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
材料一:马克思曾经指出,古代国家灭亡的标志不是生产过剩,而是达到骇人听闻和荒诞无稽程度的消费过度和疯狂浪费。对一个国家来说,奢靡之风抬头,如同衰亡的种子破土,政权的倾覆与事业的衰败往往由此而始。从夏桀的穷奢极欲到古罗马帝国贵族们的奢侈无度,从满清"八旗子弟”的蜕变到前苏联“共产主义贵族们”的特权,历史深刻地昭示我们奢靡之始,危亡之渐。
(1)有人认为,时下国家提倡拉动消费,即使浪费一些,也是为经济建设做贡献。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并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分析“奢靡之始,危亡之渐”的哲学启示。
材料二: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为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做事,“成由勤俭败由奢”;施政,“秉公保民,清廉勤俭”。在现代社会中,坚持节俭,不仅是对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健康的、积极的生活态度。遏制浪费之风,回归朴素生活,值得每个人践行。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知识说明国家倡导厉行勤俭节约的时代价值。
材料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
材料二:“依法治国”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必将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具有划时代意义。
(1)结合材料一,用“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的知识,分析我国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核心的理论依据。
(2)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推进依法治国不仅要求制定出现代化的法制,还需要公民树立法治信仰。法治信仰是指把法治当作一种理想,将法律视为生活终极目的和意义的一部分。“法律只在受到信仰,并且不要求强制力的时候,才是有效的。真正能阻止犯罪的乃是守法的传统,这种传统又植根于一种深切而又热烈的信念之中——法律不仅是世俗政策的工具,而且还是生活终极目的和意义的一部分”。
中国社会正经历着现代转型,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得人们由传统熟人之间的社会进入了陌生人之间的社会。与熟人社会强调人身依附、人情至上不同的是,现代的陌生人之间社会的正常运行依赖于规则治理,人们听命于规则、对规则负责、受规则保护。法律作为现代规则的核心,是正义的象征,是生活的目的。
目前许多人缺乏法治信仰,他们对法律价值的理解依旧停留在传统的法律工具主义层面,即法律是国家和政府治理社会的工具、是个人维护利益的工具。这直接导致相当多的人对法律采取一种机会主义的态度:法律对我有利,我就服从、使用它;法律对我不利,则绕过它、践踏它。
法治信仰缺失有着深刻的思想文化根源。自先秦始,人们观念中的最优治理是圣人之治,其次是贤人之治。儒家政治哲学更是概括出了一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圣而王的理论。法律只是圣明统治者“牧民”的鞭子。由于当代教育在现代法治价值观教育方面的欠缺,许多人仍然受传统法律文化的束缚。很多人守法是出于害怕惩罚,即属于“要我守法”而非“我要守法”。
(1)结合材料,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意识的论述,论证树立社会主义法治信仰的必要性。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怎样让公民“视法律为他们生活的终极目的和意义的一部分”。
对于“大老虎”落马,人民群众一般都拍手叫好。但是,某“大老虎”的乡邻因当初没有沾上光而牢骚满腹,直言该“老虎”心中没有家乡人,他们觉得自己村里出了这么大的官,却一点好处也没有沾到;也有 “大老虎”的乡邻抱怨大老虎倒台后乡邻们的生活大不如前,因为该“大老虎”对乡邻很光照,他的故乡因他的光照交通条件发展机遇都要比邻乡好。
(3)请从辩证法中选择一个合适的哲学原理并结合材料评价“大老虎”的乡邻们的抱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迄今为止,所有关于9 0后的讨论,都毫无例外的聚焦在一个词 “自我”。90后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以及自我实现的使命感,他们是中国历史上自我意识最为强烈的一群年轻人。 他们正处于中国社会个体崛起的历史进程中,他们是成长于消费主义和互联网的新一代个体,集体意识形态的淡化、独生子女困境、文化和信仰的缺失是形成其“自我”的重要因素。年轻人有自己独特的基因,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方式,找到和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最终会推动社会的变化。他们追求品质生活,向往生活的宽度、长度却焦虑青春早逝、逆袭无望、消费不起;他们追求深度自我,向往独立思考、亲身体验却害怕挫折与缺乏自主管理能力;他们追求独而不孤,向往志同道合者的陪伴和鼓励、真诚轻松的人际关系却担心太多时间浪费、太多利益关系:他们追求善良微光,向往善意而美好、自由而公平却焦虑缺乏影响力、信任及本性丢失。他们在走时代背景下构筑自己的小世界:快乐、理性、体验与消费是他们的行动准则。
(1)结合材料运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90后强烈的“自我意识”存在的合理性。
(2)文化和信仰的缺失不仅是形成90后这种“个体化”的重要因素,也关系到中国社会的未来。请你运用文化的继承性和文化发展的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才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3)运用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的知识谈谈应如何正确认识90后的向往和焦虑。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梦”是新时期中国战略目标的制高点,但如果光有宏大高远的战略目标,却没有可操作的阶段性目标,并且没有保障阶段性目标顺利实现的有力举措,任何伟大的战略目标都只能是空想。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形成和提出充分说明:中国梦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实实在在、明晰可见的;中国梦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想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中国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分阶段、有步骤实现的。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对治国理政方式的探索经过了艰辛的历程。
时间 |
会议 |
内容 |
1978年 |
十一届三中全会 |
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 |
1997年 |
十五大 |
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
2007年 |
十七大 |
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2012年 |
十八大 |
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
2014年 |
十八届四中全会 |
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1)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知识,说明实现中国梦的政治学依据
(2)结合材料一,简述该探索历程中所体现的认识过程特点及其方法论原则;“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谈谈材料中所体现的方法论道理。
材料:十八大首次在报告中提出干部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执法;首次将“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首次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10年翻番;首次提出“美丽中国”;首次提出“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十八大这道盛宴所带来的新感觉新味道。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说明上述“首次”所蕴含的哲理。
创客是指出于兴趣与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客创业迎来黄金时代。
材料一:图:
注:据统计,2014年上半年,中关村新创办科技型企业已超过9000家,平均每天诞生科技型企业49家。
表:2011—201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及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失业率情况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高校毕业生人数 |
660万 |
680万 |
699万 |
727万 |
749万 |
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
1500万 |
1266万 |
1310万 |
1100万 |
1500万 |
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 |
4.2% |
4.1% |
4.1% |
4.0% |
---- |
材料二:创客是创新和创业的载体,创客创业更是将创新驱动细化、具体化,能够促进新科技和新需求更快地对接。但中国的创客数量规模都较小,大多数创客在创业初期都遇到创业项目和创业产品难以与市场对接、没有资金支持等问题。为此,我国政府颁布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 进一步减税降费,提供租金低廉的创业空间;加大对企业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实行证照合一。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运用“劳动与就业”和“宏观调控 ”的知识,说明国家应如何进一步推动创客创业?
(3)结合材料二,用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观点分析我国创客创业的状况。(10分)
安徽省在创新上下功夫,采取多项举措,激发创新活力,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创新消费 激发潜力】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安徽省消费已经进入了个性化、多样化为主流的新常态。在消费市场上,不断涌现的创新产品和服务供给,成了新的消费亮点。随着消费升级由基本的生存消费、健康消费到享受型消费,转换的过程当中会出现一些新的消费增长点,这些消费增长点是我们未来消费增长的基础,随着市场消费潜力的不断激发,未来消费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会越来越大。
(1)运用生产与消费的知识,分析材料蕴含的经济生活道理。
【创新驱动 推进发展】
安徽省通过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协同创新,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紧抓创新型省份建设契机,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切实增强创新活力,推进安徽发展不断升级。
(2)运用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结合材料,说明如何建设创新型省份。
【创新作品 共筑梦想】
安徽省文化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加强文化创新,开展了千名文化工作者下基层采风活动。在活动中,文化工作者们以“采”向人民汲取创作营养,以“创”为社会催生一大批情感真挚、生动活泼的优秀文化作品,以“送”为群众丰富文化生活,陶冶群众情操。
(3)根据材料,说明文化工作者下基层采风措施的文化生活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材料二:在国际分工中,中国的大多数制造业企业处于为国外品牌代工阶段,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同一环节的企业的恶性竞争和经营上的分散,使得研发投入和技术积累举步维艰;居高不下的税收,企业经营中所面对的种种隐性成本等都使“中国制造”在国际产业链中不能取得应有的席位。中国制造急需升级。
(1)解读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根据材料一、二,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说明国家如何促使“中国制造”在国际产业链中取得应有的席位?
材料三: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需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发展符合中国实际、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汲取中华法律精华,借鉴国外有效经验,但绝不能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
(2)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立法机关和公民应如何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3)运用“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传承”的相关知识,说明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既要汲取中华法律精华又要借鉴国外有效经验的正确性。
材料四:新常态下需要坚持党的领导,需要从严治党。两年多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贯彻落实八项规定,反“四风”走群众路线,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党风政风为之一振,清风正气扑面而来。有学生根据中国近两年多来的反腐实践得出结论:中国的反腐工作任重道远,但一定会取得胜利。其理由如下:第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开展的反腐风暴力度之大、范围之广、进展之速、战果之巨,实为改革开放以来所未有,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极大提升。第二,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党,党的先进性决定了中央对反腐败工作的坚定决心。反腐败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了人民的普遍欢迎和拥护。
(4)运用“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评析该学生的理由是否充分支持其结论。
材料一: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态度、为人处世伦理,家风甚至影响了人们的一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风敦厚尤显重要。家风家训,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指引人们传播正能量。
材料二:在物质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的今天,传统家风的传承显现出了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某地在开展传承家风的活动中结合本地实际培育特色,把感恩、平等、宽容等理念融入其中,更添加时代气息;充分发挥优秀家风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政府理清工作重点,做好公共服务工作。
(1)结合材料一,分析重视家风建设体现的哲学道理。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分析该地传承家风活动中做法的依据。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参加2015年两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就如何加强“一带一路”建设献计献策。
材料一: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建议:
掌握遗产资源,夯实丝路认知——主动组织“一带一路”上的丝绸文化遗产调查,掌握丝绸文化遗产资源;用文物、图像、文献实证的丝绸史实勾划一幅权威的丝绸之路,夯实丝绸之路中丝绸的话语权。
抓住重点项目,保护丝路遗产——充分利用我国在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方面的技术力量,推出“一带一路”出土丝绸文物及相关遗址的技术研究和保护项目。
做好展示平台,传播丝绸文化——充分利用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的陈列展示功能,主动对接国外著名博物馆进行展览交换,把以丝路之绸为主题的展览推向海外,传播中国丝绸文化。
传承丝绸技艺,开发丝绸产品——发挥“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作用,让丝绸文化遗产在今天的丝绸原产地得到生产性保护,建设蚕桑生态基地和丝绸特色小镇,集聚非遗传承人、民间工艺师、纤维艺术家、时尚设计师及相关企业,打造具有中国元素的丝绸特色产品,重振丝绸辉煌。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说明上述“建议”的依据。
材料二: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建议:
敦煌莫高窟多年来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可持续旅游发展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开展国际合作抢救珍贵文化遗产,并实施游客承载量控制,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得到了国际高度认可,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实践最佳案例。敦煌莫高窟的保护与旅游发展模式应在“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方面进一步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2)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说明“一带一路”建设如何借鉴“敦煌莫高窟经验”?
(3)“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请你从唯物辩证法角度为我国如何利用机遇、迎接挑战提两条方法论建议。(4分)
材利一:亚太经合组织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于2014年11月11日在北京雁栖湖举行。应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美利坚合众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于2014年11月10日至12日来华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访华期间,习近平主席与奥巴马总统举行了深入、坦诚、建设性的会谈。双方达成广泛共识,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材料二:“我们有责任为本地区人民创造和实现亚太梦想”,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首次鲜明阐述“亚太梦想”这一概念。“中国梦和亚太梦息息相关”“同一个亚太,同一个梦想”,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世界潮流,完全可以做到和谐对接;与“让人民过上更加安宁富足的生活,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的亚太梦想,完全能够实现同频共振。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阐述中美两国达成广泛共识,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的原因。
(2)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分析中国梦与亚太梦同频共振的理论依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围绕“如何实现收入倍增”问题,网上网友的两个帖子(见表格)引起同学们的关注和思考。
(1)针对网友的观点,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别跟帖分析。
帖一:网友“云淡淡”:经济发展了,居民收入自然也就上去了。 |
跟帖: |
帖二:网友“冻土”:他的年收入100万元,我的年收入2万元,人均年收入51万元。几年后他的年收入202万,我的年收入还是2万,人均年收入102万,我的人均收入不是“倍增”而是“被增”了。 |
跟帖: |
跟帖一:
跟帖二:
材料二:城镇化是人类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过程。城镇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拉动GDP增长1.5到2个百分点。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可带动10万元左右的投资,一个城镇人口相当于3个农村人口的消费。但也有专家强调,城镇化不是一个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和面积的扩张。
(2)结合材料二,阐述推进城镇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加快农民的市民化进程,不仅要让农民进城“进得来、留得下、有尊严”,而且要推动农民实现“职业上从农业到非农业、地域上从农村到城镇、身份上从农民到市民”的转换。
(3)从《经济生活》的角度,谈谈城镇化进程中如何促进农民的市民化。
材料四:2013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建设,要以人为核心,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化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生活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要注意保留原始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
(4)结合材料,说明建设“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方法论依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文化市场已有“长足的发展”。我国对文化产业概念的界定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和文化市场日益繁荣活跃而逐渐明晰、确定的。
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第一次在党的中央文件中使用“有关文化产业”概念,提出要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
2003年,中宣部等有关部门组织开展文化产业统计课题调研,第一次明确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2012年9月19日,“新战略 新驱动 新发展——2012文化创意产业(北京)峰会”在北京隆重举办。这是中央、北京相继出台政策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表现,文化产业成为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2013年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加大了文化建设投入力度,把建设文化强省作为重要发展战略。他们不断加强文化体制和机制创新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积极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和社区综合文化站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工程,丰富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1)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各级地方政府建设文化强省的意义。
(2)结合材料,运用发展观的相关知识,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几点建议。
(3)结合材料,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就如何“使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3年2月10日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再次陷入雾霾天气,京津冀区域尤为严重。目前北京市重污染的工业项目已很少看到,然而其污染程度却举世瞩目,原来污染都来自周边,特别是十大污染城市中有七个环绕着它,这成为北京常现雾霾的原因。
空气中的PM2.5主要来自于工业污染、燃煤和汽车排放,再加上春节鞭炮燃放,空气质量严重下降。“两高”产业集中也是河北批量产生十大污染城市的原因。河北省产业结构偏重钢铁、建材、石化、电力等 “两高”行业,污染排放量巨大。这些产业批量排放出煤烟、颗粒物围绕着首都北京,无论天晴或下雨,也无论刮什么风,总有尘埃进入首都的天空,因此,北京出现严重雾霾也就不奇怪了。北京污染都因有河北这样的好邻居。
2月19日,环保部推出了大气污染防治的“最严新政”,对火电、钢铁、石化、水泥、有色、化工等六大重污染行业实施特别排放限值。
材料二 春节等中华民族重大节日燃放烟花爆竹,是国人的传统习俗,然而,燃放烟花对环境的污染也不可忽视。对于重大节日是否取消燃放烟花引起了网友的热议。观点一认为:不能取消,燃放烟花是重要的民族习俗,是对传统春节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观点二认为:应该取消,燃放烟花会导致空气质量污染和资源浪费。
(1)结合材料一,运用“主次矛盾”相关知识谈谈如何解决材料中存在的问题
(2)结合材料二,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春节等中华民族重大节日是否应取消燃放烟花爆竹。(考生可以任选一种观点论述)
(3)结合材料,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另提改善空气质量的两条方法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