、民居、民风、民俗、方言、学术、戏曲和信仰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但又相互借鉴,融合与趋同。这幅“安徽文化地图”,有助于传承、弘扬安徽地域文化;也成为宣传安徽、推介安徽、闪耀安徽、发展安徽的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1)阅读材料一,分析材料主要反映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
材料二:《科学发展·安徽篇》——生动描绘了以“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和气魄的安徽人书写“致力科学发展·建设美好安徽”的新篇章。安徽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把握发展机遇;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转型发展的核心环节,加速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坚持将财力向民生、向基层、向困难群众倾斜,解决群众的切身利益。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为致力科学发展,建设美好安徽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分析材料二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观点。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建党93年、执政65年来,多次修改党的群众路线在党章中的表述,及时把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成果体现在党章内。
1945年,七大 |
第一次在党章中系统阐述群众路线问题 |
添加了“为人民群众服务,巩固党与群众关系,理解并及时反映人民群众需要,向人民群众解释党的政策”。 |
1956年,八大 |
第一次出现了“群众路线”的提法 |
在原“为人民服务”的基础上,增添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
1982年,十二大 |
|
首次在党章中加写“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
1992年,十四大 |
第一次系统完整的反映在党章中 |
提出“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 |
材料二:2013年下半年,某省政府按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创造性地开展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通过委托近8000名驻村干部向重点帮扶2571个村的“两委”班子成员和农民群众问计求策,虚心向群众问计、诚心听群众评议、真心为群众解难。
(1)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一,阐释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是怎样发展的。
(2)结合材料二,从公民政治参与的角度,谈谈该省坚持群众路线开展工作的依据。
(3)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简要说明党多次修改群众路线的原因
材料一:2013年第四季度我国国际收支继续“双顺差”格局。所谓“双顺差”,是指一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都是顺差。经常项目顺差,指出口大于进口;资本项目顺差,指外资流入大于本国资本输出。国际收支“双顺差”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双顺差”如果占GDP比重较大,通常被认为是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表现。我国“双顺差”的存在影响到了国内金融市场运行,使国内经济对国际市场过度依赖,蕴含了较大风险。
材料二:近年来,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正在不断下降,2010年回落至4%,到2012年进一步降至2.6%。当前,世界经济缓慢复苏,2014年世界经济增长可能达到3.7%,2015年可能达到3.9%。另外,我国近些年将会推进改革,改善经济中长期增长前景,在扩大对外投资的同时,也会吸引长期资本流入,所以贸易和投资仍然会保持较高顺差。
(1)请结合材料从经济生活角度说明该怎样实施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政策?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矛盾、联系和发展三者之间关系的知识分析我国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以促进发展的道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仿唐乐舞》《长恨歌》《延安保育员》,30年三部经典,陕西旅游演艺走出了一条“深挖自身资源,创新驱动原创”为特色的发展之路。究其成功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重视文化和旅游的结合,在二者融合中达到相互提升和共赢,产生了1+l>2放大式的“蝴蝶效应”。
二是立足自身特色,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创新,打磨完善,千锤百炼出精品。
三是充分发掘红色资源,重视其教育、凝聚人心的功能。
(1)结合材料,说明陕西旅游演艺成功的原因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
(2)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对陕西旅游演艺成功的愿因进行解读。
(3)革命圣地延安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延安精神永放光芒。请你为延安红色旅游拟一则宣传标语,并说明以延安精神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所具有的特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材料一 一个好人,感动一座城市;一座“好人之城”,温暖每一个人。天津市某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先后为外来务工人员、残疾贫困家庭和贫困山区募集御寒衣物3万多件,募集善款35多万元,与22位津门孝亲学子、100名美德少年、100名外来务工子女结成了帮扶对子,用平凡善举点燃灯火,一个个好人的磁场,正在悄然引发道德的共振。
(1)结合材料一,从“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角度,分析某区开展“平凡善举点燃灯火”活动的文化价值?
材料二:习总书记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要面向全社会做好这项工作,特别要抓好领导干部、公众人物、青少年、先进模范等重点人群。
(2)根据材料二,分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蕴含了哪些哲学道理?
材料三:党的十八大以来,社区、企业、学校、机关等纷纷开展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效果喜人。
(3)请结合实际,为你所在的社区或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设计两条宣传语。
2013年11月8日人民日报报道,习近平总书记对“两个不能否定”进行阐释: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历史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提供了重要条件,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是对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坚持、改革、发展。这对于我们从宏观上正确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乃至整个党的历史,进一步在坚定党的历史自信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有重要指导意义。
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分析习近平总书记的“两个不能否定”阐释的现实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再次畅言改革。秉持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示的改革理念,新一届中央政府以壮士断腕的魄力和决心,深入推进了一系列触动利益的改革。200项行政审批事项半年内取消和下放,减少政府部门“寻租”机会;放宽行业对各类所有制企业的准入,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的发展……
如果说中国过去30多年的改革使每个人都能或多或少从改革中受益;那么现在和将来,改革的利益格局会有更大调整,更多是着眼于整个社会收益的增加。这一改革阶段的重要特点,就是“两难”甚至“多难”情况增多: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也要加快转方式、调结构;要提高劳动者收入,也要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要发展经济,也要保护环境……
面对这些如黑格尔所说的“合理性的冲撞”,谋求两难变两全的愿望固然好,但现实往往有价值的取舍、排序的先后,不能优中选优、难以“两全其美”的时候,尤其需要强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善于运用底线思维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建立防范体系,善于取舍,注重转化,步步为营,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
结合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试感悟习总书记底线思维方法所蕴含的哲学智慧。
(2)分析说明未来改革的利益格局的经济意义。
(3)综合运用所学经济、政治、哲学知识,为政府破解“两难”“多难”困境支招?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和表述,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总体布局”概念的首次出现是在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的决议。其后从十三大到十六大,实际上都把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作为“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十七大加上社会建设,总体布局从“三位一体”拓展为 “四位一体”。十八大又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进去,总体布局进而发展为“五位一体”,并被概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的“五位一体”。从“三位一体”再到今天的“五位一体”,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对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完善。
材料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对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决定》明确指出: 领导干部要结合实际形势作出符合法律规定与社会效果的科学决策。领导干部必须增强法律意识,切实提高依法办事本领,领导干部在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工作中,必须扑下身子、躬身实践,注重实效、科学推进。
材料三: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大多发生在基层。一方面,有的基层政府犯上了“权力依赖诊”,习惯于靠行政干预、用权力“摆平”;另一方面,有的基层群众“信访不信法”,一些纠纷已经依法判决,但部分当事人认为判决于己不利便通过上访给政府领导施加压力,试图影响甚至改变法院的判决。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1)依据材料一,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说明党的“总体布局”理论需要不断发展的正确性。
(2)结合材料二,《决定》对领导干部的“要求”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哪些方法论原则。
(3)依据材料三,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说明在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基层群众应坚持怎样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主旨演讲中指出:经过中国政府、社会各界、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以及国际社会积极帮助,中国6亿多人口摆脱贫困。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中国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重要一步。
材料二: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5年11月29日颁布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充分发挥当的领导核心作用;扶贫开放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让贫困人口从生态建设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坚持因地制宜,创新体制机制,实现精准扶贫。
(1)从政治生活角度,说明中共中央、国务院重视扶贫的理论依据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知识,说明我国怎样打赢脱贫攻坚战?
(3)综合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就国家“如何解决我国的贫困人口问题”写一篇建设性报告。
要求:①论点紧扣论题,叙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
②根据论题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分析、论证
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控制在200字左右。
材料一:201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改革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要继续深化改革,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统筹兼顾。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把“营改增”试点扩大到铁路运输、邮政服务、电信等行业。增强各类所有制经济活力,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以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力求取得实质性进展,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1)试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有关哲理,分析材料一。
材料二:十八届三中全会立足党和国家全局,提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一系列新部署。全会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掌握科学有效的改革方法,才能不断推动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向前发展。
(2)分析材料二所体现的辩证唯物论的道理。
材料三:2014年在经济运行发展呈现新常态下,我国经济之所以还能以较高的速度增长,主要原因在于,和经济发展陷于停滞的欧洲许多国家相比,中国是一个人口和区域大国,各地发展不平衡,工业化城镇化所处阶段不一致,当部分地区进入中速发展阶段后,另一部分地区还可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中国实行的是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可以利用具有强有力的调控能力的有利条件,维持我国保持超出一般经济体的经济增速来赶超发达国家。我国经济之所以不能和以前一样高速发展,主要原因在于:其一,全球经济的增长乏力降低我了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其二,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过去三十年速度型粗放型增长带来的危害,从政策导向上刻意引导经济发展方式从注重速度和规模的阶段向注重质量和效率的阶段转变。以适应新的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3)用联系的多样性知识说明材料三中对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所作分析的合理性。
创业创新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材料一:我国高度重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去年以来李克强总理多次对大众创新创业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强力推进改革,让每个有创业愿望的人都拥有自主创业的空间,让创新创造的血液在全社会自由流动,释放民智民力,增进大众福祉。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他再次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材料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党和国家总揽国际大势、着眼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从国内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质量更优、效率更高的发展,只能依靠创新驱动。为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中共中央提出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全国人大对新修订的《科技进步法》进行执法检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我国政府先后出台多项措施促进科技创新与发展,全面提高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率,对科研资金进行了系统整合,避免资金使用的碎片化,针对科技计划进行顶层设计、强化分类资助。放眼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科技创新能力正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材料三:如果说中国制造过去三十年的发展,主要是依赖于资源、资本和劳动力等物质的力量;未来的中国制造,更多需要智慧、创新等精神的力量。中国制造必须要走向“中国智造”,实现中国制造升级。
(1)结合材料一,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经济意义。
(2)结合材料二,请从政治生活角度,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合理化建议。
(3)运用唯物辩证法有关发展的观点,分析我国从“中国制造”升级“中国智造”将走怎样的道路。
“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损,年有所亏。”
请简要说出这段话包含了哪些辩证法思想?(列举不少于两种辩证法思想)
“一代人的标志是时尚,但历史的内容不仅是服装和行话。一个时代的人们不是担起属于他们时代的变革的重负,便是在它的压力之下死于荒野。”——哈罗德·罗森堡《荒漠之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每个时代的新一代似乎都受到特别的关注,因为他们身上打上了标志这个时代的鲜明烙印。对于新一代,似乎许多人都乐于来褒贬一番,或是忧心忡忡,或是赞扬嘉许。不同时代人们给予的定语都不同,我们可以记起的词语有过去的“迷茫的一代”、“愤青”、“垮掉的一代”,到现在的“新新人类”。但不论怎么说,每个人都是历史长链中的一环,只是历史赋予每个时代的使命都不同。
材料二:“90后”最鲜明的特点是“富于个性和创造力”,但缺乏对他人的理解;普遍聪慧多才、爱好广泛,比较注重自我,但同时也存在学习焦虑、抗挫能力弱、嫉妒心强等问题;他们自信但比较脆弱、敏感而多少有些自私。他们不是完美的一代,但他们有自己的可爱之处,然而谁在年轻的时候又没有犯过错误呢?苏格拉底有句名言:未经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我们要正确审视自己。
(1)结合材料一,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说明 “对于新一代,不同时代人们给予的定语都不同”的合理性。
(2)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分析法谈谈90后应怎样正确认识自我。
(3)结合材料,就如何塑造“90后”形象,请至少写出两条行动措施,并分析其哲学依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以看得见的传统村落为载体,以生活化的故事为依托,以乡愁为情感基础,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的拍摄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传统村落的开发与保护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位于闽西山区的某村, 是一个有着800多年历史、具有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客家古民居建筑群的古村落。在过去很长时期内,该村的保护和发展面临着无人看管、自生自灭、干部对古村落漠视、群众对国家政策不理解不支持、资金缺乏、旅游设施落后等问题。许多村民认为,几百年的老房子了,居住条件已不能适应现代生活,要求拆旧房建新居。古村落的保护与村民要求改善生活条件产生了矛盾。
近几年,全国兴起了古村落的抢救和保护热潮。当地政府意识到,必须本着高度的文化自觉,大力开展对古村落的抢救性保护和活态传承,防止过度开发。他们在村民中宣讲保护古村落的重大意义,在学校进行乡土民俗教育,增强了民众的保护意识。同时从政策和投入上加大力度,统一规划,落实权益,维修文物,科学整治,恢复古村旧貌,鼓励和支持群众在远离古民居的新村建筑新居。在政府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古村落一梁一柱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正绽放新的活力。
(1)结合材料,说明该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是如何体现文化自觉的
(2)人们对古村落和传统文化的态度的变化是如何体现认识论观点的?
(3)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
M公司是中国最早也是最大的民营汽车企业,2012年7月进入世界500强.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初期,公司就实现了由家族制向股份制的改造,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公司把用好人才、培养人才作为发展的关键,注重在分配.保障员工切身利益和工作的积极性;随着商场需求的变化,公司及时将竞争策略从。遣老百姓买得起的车”调整为“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公司坚持自主开发,下大力气攻克了轿车的核心部件的开发技术,研发水平已达到国际水准,并同世界上几十家汽车公司进行着技术合作;如今通过收购沃尔沃等公司,使M品牌质量、服务和效益显著增强.
(1)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M公司做大做强的原因。
(2)请从哲学角度概括该公司发展壮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