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过程中,我们坚持先使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由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富。这一做法正确体现的辩证法观点是
A.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 B.内外因辩证关系 |
C.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 D.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唯一源泉 |
2008年1月2日,《闯关东》这部电视连续剧播出以来,观众反响热烈,在全国掀起了收视热潮。据统计,截至1月20日,该剧前38集平均收视率高达7.78%,单集最高收视率达10.9%,最大市场份额达27.5%,即全国超过1/4开机的电视用户在看《闯关东》。该剧主人公朱开山身上所代表的在逆境下绝不向恶势力低头、隐忍顽强的精神品德,这种悲怆的、强悍的、富有生命力的精神气节在观众中引起强烈震撼。
俗话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人只有身处逆境,才能更加有所作为。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生活在一个高朋良友的圈子里,大家互相砥砺,同心向善,久之,自己也会成为道德高尚的人。混迹于一个坏人成堆的圈子里,沾染许多恶习,久之,最后自己也会一同堕落。材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要充分利用事物之间的有利联系,自觉克服和尽量避免不利联系 ②外因有时对事物发展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 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2008年6月27日,光明日报刊发《中部地区城市群建设的思考》指出,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既要有中部的“自动”,东部的“拉动”,更要有国家的“启动”。这说明中部地区的发展
A.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中部地区的实际情况 |
B.要善于抓住机遇,不断提高捕捉中部地区发展机遇的能力 |
C.要重视外因的作用,强调东部地区对中部地区的帮助和支持 |
D.要做到内外因相结合,构建中部与东部良性互动的发展新格局 |
苏轼在《范增论》中说:“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之,而后谗入之。”其哲学寓意是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
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
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
D.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
中国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从国家安全角度看,石油资源已经和国家安全紧密联系起来,。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必须在立足国内的同时,扩大与世界能源国的合作。这是因为
A.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 B.外因总是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
C.内因的作用必须以外因的存在为前提 | D.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
对于品牌众多、车型层出不穷的当今国际车坛,“酒香也怕巷子深”已经成为汽车行业的共识。而奇瑞A5之所以走俏国际市场,国际化的市场运作和营销策略至关重要。当下,越来越多的商家意识到“酒香也怕巷子深”。这种现代经营理念
A.忽视了内因的作用 |
B.夸大了外因的作用 |
C.承认了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
D.否认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
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巴斯德说过:“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对此有几种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A.机遇是内因,个人成长首先靠主观努力 |
B.机遇是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
C.机遇具有必然性,意外地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 |
D.机遇具有偶然性,突如其来不可避免 |
漫画中的学生过分强调了
A.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
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
C.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
D.内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
古人云:“玉,虽有美质,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若遇良工,既为万代之宝。”这段话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
B.外因是事物变化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
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 |
D.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地地位和作用是不相同的 |
“中英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这是2007年1月18日来华访问的英国首相布朗和中国总理温家宝的共识,也是对目前中英关系的最好概括。随着中英经贸合作不断加深,双方的贸易摩擦也时有发生,双方领导人从全局、长远和战略高度出发,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使中英关系进入到“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阅读材料,运用发展的观点,说明中英关系是如何进入到“历史上最好的时期”的。
2007年,我国共出现15次沙尘天气过程,其中扬沙、浮尘过程6次,沙尘暴过程8次,强沙尘暴过程1次,共有15个省(区、市)的780多个县(市)受到沙尘天气影响,受影响土地面积320多万平方公里,受影响人口3.2亿。专家指出,沙尘天气的治理事业是长期的过程,一定要树立长期治理的理想,不要今年植树,明年就期望见效。这一观点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就是要
A.树立正确的意识,让意识决定物质 | B.在前进中看到曲折,在曲折中看到光明 |
C.重视量的积累,不能急于求成 | D.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 |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描写乡村夜景的名句。风、月、鹊、蛙”都是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作者把这些夜间景物巧妙结合起来,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从哲学上看,这告诉我们
A.遣词造句的顺序和结构不同,词句的效果就不同 |
B.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因此量变比质变更重要 |
C.把不同事物结合起来,就能获得整体的最大功能 |
D.事物内部结构和顺序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 |